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第七講 勇於創新(1 / 3)

時間:20:00

地點:大學咖啡廳

中國文化的第七個特點是勇於創新。

這又跟我所知道的或者說我所聽說的有關中國文化的評價是不一樣的。不過你盡可以暢所欲言,你的一些思考和見解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謝謝山姆先生。《詩經》中講道:“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周雖然是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革新。商湯《盤銘》有九字警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九個字是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用來自勉的言,人每天要洗澡,不僅要洗身體,而且也要洗腦、洗思想,要不斷地棄舊圖新。《易傳》雲:“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也就是說事物是由陰陽運動、相互交合轉化而生,“生”即是創造,“生生”即不斷出現新事物,生生不息就是“易”。《易傳》中提及的“剛健日新”的思想,成為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理論不錯的,但是中國文化給人的感覺總是創新力不夠,比較保守。要給中國文化下定義,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中國文化上下幾千年,如果僅從過去的一些歲月來看,中國的創新力略顯不足;但是如果從中國的整個曆史上看,她的創新力一直在世界獨領風騷。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變化,更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創新性。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改革的本身就是一次大的創新,而這種創新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中國目前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一日千裏”。其變化之深,可以用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來表示:“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其速度之快,可以用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詩來形容:“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停,停,高,停一下,你們搞文化的人就是容易激動,還是用事實來說話吧。

山姆一如既往地要求我用事實和數字來說話。

我就向他說了以下的話:

現代化的曆程表明,中國受惠於西方的近代工業、近代農業、近代科學、近代思想理論。但是當我們回顧曆史,就會發現,“近代農業、近代航運、近代石油工業、近代天文台、近代音樂,還有十進製數字、紙幣、雨傘、釣魚竿上的繞線輪、獨輪車、多級火箭、槍炮、水下魚雷、降落傘、熱氣球、載人飛行、白蘭地、威士忌、象棋、印刷術”等等一係列的科學技術與發明創造曾同樣是“西方受惠於中國”。正是這種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互動,推進了曆史前進的步伐。([美]羅伯特。K。G。坦普爾)

什麼?西方受惠於中國?

山姆開始搖起腦袋。

高,你又開始誇張了。

一點也不誇張,當我們撥弄著我們祖先掩埋著的文明堆時,那令人驕傲的科技與發明就像是黑夜中磷遇空氣那樣,常常會閃現出耀眼的光芒。

我不需要耀眼的光芒,我隻想要事實和數字。

1986年,美國著名學者坦普爾出版的一本書:《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Temple,Robert K.G.China land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London:Multimedia,1986),是在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博士指導下寫成的。他從我國豐富多彩的科技遺產中,選出了在時間上和科技內容上居世界第一的100個事例,通過比較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結論:現代世界賴以建立的各種基本發現和發明,可能有一半以上源於中國,全世界都必須承認和尊重中國的貢獻。他介紹了古代中國的100件發明創造,稱之為100個“世界第一”。除了人們熟知的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火藥四大發明外,現代農業、現代航運、現代石油工業、現代氣象觀測、現代音樂、十進製數字、紙幣、多級火箭、水下魚雷、槍炮、降落傘、載人飛行甚至蒸汽機的核心設計等等,都源於中國。這有點誇張吧,這些事情我們好像從來沒說過。可是很多人認為中國古代是沒有科學的。中國人……在公元1世紀到13世紀之間達到了一個西方世界無法企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文明在科學技術史上曾經起過從來沒有被認識的巨大作用。許多西方人長期以來都認為古老的中國沒有科學,這是極不公道的。

——李約瑟

這也沒有什麼可奇怪的。科學這個詞的出現至今也才有100多年的曆史,但是,現在世界上寫出的《世界科學史》,沒有一部隻寫近100多年的科學史,都是寫幾千年的科學發展史,例如丹皮爾的《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係》、梅森的《自然科學史》都是從公元前的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寫起。

那你說為什麼中國古代的科學不被西方所承認?

這主要是由於有的人總是拿現代西方的科學模式來衡量中國古代的科學,認為這也不是科學,那也不是科學。到底什麼是科學呢?現在所說的“科學”

其實特指的是“近代科學”,即始於16世紀由哥白尼、利略、牛頓等創建的科學,具有數學與實驗結合、理論係統嚴密的特征。這樣的科學,古代中國沒有,古代西方也沒有。比如說,古代中國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人類不能因發展而破壞環境。這與現在講的環境保護是一樣的。你不能說環境保護是科學,天人合一就不是科學,環境保護這個詞是現代的詞,古代是沒有的。但是不能因為古代沒有這個詞語,就否定中國環保思想的存在,事實上,天人合一才是最高境界的環境保護。“沒有名稱,就不會有事實”的說法是荒唐的。沒有人類的時候,就在地球上出現了動物、植物,它們雖然沒有名稱,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在公元2世紀的時候,中國出現了渾天說的天文學體係,西方同時也出現了類似渾天說的地心說體係。不能說地心說是科學,而渾天說不是科學。不能說西醫是科學,中醫就不是科學。中醫釆用草根作為藥品,是現在人所說的“綠色藥品”,中醫療法是現代人所推崇的“自然療法”。而中醫的最高境界是“未病先治”,這就是現在人推崇的“預防醫學”。

高,有一定的道理。

千百年來的一切學問,是否曾作出過一個小小的發明而使我們的福利得到增進呢?在這點上,似乎學者的貢獻還不如工匠的一些小小的發明,這有時還使我們得到新的知識。而迄今為止,學者之間的一切爭論卻從未提示一個前人所不知道的自然現象。

——培根

謝謝你的肯定。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弗裏曼。戴森(F.Dys.n)認為存在著兩種類型的科學革命:一種是由觀念所驅動的,一種是由工具所驅動的。後來著名的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Kuhn)寫了《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把科學革命的概念係統化理論化了,科學革命就是一個觀念革命。而工具所驅動的革命容易被人忽視,比如說中國古代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它的發明極大更新了人類獲取和傳播知識的手段,就像今天的互聯網一樣它是一種偉大的科技發明。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在他所著的《新工具》一書裏指出,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麵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第一種是在學術方麵;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麵;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麵;並由此又引起難以數計的變化來;竟至任何帝國、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力量和影響都仿佛無過於這些機械性地發現了”。

中國的四大發明確實太偉大了,這樣的工具驅動的革命對社會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

可惜當時中國沒有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

此話怎講?

如果有的話,蔡倫、畢昇早成了中國古代的比爾。蓋茨了。你們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封鎖到現在還存在。這好像是不應該的,或者美國可以補交給中國使用費。

山姆笑了笑,沒有說話。

四大發明隻是中國古代偉大發明的一部分,還有許多你意想不到的發明。很多發明是超出你的想象,甚至你會大吃一驚。

會這樣嗎?說來聽聽。

說說機器人怎樣?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東周時期,中國人就已發明了古代機器人——會跳舞的機器人。我國唐朝的段安希說: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在平城被匈奴單於冒頓圍困。漢軍陳平得知冒頓妻子氏所統的兵將,是匈奴最為精銳悍的隊伍。於是陳平就命令工匠製作了一個精巧的木機器人,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後把它放在城牆上,發動機關,這個機器人就起舞。氏在城外對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把這個會跳舞的機器人誤認為是真的人間美女,怕破城以後冒頓專寵這個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氏就率領她的部隊棄城而去了。平城這才化險為夷。此外還有會唱歌吹的機器人、會賺錢的機器人、會捉魚的機器人。唐代的機器人還用於生產實踐。唐朝的柳州史王據,研製了一個類似水獺的機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魚以後,它的腦袋就露出水麵。它為什麼能捉魚呢?如果在這個機器人的口中放上魚餌,並安有發動的部件,用石頭著它就能沉入水中了。當魚吃了魚餌之後,這個部件就發動了,石頭就從它的口中掉到水中,當它的口合起來時,它銜在口中的魚就跑不了啦,它就從水中浮到水麵。這是世界上最早用於生產的機器人。

明朝時候,由於火藥技術的進步,人們還發明了原始的兩級火箭。根據茅元儀《武備誌》一書的記載,當時有一種名叫“火龍出水”的火箭。這就是原始的兩級火箭。用一根五尺長的大竹筒,做成一條龍,龍身上前後各紮兩隻大火箭,這是第一級火箭,用來推動龍身飛行。在龍腹裏,也裝幾支火箭,這是第二級火箭。使用的時候,先發射第一級火箭,飛到兩三裏遠,引火線又燒著了裝在龍腹裏的第二級火箭,它們就從龍口中直飛出去,焚燒敵人。明朝時候,技術水平最高的火箭,發射出去還能再飛回來。這種火箭叫“飛空砂筒”。根據《武備誌》記載,這種火箭是把裝上炸藥和細砂的小筒子,連在竹竿的一端;同時,再用兩個“起火”一類的東西,一正一反地綁在竹竿上。點燃正向綁著的“起火”,整個筒子就會飛走,運行到敵人的上空時,引火線點著炸藥,小筒子就下落爆炸;同時,反向綁著的“起火”也被點著,使竹竿飛回原來的地方。這種“飛空砂筒”,不但是一種兩級火箭,而且還能飛出去又飛回來,真是巧妙極了。這不就是現代火箭的雛形嗎?了不起。如此全麵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千齡,令人景仰。

——郭沫若

中國古代不僅有許多偉大的發明,還出了許多偉大的發明家。

我還真的想聽聽中國古代發明家是什麼樣子。

張衡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和畫家。公元78年,張衡出生於河南南陽。他從小就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張衡不像別人那樣,隻為做官或提高身價而攻讀“五經”,他對天文、星占、地理、氣象、文學書籍無不兼觀並覽。

渾天儀、地動儀,發明家、數學家、美術家和文學家公元117年,張衡發明了漏水轉渾天儀,這架儀器的主體是一個直徑4尺的空心銅球,球麵上綴滿了星星,其位置和排列與天上的實際情形完全相同,隻是方向相反(因為我們看星星是從裏向外看,而銅球上的星星是從外向裏看),下麵有複雜的齒輪傳動機構,靠漏壺勻速水流的力量,可以帶動銅球慢慢轉動,其速度和方向與真實天的東升西落完全一樣。第一次試運行時,吸引了許多官員和名流前來驗證、參觀。靈台,也就是現在的天文台,總管安排一個人守在渾天儀旁,緊盯著渾天儀上星星的位置,當屋裏守渾天儀的人高喊:“東邊,角宿一出升!”大家朝東望去,果然在東偏北方向的地平線上,一顆星星冉冉升起。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守渾天儀的人不斷高聲向外報告:渾天儀上哪一顆星正在升起,哪一顆星正在達到天頂,哪一顆正在落下去。一切都與正在發生的天象準確相符。這回連過去懷疑、嘲笑張衡的人也向他拱手相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