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桂芳
周日,我們一家三口坐在一起漫不經心地吃著晚飯。柔和的燈光下,五顏六色的菜,看著他們爺倆吃著我燒的飯菜,幸福溢滿了我的全身。我不禁問兒子:“什麼是幸福?”兒子想了一下說:“幸福就是能考上一中!”再過十幾天,他就要考高中了。現在能考上理想的學校就是他的幸福啊,難怪兒子對幸福的理解是這樣的。
再去問丈夫,他答:“幸福就是自由自在,不要有束縛。”我笑了:“難道你在家裏感到約束了?我對你也夠寬鬆了。”“不是說家裏,我是說在公司的時候。”他反過來問我:“你說,什麼是幸福呢?”
“幸福是一種感覺吧,就像現在,一家人在一起安安穩穩的吃一頓飯就是幸福了!”
由此,引出我對什麼是幸福的思考。我一邊收拾著碗筷,一邊想著這個話題,不知道我對幸福的理解對不對?
“噢!噢!噢”。外麵的一個小孩子在大聲地叫著,那個我叫他為“小麵孩”的4、5歲孩子,正在外麵快樂的唱著或許隻有他自己才能聽懂的歌。
“小麵孩”是我自己給他起的,因為我一直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他家在我們小區的門口租開了一個小麵店,做麵條、餛飩皮生意的,因為孩子一天到晚身上總是白乎乎的,沾滿了麵粉,所以我叫他“小麵孩”,我丈夫則叫他“小麵團”。
“小麵孩”是我們看著長大的。從他媽媽大肚子起,我們就知道他了。我們經常去那個小店裏買麵條,他們白天在屋子裏軋麵條,工作的地方很有限,沒有一點可以讓人休息的角落,晚上就爬到搭的閣樓上去睡覺。有一次我晚上7點鍾從單位回來,想去麵店裏買點湯團,就去了小店,看見他們竟有7、8個人居然都在閣樓上睡覺。問之說是各家人之間掛著一層布簾。
夏天他們洗澡也是穿了短褲在外麵放一盆水衝洗,吃飯也是在外麵的空地上吃,放一張桌子,有的蹲著,有的坐著,吃的簡簡單單、津津有味。他們一切的生活活動都在門口的空地上進行。
這樣,一年又一年,他們一家還是過得其樂無窮!賺著他們的辛苦錢,過著他們簡單又知足的日子。他們早上4點就起來,做麵條,給各個飯店送麵條和餛飩皮子,晚上也睡的很晚,為了生存,一天很是勞累。
“小麵孩”生下來就是在門口長大的,他就像我們小區門口的一道風景。也是早上4點就起來,很小的時候就被放在推車裏,不管外麵是冷是熱。尤其是大冷天,風中總是流竄著他的哭叫聲,讓我聽了痛心。大一點會走了,就由著他在門口東跑西走,大人們還是專心的幹著自己的活,很少去管他,由著他在地上爬爬,在泥裏蹭蹭的,一天到晚都灰頭土臉的,身上不是塵土就是麵粉。
有一次我下班回來看見“小麵孩”在馬路上,越跑越遠,我叫他,他不停,於是我趕快告訴他的家人,家人這才趕快騎了自行車去追趕,才把那孩子領回來。
風裏雨裏長大的“小麵孩”倒是沒見他生病,隻是他沒有什麼小夥伴,小區裏的孩子都有大人們陪著下樓來玩,“小麵孩”看他們的眼光是那麼的渴望,但是那些孩子總是在大人們的關照下,遠遠地躲開他。
“小麵孩”沒什麼玩具,隻能找一些人們丟棄的盒子、瓶子來玩,小小的年紀倒也知道紙箱能賣錢。我有一次手裏拿著準備要丟棄的紙箱,誰知道他竟然飛快的跑來大叫著:“給我!給我!”
“給你幹什麼?”“給我能賣錢!”聽了這話,我心裏不知應該是高興還是悲哀。於是“小麵孩”常常是我們家裏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
有時候問起他爺爺:“你們這樣很是辛苦啊!”他總是說:“不辛苦,比起老家來要好多了,有錢掙,過幾年就可以回家蓋起大瓦房來的。”
“小孩子,到了年齡,應該讓他去幼兒園啦。”
“噢,也想送他去,但是這要許多錢的。”“你覺得這樣的生活幸福嗎?”
“比鄉下老家的人,我覺得我們很幸福了,我們有吃有穿有活幹,還不幸福嗎?”“小麵孩”的爺爺說的多好啊!
“噢噢!”。小麵孩還在外麵快樂得大聲地叫著,小麵孩的一家人也圍在一起吃晚飯了。
我終於知道了:快樂是一種思想。思想快樂,你就是一個快樂的人,思想如果不快樂,你就永遠都快樂不起來。
其實幸福是一種絕對的自我感覺,一種源於內心深處的平和與協調,一個人幸福與否,最終都得回歸自我,都得經受心靈的錘打和拷問。隻要你覺得幸福的,你就是幸福的,反之,如果自己感到不幸福,無論在別人眼裏多風光,你的心裏仍然會是一片冰涼。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種幸福。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否明白,自己這一輩子需要的是什麼?
幸福和快樂隻要自己用心去尋找,你懂得了,了解了,無論在何處都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