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發自孩子內心的“服從”()
3.獎勵和懲罰絕非最佳方式()
4.紀律源自“自發的工作”()
5.教師和家長的任務()
6.正常的孩子具有自製力()
第十二章 道德教育
——培養孩子分辨善惡的“內部感官”滿足兒童的精神需求便是對道德作出的一項巨大貢獻。實際上,當我們的孩子能夠自由地專心於選定的刺激物,在他們能完成抽象的工作以及集中精力,潛心思考時,秩序和平靜已在他們身上得到發展。在這之後,典雅的舉止,對美的欣賞力,對音樂的敏感,以及他們之間友好的關係便像泉水一樣湧現。
1.組織與自由的辯證統一()
2.父母是孩子的觀察對象()
3.分辨善惡的“內部感官”()
4.愛是兒童心智發展的核心()
5.善待孩子對成人的熱愛()
6.發展孩子愛的天賦()
第十三章 兒童心理健康
——父母的自省與職責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成長,一是受到了成人的壓抑,二是被環境所束縛。成人往往會對此作自我辯護……實際上,問題的解決並不在於成人應掌握更多的知識或者提高文化水平,而是必須找到正確的出發點,給予孩子成長的環境,避免以自我為中心,摒棄自我保護,真正做到尊重孩子的需求,傾聽孩子的心聲,與孩子建立一種良性的互動。
1.成年人對兒童的“專製”()
2.懲罰是對兒童權利的剝奪()
3.孩子“脾氣暴躁”的病根()
4.兒童的占有欲與破壞欲()
5.貪食、厭食與兒童心理失衡()
6.孩子的尊嚴同樣不可忽視()
7.兒童之家的“指導員”()
8.家庭裏的“兒童之家”()
9.給為人父母者的建議()
第十四章 性格的形成
——如何讓兒童成長為健康的社會人憑借一種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孩子通常會對外在事物產生某種興趣,並且非常願意去主動做一些事情。這一點可以從孩子用來表達他自己的各種方式上得知。而成人,如果盲目、粗魯、不適當的介入,就會把孩子的努力毀掉。因此必須允許孩子進行“自我塑造”。這是教育孩子的一個基本理念,也是教育方法的核心指導原則。
1.兒童的性格發育特點()
2.性格的形成取決於兒童自己()
3.強壯型與弱小型性格偏離()
4.精神營養缺乏症()
5.兒童的社會生活同樣重要()
6.成人必須學會控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