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持幸福心,參快樂禪】
快樂或者煩憂,不在於你的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情,而在於你對待這些事情的態度。隻要自己丟下妄緣,拋開雜念,熱鬧場中亦可做道場,求得心靈的寧靜和人生的快樂。
幸福因惡習而遠去
佛說,眾生都有成佛的潛質,但眾生並未成佛,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被十種惡習蒙蔽了性靈。其實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之所以還有那麼多不幸福的人,也是因為十種惡習在心頭作祟。
哪十種惡習呢?無慚、無愧、嫉、慳、悔、眠、昏沉、掉舉、嗔恨、覆。
所謂無慚,就是不知道慚愧。古人雲:“人不知恥,百事可為。”一個人如果不知羞恥,什麼不光彩的事都做得出來。
所謂無愧,就是不知自省的意思。就像俗話說的:“人不知自醜,馬不知麵長。”一個人不知自省,他就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就不會去努力改進,那麼,學問和做人功力就會停滯不前,事業和品德就難有長進。
嫉,就是嫉妒。嫉妒心特別強的人,將別人的收獲看成自己的損失,為別人的成就暗自神傷。為了不讓身邊的人太得意,他經常在背後搞小動作,幹一些損人不利己的勾當。他們成天忙於這些惹麻煩沒好處的事,哪怕一生勞碌,也百事無成。
慳,就是吝嗇。節儉是一種好習慣,過於吝嗇,一點好處都到不了別人手裏,人際關係必然很差。因為缺乏交流,信息不暢,不易發現成功的機會,見識方麵也難有長進。吝嗇不隻是錢財的慳吝,還有對法的慳吝,也就是不願把好的想法、好的建議告訴別人。這樣,別人看不到他的誠意和才能,肯定不會對他重視。
悔,即做事後悔。“如果我那時好好讀書就好了”,“如果我好好把握那個機會就好了”,後悔其實是不求上進的表現。如果認為讀書有益,哪天不能讀書?哪怕已經五六十歲也不晚,花上五六年時間,即可精通一門學問。難道非得青春年少在學校裏讀書嗎?真正要讀書,還是在社會上打拚時學以致用,比較容易長學問。如果認為某個機會重要,哪天沒有機會?現在是一個機會社會,你需要的是識別和把握機會的能力。
眠,睡懶覺,也就是懶惰的意思。世界上最沒出息的,無疑是懶惰不負責任的人。這種人沒出息倒好,要是哪天時來運轉,得到某個受重用的機會,那就很可能成為大家的不幸。
昏沉,就是昏頭昏腦,迷糊顛倒的意思。這主要是身體或精神狀況欠佳造成的。幾乎每一個成就大業的人,都是精力充沛的人。有的人能力和智商都不差,人也不懶,主要是身體欠佳,一想問題就頭痛,隻好不想;一做事就氣喘,隻好不做或少做。這怎麼能有成就呢?精神狀態欠佳,跟身體狀況有一定關係,但主要是心理調節能力的問題。有的人心事重,就像《紅樓夢》裏那個林妹妹一樣,一點小事都要琢磨半天,這樣肯定開心不起來。那麼這樣的人如何能夠為人所用、給他人造福?
掉舉,就是胡思亂想,注意力不集中。任何事精神專注才能做好,做事時東想西想,做出來的事肯定比較馬虎。
嗔恨,性子浮躁,自控能力差,喜歡怨天尤人,喜歡自怨自艾,或者容易發怒。這不但容易搞壞人際關係,也容易惹麻煩。整天跟麻煩事打交道,哪有心情幹事業呢?
覆,就是掩過飾非的意思。做錯了事,不肯認錯,總是找借口辯解,或者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這種人難當大任,也不易受人信任。
以上十種惡習,是做任何事的障礙,所以,哪怕你不想成佛,對它們引起重視,也是必要的。
因為克服了這些惡習,最起碼可以養成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對你做一個成功的人大有裨益。
惡習是潛能的絆腳石,除掉自身惡習才可讓潛能發揮出來。
用心體會生活的快樂
生活給予每個人的快樂大致上是沒有差別的:人雖然有貧富之分,然而富人的快樂絕不比窮人多;人生有名望高低之分,然而那些名人卻並不比一般人快樂到哪兒去。人生各有各的苦惱,各有各的快樂,隻是看我們能夠發現快樂,還是發現煩惱罷了。
白雲禪師受到了神讚禪師《空門不肯出》的啟發,而作過一首名為《蠅子透窗偈》的感悟偈。其偈是這樣的——
為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朵難。
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
從表麵意義上看,白雲禪師的這首詩偈可以這樣理解:蒼蠅喜歡朝光亮的地方飛。如果窗上糊了紙,雖然有光透過來,可蒼蠅卻左突右撞飛不出去,直至找到了當初飛進來的路,才得以飛了出去,也才明白原來是被自己的眼睛騙了。蒼蠅放著洞開無礙的“來時路”不走,偏要鑽糊上紙的窗戶,實在是徒勞無益,白費工夫。
這首詩偈通俗易懂卻又意喻深刻,詩中的“來時路”喻指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值得去品味的地方,隻可惜往往不加以注意罷了。而“被眼瞞”一句更是深有寓意,意指人們常常被眼前一些表麵的現象所欺騙,無法發現生活的真滋味。此偈選取人們常見的景象,語意雙關、暗藏機鋒,啟迪世人不要受肉眼蒙蔽,而要用心靈去體會那些生活中,通常被人們忽略而又美麗的瞬間。
一位哲學家不小心掉進了水裏,被救上岸後,他說出的第一句話是:呼吸空氣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空氣,我們看不到,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意識到,但失去了它,你才發現,它對我們是多麼重要。據說後來那位哲學家活了整整100歲。臨終前,他微笑著、平靜地重複那句話:“呼吸是一件幸福的事。”言外之意,活著是一件幸福的事。
生活中的快樂無處不在,關鍵在於如何去體會,倘若用心體會便不難感受。生活的幸福是對生命的熱情,為自己的快樂而存在,在那些看似無法逾越的苦難麵前,依然能夠仰望蒼穹,快樂便會永遠伴隨左右。
一個人聽說有一位很有名的樂觀者,於是,他便去拜訪這位樂觀者。
樂觀者樂嗬嗬地請他坐下,很有禮貌地幫助他解決心中的煩惱。
“假如你一個朋友也沒有,你還會高興麼?”這個人開門見山地問。
“當然,我會高興地想,幸虧我沒有的是朋友,而不是我自己。”
“假如你正行走間,突然掉進一個泥坑,出來後你成了一個髒兮兮的泥人,你還會快樂麼?”
“我還是會很高興的,因為我掉進的隻是一個泥坑,而不是萬丈深淵。”
“假如你被人莫名其妙地打了一頓,你還會高興麼?”
“當然,我會高興地想,幸虧我隻是被打了一頓,而沒有要我的性命。”
“假如你去拔牙,醫生錯拔了你的好牙而留下了患牙,你還高興麼?”
“當然,我會高興地想,幸虧他錯拔的隻是一顆牙,而不是清除了我的心髒。”
“假如你正在睡覺,忽然來了一個人,在你麵前用極難聽的嗓門唱歌,你還會高興麼?”
“當然,我會高興地想,幸虧在這裏嚎叫著的,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匹狼。”
“假如你馬上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你還會高興麼?”
“當然,我會高興地想,我終於高高興興地走完了人生之路,可以高高興興地去參加另一個‘宴會’了。”
“這麼說,生活中沒有什麼是可以令你煩惱或者痛苦的?”
“是的,隻要你願意,你就會在生活中發現和找到快樂——痛苦往往是不請自來,而快樂和幸福往往需要人們去發現,去尋找。”樂觀者說。
聽到了樂觀者這一連串的快樂表白,拜訪樂觀者的人也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因而,他的生活也充滿了歡樂。
很顯然,如果我們不能用心去體會生活中的那部分快樂,缺乏珍惜之心也很難意識到快樂的所在,有時甚至連正在曆經的快樂都會失去。正如一位哲學家曾說過的:快樂就像一個被一群孩子追逐的足球,當他們追上它時,卻又一腳將它踢到更遠的地方,然後再拚命地奔跑、尋覓。
人們都追求快樂,但快樂不是靠一些表麵的形式來獲得或者判定的,快樂其實來源於每個人的心底。安徒生曾經著有一則名為《老頭子總是不會錯》的童話故事,說的就是如何去尋找生命中的快樂——
在某個地方的鄉村,有一對清貧的老夫婦,有一天他們想把家中唯一值錢的一匹馬拉到市場上去換點更實用的東西。
於是,老頭子牽著馬去趕集了,他先與人換了一頭母牛,又用母牛去換了一隻羊,再用羊換來一隻肥鵝,又把鵝換了母雞,最後用母雞換了別人的一袋子爛蘋果。在每次交換時,老頭都幻想著能給老伴帶去驚喜。
當他扛著大袋子來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時,遇上兩個英國人。閑聊中他談到了自己趕集的經過,兩個英國人聽後哈哈大笑,說他回去準會被他老婆臭罵一頓。老頭子堅持說這種事情絕對不可能發生。英國人就用一袋金幣與他打賭,三個人於是一起來到老頭子家中。
老太婆見老頭子回來了,非常高興,她興奮地聽著老頭子講趕集的經過。每聽老頭子講到用一種東西換了另一種東西時,她都充滿了對老頭子的欽佩。她嘴裏不時地說著:“哦,我們有牛奶了!”“羊奶也同樣好喝。”“哦,鵝毛多漂亮!”“哦,我們有雞蛋吃了!”
最後聽到老頭子背回一袋已經開始腐爛的蘋果時,她同樣不慍不惱,大聲說:“我們今晚就可以吃到蘋果餡餅了!”結果,英國人輸掉了一袋金幣。
生活本來就是柴米油鹽這些繁瑣而又現實的組合,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如此。與其看不如意的方麵,不如學會尋找樂趣,看生活中好的一麵。如果我們能夠像《老頭子總是不會錯》中的老太婆一樣看待生活,用心去體會平凡中的幸福與快樂,那麼微笑就會時常掛在嘴角,幸福的甜蜜也會永駐心間!
生活中的情趣是靠心靈去體會的。去掉繁雜,我們的心會更簡單,得到更多的快樂。生命短暫,找到自己的快樂才是本質,用心去體會生活,你做得到嗎?
讓不幸的過去隨風而去
對於過去因一時的過錯而帶來的不幸和挫折,我們不應耿耿於懷。《壇經》上說“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意思有兩個,一個是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另一個就是讓人們不要總停留在過去,過去的成功也罷失敗也好,都不能代表現在和未來。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對於禪學一道也頗有研究,他所作的《禪堂》一詩就暗藏著深刻禪理——
萬籟俱緣生,杳然喧中寂。
心境本同如,鳥飛無遺跡。
這首詩是柳宗元被貶之後所作的,前兩句詩的意思是,大自然的一切聲響都是由因緣而生,那麼,透過因緣,能夠看到本體;在喧鬧中,也能夠感受到靜寂。後兩句意思是說,心空如洞,更無一物,所以就能不被物所染,飛鳥(指外物)掠過,也不會留下痕跡。它不僅寫出了被貶之後的幽獨處境,而且道出了禪學對這種心境的影響。
可以說人的一生由無數的片段組成,而這些片斷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是風馬牛毫無關聯的。說人生是連續的片斷,無非是人的一生平平淡淡、無波無瀾,周而複始地過著循環往複的日子;說人生是不相幹的片斷,因為人生的每一次經曆都屬於過去,在下一秒我們可以重新開始,可以忘掉過去的不幸、忘掉過去不如意的自己。
在雨果不朽的名著《悲慘世界》裏,主人公冉·阿讓本是一個勤勞、正直、善良的人。他窮困潦倒,度日艱難。為了不讓家人挨餓,迫於無奈,他偷了一個麵包,被當場抓獲,判定為“賊”,鋃鐺入獄。
出獄後,他到處找不到工作,飽受世俗的冷落與恥笑。從此他真的成了一個賊,順手牽羊,偷雞摸狗。警察一直都在追蹤他,想方設法要拿到他犯罪的證據,以把他再次送進監獄,他卻一次又一次逃脫了。
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他饑寒交迫,昏倒在路上,被一個好心的神父救起。神父把他帶回教堂,但他卻在神父睡著後,把神父房間裏的所有銀器席卷一空。因為他已認定自己是壞人,就應幹壞事。不料,在逃跑途中,被警察逮個正著,這次可謂人贓俱獲。
當警察押著冉·阿讓到教堂,讓神父辨認失竊物品時,冉·阿讓絕望地想:“完了,這一輩子隻能在監獄裏度過了!”誰知神父卻溫和地對警察說:“這些銀器是我送給他的。他走得太急,還有一件更名貴的銀燭台忘了拿,我這就去取來!”
冉·阿讓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警察走後,神父對冉·阿讓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重新開始吧!”
從此,冉·阿讓洗心革麵,重新做人。他搬到一個新地方,努力工作,積極上進。後來,他成功了,畢生都在救濟窮人,做了大量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冉·阿讓正是由於擺脫了過去的束縛,才能重新開始生活、重新定位自己。
人們也常說,“好漢不提當年勇”,同樣,當年的輝煌僅能代表我們過去,而不代表現在。麵對過去的輝煌也好、失意也罷,太放在心上就會成為一種負擔,容易讓人形成一種思維定勢,結果往往令曾經輝煌過的人不思進取,而那些曾經失敗過的人依然沉淪、墮落。然而這種狀態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有一天,有位大學教授特地向日本明治時代著名禪師南隱問禪,南隱隻是以茶相待,卻不說禪。
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客的杯子,直到杯滿,還是繼續注入。這位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終於說道:“已經溢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這隻杯子一樣。”南隱答道,“裏麵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呢?”
人生就是如此,隻有把自己“茶杯中的水”倒掉,才能讓人生倒入新的“茶水”。
幸福與窮富無關
六祖慧能曾說“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又言“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從惠能禪師的這兩句話中不難發現,它們表達了一個共同的禪意——“貧不慕人,富不驕人,冷眼觀貧富”。
寒山禪師也曾作偈《東家一老婆》來指導人們應該如何看待貧富——
東家一老婆,富來三五年。
昔日貧於我,今笑我無錢。
渠笑我在後,我笑渠在前。
相笑儻不止,東邊複西邊。
寒山禪師這首詩偈寓意很深。以生活中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提出令人深思的嚴肅問題。過去被我看不起的窮者,富了之後反笑我寒酸。我笑他在前,他笑我在後,笑與被笑的位置不斷變換,必將陷入無窮的悲與喜的輪回之中。然而一旦做到了既不因貧賤羨人,也不以富貴驕人,超脫於世俗的禍福之外,唯求自心清靜,律己自重,這樣就不會陷入“東邊複西邊”的無盡煩惱之中了。
前些日子在媒體上看到了這樣一則標語——“誰富裕誰光榮,誰貧窮誰無能。”標語很醒目,真切地反映了人們渴望富裕,追求富裕的迫切心情。然而它的表述卻令人覺得別扭,甚至有些不入耳。難道說,富裕了就可以瞧不起那些貧困的人,那些貧困的人就應該自卑下去嗎?下麵我們看一則寓言故事,便能從中感悟到一些東西——
一位十分富有的父親,想讓兒子看看窮人的生活,使他知道自己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是多麼幸福的事兒,就安排兒子去看看窮人們的生活。
於是,這位父親帶著一家人來到鄉下。他們找到了一戶最窮的人家,在那兒度過了一天一夜。
回來後,父親便美滋滋地問兒子:“你認為此行如何?”
“非常好,爸爸!”
“現在你該知道窮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了吧?”父親問道。
“是的。”
“你都看見什麼了?”
“我看到我們家花園中央有一個遊泳池,他們卻有一條沒有盡頭的小溪;我們家花園裏有許多進口的燈,他們卻擁有滿天的繁星;我們的院子雖然很大,他們的院子卻延伸到地平線上。”兒子說完後,父親沉默無語。
兒子又說:“謝謝你,爸爸,你讓我明白了我們是多麼貧窮!”
富者可能在某些時候或某些方麵抓住了機遇,成為了富人,然而為富不仁、棄貧愛富就是貧困的另一種表現,而這種表現讓整個社會都厭惡。以貧富論英雄,是一種狹義的貧富觀。中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算是窮到家了,但是誰又能鄙視陳景潤呢?還有曆代以來的那些清官、廉官,誰又能說他們無能值得鄙視呢?
那些貧窮一點的人更應該看清自己的位置,不要盲目自卑,更不要因為貧窮而丟掉某些富人們所不擁有的“富裕”。作為不富裕的人,一定要成功地理解窮,思考為何會窮?千萬不要輕信富人的杜撰,成功者奮鬥的曆史,道理很簡單:別人的衣裳不一定適合自己穿。當我們發現,努力了、奮鬥了,依然不富時,那窮就不是我們的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