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悟生活:明心見性的心靈禪悟01(1 / 3)

一、【持平常心,參生活禪】

平常之人常有,而平常之心難得。反過來講,正是因為心難平常,人才變得如此平常。《小窗幽記》中有這樣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這是禪的境界,也是平常心的體現。

持一顆平常心

《小窗幽記》中有這樣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寥寥幾字便足可看出作者的心境:無論何時何地,以平常心泰然處之,任世間起伏變化、我獨守一寸心靈的淨土,幽然獨坐,外物的一切皆不能打擾我的內心。這就是人生入世時的境界,唯有如此方能從入世中的有我之境達到出世時的無我之境。

持一顆平常心,不為虛榮所誘,不為權勢所惑,不為金錢所動,不為美色所迷,不為一切的浮華沉淪。

有一個人曾經問慧海禪師:“禪師,你可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呀?”

慧海禪師答道:“有!”

“那是什麼?”這個人問道。

慧海禪師回答:“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呀,有什麼區別呢?”這個人不屑地說。

慧海禪師答道:“當然是不一樣的了!”

“這有什麼不一樣的?”那人問道。

慧海禪師說:“他們吃飯的時候總是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的時候也總是做夢,睡不安穩。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麼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繼續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總是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於浮華的寵辱,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成為他們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平常心’。要知道,生命的意義並不是這樣,隻有將心融入世界,用平常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所以在禪宗看來,一個人能明心見性,拋開雜念,將功名利祿看穿,將勝負成敗看透,將毀譽得失看破,就能達到時時無礙、處處自在的境界。

擁有一顆平常心,就擁有了一種豁達,一種超然。失敗了,轉過身揩幹痛苦的淚水;成功了,向所有支持者和反對者致以滿足的微笑。

其實,無論是比賽還是生活都如同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鬆彈不出聲音;保持平常心才是了悟之本。

現在的人們為了追求所謂幸福的日子,不惜透支健康、支付尊嚴、出賣人格,到垂暮之時,你會發覺年輕時孜孜以求的東西是那麼虛無與縹緲,這時你會對生命產生新的感悟,明白平常心是真諦,是福氣。

擁有一顆平常心,才不會浮躁,不會焦灼,不會被欲望填滿心靈,更不會讓靈魂擱淺在無氧的空間裏。擁有一顆平常心就擁有了一種正確的處世原則,一分自我解脫、自我肯定的信心與勇氣,不會高估自己,也不會自甘墮落。擁有一顆平常心就不會隻追求物質的奢華,而把自己的靈魂淹沒在如潮的塵海中。因為更多的時候,生活不是讓我們追求外在的繁華,而是求得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所以說,用一顆平常的心去對待、解析生活,就能領悟生活的真諦,才會體悟平平淡淡才是真!

平常人常有,而平常心卻不常有。所以平凡人常有,不凡人卻不常有。

平常心是道

宋代一位高僧宗杲禪師曾經做過這樣一首詩偈:

勸君不用苦勞神,喚作平常轉不親。

冷淡全然沒滋味,一回舉起一回新。

宗杲禪師的這首詩偈,裏裏外外無不透露出一種平常心,這種平常心既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處世方法,更是一種尋求心靈平靜的方法。“一回舉起一回新”,這意思有點像人們常說的“太陽每天都會升起,每天都是新生的”一般,讓我們不要太在意每一次的得與失——不要停留在過去的喜悅或者悲哀之中。

在《景德傳燈錄》中有這樣一則公案,說的便是關於平常心的。

從諗禪師問南泉普願禪師:“什麼是道?”

普願禪師答:“平常心是道。”

從諗禪師又問:“可以趨向於道嗎?”

普願禪師說:“一考慮趨向就錯了。”

從諗禪師接著問:“不考慮怎知是道?”

普願禪師說:“道無所謂知或不知。知是虛妄幻覺,不知則不可斷定為善還是為惡。如果真正達到了不疑之道,就像虛空一樣的空曠開闊,怎麼可以強作評說呢?”

從諗禪師當即便領悟了。

平常心是道,僅僅做到了不貪、不嗔、不喜、不悲是不夠的,若我們能將心中那些惡念、那些虛幻的東西,如風吹散雲彩一樣全部驅散,我們的心靈便不會被外界所困擾,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奢望與恐懼,才是見到一顆存在於我們本性裏的平常心。

事實上,事事平常,事事又不平常。平常心,實不平——平常心並非讓我們是事事漠不關心、對諸事不聞不問,而應該將其化作一種積極向上的力,猶如撥開雲霧看到太陽一般,轉換那些不正確的心態化為積極向前的驅動力——在危險麵前,平常心就是勇敢;在利誘麵前,平常心就是純潔;在紛亂複雜的環境麵前,平常心就是保持清醒智慧;在緊張的關頭,平常心就是沉著地分析與應對;在榮譽麵前,平常心就是謙虛;在詆毀麵前,平常心就是自信……

相反,如果人們一旦失去了這顆平常心,則會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對於別人的成功常常認為是“小人得誌”;對於自己的不得誌,卻總認為自己是生不逢時。

平常心藏於每個人的本性之中,隻是一些人的平常心被心中的“迷霧”所遮擋,無法見“光”而已;那些能夠積極、快意生活的人,總能將這顆本性中的平常心挖掘出來,認真體會好好感悟,故而他們無憂無慮。

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平常心並非“四大皆空”,平常心更不是消極遁世;平常心是一種境界、一種積極人生。平常心是道,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憂,無時不樂、無時無憂的道。

心定則事定

我國古代大文豪蘇東坡一向認為自己的定力很高,很是得意,他寫了一道詩偈,說: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蘇東坡自誇一番,然後派仆人劃船過江,送給佛印和尚欣賞。不料,佛印接過一看,立即把詩偈擲地,還罵了一句:“狗屁不通!”

仆人回去跟蘇東坡一說,蘇東坡氣得直吹胡子,馬上過江來找佛印評理。

蘇東坡來到佛印住地,老遠就嚷道:“佛印,剛才我派人送詩偈請教,若有不妥之處,隻管明白開示,何故出言不遜,說我狗屁不通呢?”

佛印笑著問他:“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為何我隻放了一個屁,你就坐不住了,急著過江來找我算賬呢?”

蘇東坡一聽,這才恍然大悟,心想:“我自視定力不錯,故言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哪知讓這和尚輕輕一扇,自己就沉不住氣了,我的定力何在呢?”蘇東坡忍不住笑了,隻好打趣自嘲:“隻說八風吹不動,誰知一屁過江來……”

留意你身邊的人和事,許多時候你會發現,有些人真可謂是機關算盡太聰明,憑著那麼聰明的頭腦,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絕對是遊刃有餘。然而,他們並沒有像我們猜想的那樣,事業有成,反而總是在生活中屢屢受挫,最後空負了一身才華。原因何在?心無定力。

利特爾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科技谘詢公司。它的前身是其創始人利特爾1886年建立的一個小小的化學實驗室,創立最初鮮為人知,絲毫也不引人注目。

1921年的一天,在許多企業家參加的一次集會上,一位大亨高談闊論,否定科學的作用。而一向崇拜科學的利特爾帶著輕蔑的微笑,平靜地向這位大亨解釋科學對企業生產的重要作用。

這位大亨聽後,不屑一顧,還嘲諷了利特爾一番,最後他挑釁地說:“我的錢太多了,現有的錢袋已經不夠用了,想找豬耳朵做的絲錢袋來裝。或許你的科學能幫個忙,如果做成這樣的錢袋,大家都會把你當科學家的。”說完,哈哈大笑。聰明的利特爾怎麼會聽不出大亨的弦外之音呢?他氣得嘴唇直抖,但還是抑製住自己,非常謙虛地說:“謝謝你的指點。”因為利特爾感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其後的一段時間裏,市場上的豬耳朵被利特爾公司暗中收購一空。購回的豬耳朵被利特爾公司的化學家分解成膠質和纖維組織,然後又把這些物質製成可紡纖維,再紡成絲線,並染上各種美麗顏色,最後編織成五光十色的絲錢袋。這種錢袋投放市場後,頓時被一搶而空。

“用豬耳朵製絲錢袋”,這個荒誕不經的惡意挑釁被粉碎了。那些不相信科學是企業的翅膀,從而也看不起利特爾的人,不得不對利特爾刮目相看。

利特爾公司因此名聲大振。麵對挑釁,利特爾忍受輕蔑,“虛心”接受指點;不大吵大鬧、爭執強辯,也不義正詞嚴地加以駁斥,他不露聲色,暗中準備,將豬耳朵製成絲錢袋,從而一舉成名。

利特爾的成功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一個人的成功不僅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定力,假如激烈的反駁和爭論可以解決問題,那麼,這個世界也就無需我們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什麼了。但是,生活的禪機告訴我們事實才是證明一切的最終衡量尺度。所以,我們長了一張嘴,卻長了兩隻眼睛,兩隻手。

與人做毫無意義的爭論,甚至是氣急敗壞的爭吵於你無益,更顯出你的浮淺與無知。那些得道的禪師任何時候都不會與人做毫無意義的爭論。而且,他們總能以自己的禪智點化那些無知的人們。即使他們所麵臨的是生死大限也不會麵露懼色。那份從容、那種決定是經過了生活的磨煉和對人生的深刻領悟所獲得的。

我們都需要被放置在生活的風刀雨劍下打磨。從一個不成熟的人向成熟的人轉變。走過人生的每一次風雨都應該有所收獲,即使達不到禪師們的那種高深的禪境,也應該讓自己有一些定力。心定才能事定,否則,你隻能白白枉費這一生的好時光。

無定力就無成功可言,任何時候都能保持頭腦清醒冷靜,是一切勝利的先決條件。

任心清淨

有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裏,采擷鮮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當她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非常欣喜地說道:“你每天都這麼虔誠地以香花供佛,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非常歡喜地回答道:“這是應該的,我每天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我這樣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喧囂的城市中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你以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並且在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為花梗的一端在水裏容易腐爛,腐爛之後,水分就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道:“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生活的環境像瓶裏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淨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並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

信徒聽後,歡喜地作禮,並且感激地說:“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鍾暮鼓、菩提梵唱的寧靜。”

無德禪師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鍾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寺院中生活呢?”

是啊,熱鬧場中亦可作道場;隻要自己丟下妄緣,拋開雜念,哪裏不可寧靜呢?如果妄念不除,即使住在深山古寺,一樣無法修行。

正如六祖慧能所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人者心動。心才是無法寧靜的本源。

有一位青年,因為受了一些挫折變得非常憂鬱、消沉。有一次他去海邊散步,碰巧遇到以前的一位朋友,這位先生正好是一位心理醫生。

於是青年就向這位醫生朋友訴說他在生活、社會及愛情中所遭受的種種煩惱,希望朋友能幫他解脫痛苦,斬斷生命的煩惱。

安靜沉默的醫生朋友,似乎沒聽這位青年的訴說,因為他的眼睛總是眺望著遠方的大海,等到青年停止了說話,他自言自語地說:“這帆船遇到滿帆的風,行走得好快呀!”

青年就轉過頭看海,看到一艘帆船正乘風破浪前進,但隨即又轉回去了。他以為醫生朋友並沒有聽懂他的意思,於是就加重語氣訴說自己的種種痛苦,生活中的煩惱、愛情的坎坷、社會的弊病、人類的前途等等問題已經糾結得快要讓他發狂了。

醫生朋友好像在聽,又好像不在聽,依然眺望著海中的帆船,自言自語地說:“你還是想想辦法,停止那艘行走的帆船吧!”

說完,就轉身離去了。

青年感到非常茫然,他的問題沒有得到任何解答,隻好回家了。過了幾天,他主動去找那位醫生朋友了。一進門他就躺在地上,兩腳豎起,用左腳腳趾扯開右腳的褲管,形狀正像一艘滿風的帆船。

醫生朋友有點驚訝,接著就會心地笑了,隨手打開陽台上的窗戶,望著遠處的山對青年說:“你能讓那座山行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