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寫在張長懷《廟會風情》出版之際(1 / 1)

葉廣芩

張長懷的《廟會風情》要出版了,作為朋友我感到高興,這是長懷搜集了十數年資料,集結了長期體驗,做了大量準備的一部作品,有別於他以往的一般散文之作,帶有濃厚的資料性和可讀性。在《廟會風情》這部書中,長懷對周至數百個廟會做了調查考證,細致而縝密,係統地闡釋了周至廟會的來龍去脈,讓我們領略了一種龐大的鄉村文化現象。難得的是他並非簡單地將廟會一一列出,而是融入了一個作家的獨到視覺和感受,有古有今,有敘有議,讀來讓人在興趣盎然中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

周至是文化大縣,廟會文化占據了民眾文化生活很大一個板塊。我在周至掛職八年,著實在長懷和諸文友們的引領下,逛了不少廟會。我曾啃著米糕在集賢的皇會中徜徉;頂戴著春日的陽光在鐵爺廟會上蕩起秋千;靜立在司竹火神廟會的台階下聽婦女們唱經;在迤邐山道上欣賞索姑廟會萬民傘精美的繡工……春社時節,以節慶與廟會為依托,社火高蹺遊行,鑼鼓家夥喧騰,紅綠彩燈高懸,煙花爆竹聲聲,村人那種人人參與、村村相竟的火爆,那份投入,那份認真,讓我喜愛之外就是深深的感動。廟會文化紮根於民間土壤,有著它自身的特定規則,誠實、善良、守矩、奉獻是基準,祈禱豐稔,開展貿易,聯絡情感,愉悅精神,有著神聖,有著風俗,有著民間文化的方方麵麵。廟會是一種特殊的對話行為,是人與神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這種溝通是伴隨著多種行為形成的氛圍來進行的。周至眾多的廟會雖然是地方性的,但它們是典型民族文化的體現,是民間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透過廟會活動,我們可以探索民間文化的淵源,感受到千百年來周至人對於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向往和憧憬。

張長懷是在廟會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於是太白廟會、西老王會、牛馬王廟會、娘婆廟會、大蠟會、索娘娘會……他筆下的周至廟會便有了靈動與神奇,每一個廟會都給我們推出了一個故事,每一個廟會都給我們講述了一段文化曆程,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讓我們對這山這水更加熟悉,這片土地就更加牽動了我們的心。讓我感到欣喜的是,長懷從寫身邊的小河、碾盤、水井,從寫周至的山水風光中跳出,將目光放深,開始觸動周至文化的底蘊;寫作《廟會風情》這部作品是需要心勁和功力的,作者無論從視野還是寫作的提升,都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廟會風情》是一本文體顯通,由淺入深,宣揚周至文化的書,書中記錄的廟會在注重鄉土化、民族化的同時又注入了時代氣息,將周至的風土人情、水色山光收攏於熙熙攘攘的廟會,由外向內,又由內向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魅力無窮、可愛鮮活的周至,將周至文化的“韻”從字裏行間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經濟快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仿製的文化贗品充斥於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之時,人的心靈變得焦躁不安,城市文化在慢慢失去記憶,人們追崇的古樸民風在逐漸淡化,在這種情況下,《廟會風情》的出版就有了更加可貴的意義。書中那一個接一個的廟會,那一個又一個保存下來的習俗,是我們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傳承下去的基本保證。

《廟會風情》是周至民俗風情的記錄,也是曆史的記錄。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窗外陽光明媚,寒梅欲綻,煦煦和風中,周至正月的廟會又臨近了。

2008年元月

(序文作者係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陝西省作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