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無可否認,中國人一直活在一個“以成敗論英雄”的環境裏,自古至今皆如此。李白詩雲:“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民間更有俗語稱“成者為王敗者寇”。中華文明發展至今,數千年的曆史中,數以千萬計的英雄人物無一不在“成敗論”中接受後人的評說和議論。但如果隻是以成敗來論英雄,那麼曆史很可能就會成為一筆糊塗賬。

成功者必然有其值得世人欽佩之處,而失敗者也未必事事皆遭受後人指責。事實上,就算是英雄如秦始皇者,也是有血有肉之人,他既有卓越之處,更有凡人之弱點,而我們所謂的成敗,也不過是一時、一事之結果。

決定成與敗結果的因素有很多,個人的主觀努力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是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的天時、地利、人和等客觀因素,在曆史上卻往往發揮著更大的作用。方寸之地,自然容不下東海蛟龍;成敗之尺,也不能評價那些曾經在曆史上激起過驚天駭浪的人物。

論成功,秦檜也是一種反麵的成功者;論失敗,嶽飛反而是徹底的政壇失敗者;論強弱,南宋永遠比不過大金,侵略日軍永遠強不過中國人民——所有的成功與失敗,都有其人為與非人為可控製的因素在其中。

成大事者,需有英雄之才、有可乘之勢,能把握之機遇——勢、機,天不遂人願,英雄也必然失敗。因此,才有了那句“莫以成敗論英雄”。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存大誌者,皆為英雄。曆史有成敗,但放在過往史書中,他們的成敗無高下之分。

因此,《老梁論成敗》一書中,不僅給出了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同時也解釋了失敗者失敗的理由。這種論成敗的特別方式,並不是讓讀者們以一事、一時之成敗來評價曆史人物,而是盡可能地聚焦時代大背景,關注個體人物身上或崇高或卑鄙的精神因素。相比這種精神上的力量,一時的成功與失敗不再是衡量對方是英雄還是梟雄的標準——唯有脫離了功利性的目的,我們才能看清選擇背後的真相。

正是因為關注了個人所處的時代大背景,所以在本書中,我們才明白了一代民族英雄嶽飛與袁崇煥為何難逃一死,為何曹操與袁世凱是梟雄;也恰恰是因為引入了天時、地利與人和等多種因素,我們才會理解,人們為何會將秦檜釘在了恥辱柱上;我們才會看到,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獲勝的必然性。

值得一提的是,畢竟我們身在曆史長流之中,過往片段,往往難以真實還原。因此,研究成敗,更需要我們在另辟蹊徑的基礎上,不順流於時代、不盲從於權威、不落俗於習慣,去抽絲剝繭、盡可能地靠近真實的曆史。

《老梁論成敗》一書,雖有老梁徹夜研究、多次梳理之勞,但終歸為一家之言。值本書付梓之際,借老梁之言來表此書之意恰得其主旨:“不管是曆史人物與事件,還是此書所言,皆如人間悲歡離合一般——有圓有缺、是非難斷,此事古難全,隻要可為讀者增一絲閱讀之快,添二分探究之趣,吾願已足!”

編者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