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專題研討曆史教育領域共同關心的課題
1989年,第二屆“東亞曆史教育討論會”在日本東京召開,日本、中國、韓國、朝鮮四個國家的學者參加。曆史教育中的民族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責任問題等成為討論的熱點,各國代表針對這些熱點發表了自己的看法。1994年,第三屆東亞曆史教育研討會在日本東京召開。日本、越南、韓國、中國大陸和台灣學者參加。學者們共同研討了“世界史中的日清戰爭”、“如何理解美利堅合眾國史”等問題。2000年11月,全國曆史教學研究會年會暨曆史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中國香港、台灣地區的曆史教育專家,韓國、日本、英國等國的學者參加了大會。中外學者共提交論文49篇,包括區域性的曆史教育現狀的調查分析、曆史課程改革、曆史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以及曆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麵的內容。圍繞上述問題,中外學者展開了熱烈討論。從1988年起,日本國際教育情報中心和人教社課程教材研究所開始了曆史教科書交流,通過舉辦中日曆史教科書座談交流會,交換對教科書中的曆史觀點和內容的意見。
3.具體介紹國外曆史教育中某個領域的情況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一些曆史教育研究者就陸續發表了介紹英美日等國曆史課程設置、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教材、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麵內容的文章。如趙亞夫《日本最新曆史教學大綱》(《中學曆史教學參考》2000/04)、《日本高中新編曆史教材教學目標和內容分析》(《文教資料》1995/21)、《日本社會科曆史科目的試題編製技術》(《中學曆史教學參考》1998/08)等。
三、曆史教育國際交流的收獲
三十多年來,通過曆史教育國際交流我們主要得到以下收獲:
1.了解了國外曆史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推進了我國曆史教育的發展
西方發達國家的曆史教育中有很多優點值得我們學習。改革開放前,我們對這些國家曆史教育的情況一無所知。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通過國際交流我們了解了發達國家曆史教育的情況,並把它們曆史教育中的優點吸收改造,為我所用。在與日本的曆史教科書交流中,日本學者提出中國曆史教科書中有關日本曆史的一些觀點陳舊,希望中方采用日本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以後的教科書編寫中,合理采納了日方的意見。中方也指出日本曆史教科書中有關中國曆史的某些觀點和史實不妥,日方表示要加強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使教科書的表述符合曆史事實,人民教育出版社與日本同行的交流對改進雙方的曆史教科書起了很好的作用。
2.對外宣傳了我國曆史教育的情況,促進了國際理解
由於各種曆史的和現實的原因,國外乃至港台地區的一些人對我國曆史教育存在偏見和疑慮。通過國際交流,世界其他國家的學者和教師了解了我國曆史教育的情況,增強了彼此的理解。日本代表特別關注我們對甲午中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中戰爭的看法。讓他們了解我們的觀點以及在曆史教科書中的表述,可以影響日本學者的態度。例如,日本反戰派教師來中國交流參觀以後,更加堅定了他們的反戰思想,回國後在自己編寫的曆史教科書中,堅決反對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日寇侵華寫為“進入中國”,而是寫為“侵略中國”。在日本曆史教育中,中國古代史的分量較大。但是日本教科書中對中國曆史上的疆域劃分與中國有很大不同,他們把中國少數民族政權控製的疆域都劃在中國之外。之所以會這麼做,主要是因為日本學術界對曆史上民族問題的看法與中國不同。中國代表在參加“東亞曆史教育討論會”時,向與會的各國代表係統地介紹了中國的民族政策,以及中國曆史教科書對民族問題的看法。我國對民族史教育的看法,引起各國學者莫大的興趣。通過這些交流,各國學者增強了彼此對認識上有差異的問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