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後記(1 / 1)

筆記作為一種短雋有味,文字清奇而又雅俗共賞的文學體裁,始自魏晉,盛於宋代,在我國具有悠久的傳統。

1990年,在中央文史研究館及蕭乾館長的倡導下,全國文史研究館通力合作編輯出版《新編文史筆記叢書》。本館積極響應,於是冬開始征稿與編審工作。1994年10月,《寧夏述聞》(載文129篇,約10萬字)作為《新編文史筆記叢書》全50冊之一冊,由上海書店出版發行,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頗多好評。此後十餘年來,我們又不斷地挖掘史料和征稿、編審,終“積沙成塔”,本書內容愈加豐富多彩,史料益加豐厚翔實。

值此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和寧夏文史研究館建館55周年之際,我們重新訂證與補充史料,調整與充實欄目,刪節文章28篇,新增文章117篇、曆史照片38幅,彙集成冊,名曰《寧夏掌故》,計載文218篇,約20餘萬字。以親曆、親見,親聞為主,自清末民初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舉凡與寧夏文史有關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及人物等等方麵,或述親身經曆、聞見雜事,或記名人軼事、地方名流,或敘往昔交遊、史海春秋,或憶社會百態、往事逸聞,或道風土人情、地方物產。這些軼事掌故、瑣聞雜記,雖是曆史片斷,然鮮為人知,史料彌足珍貴,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濃鬱的鄉土氣息,且篇幅不長,文筆瀟灑自如,意味雋永綿長,用詞樸實無華,“可以攤開來仔細咀嚼,也可供茶餘酒後、行旅倥傯中隨手瀏覽”(蕭乾語)。

借此,向關心文史研究館工作和為本書供稿的社會各界人士及為本書提供曆史照片的張樹林、張樹彬先生表示深切的謝忱。書中錯訛疏漏處懇請讀者匡正。

編者

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