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亦幻亦真,五花八門的其他預言故事(3)(1 / 3)

此一未能解釋的現象經由西班牙的一家出版商注意到,並著手出版由黃保羅凡第斯摯友親戚保存的的日記,摘要其世界性的預言如下,並且已照相並歸檔西班牙:

鐵做的鳥將飛行於天空(噴射機與飛機)

西方世界來自同一家族的國家領袖被連續暗殺(約翰肯尼迪與羅伯肯尼迪)

北方一個大帝國將衰落與解體(前蘇聯)

病毒的反攻與塗害生靈(伊波拉與艾滋病毒)

耶路撒冷人將獲得獨立並建立國家(以色列)

懷孕的英國公主將死於突發意外(黛安娜)及一個天使般的修女將因病而死(泰瑞莎修女)

主要城市的將發生地震及正確的死亡人數

以下分析在亞洲及東南亞尚未發生的預言:

核子彈將在世人麵前出現五次(兩次在二次大戰,還有三次未發生)

東南亞一個人口高密度的國家(印尼?)將在在兩次大戰二十年後再度動亂且革命(蘇卡諾時代)。第二次革命發生在第一次革命33年後(蘇哈托時代),臨時總理(哈比比)將統治一年,並在1999年底被一位和平主義者取代。這國家將飽受摧殘與貧窮與飢荒;兩年後,第三次也是最血腥的一次革命將與第三次世界大戰同步(2001年)這個國家在戰後16年後才能得到進步與和平(這份文件顯示並且證實了傷亡及強暴外國移民婦女(中國)人數,以及對每次革命的詳細描述)

第三次世界大戰導火線為中東國家領袖的被暗殺事件,發生在00年(2000年?)並由於北方的一個西方國家(美國或蘇聯?)於2002年的加入達到頂點,由於此國家再也不能忍受中東國家在其領土所采取的自殺式的爆炸及恐怖主義活動。

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持續九年,牽連125個國家

遠東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源於亞洲最大國家(中國?)的核彈攻擊一個已經唱反調五十年的小反對國家(台灣?)

第四及第五(最後)個核彈攻擊將發生在一個已經經曆血腥革命的國家(印尼),單在此國家將造成一百萬人死亡,且由於此國家的貧窮將接收鄰近三個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玟萊?)並統治15年。第十六年一個移民血統的人將統治這個國家(印尼),並將分裂為八個主要的省,並各自掌管內政。

印度次大陸的兩個國家(印度及巴基斯坦)將宣戰,然而並沒有核武,沒有勝利,外力(聯合國)將統治這兩個國家達八年,並於第三次大戰結束前分裂成三個國家。

曾國藩幕僚預言滿清50年內滅亡其後軍閥割據

清軍因明亡於李闖而吳三桂紅顏一怒大開城門而入關,所以“創業太易”。入關後為震懾人數遠遠多於自己的漢人而大開殺戒,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所以“誅戮太重”。這兩點決定了清王朝統治缺乏“合法性”。

如果不是曾國藩回鄉組織湘軍拚死鎮壓太平軍,不是他開啟引進西方“船堅炮利”的洋務運動,晚清不可能出現所謂“同治中興”,清王朝可能更早就壽終正寢了。然而,盡管他對清王朝忠心耿耿、效盡犬馬之勞以保其江山社稷,但與機要幕客趙烈文的一次小小論辯,卻使他開始憂慮清王朝究竟還能支撐多久、其壽命到底還有多長。在《能靜居日記》中,趙烈文詳記了他與曾國藩的這次談話及此後曾國藩對清王朝命運的思索。

隻要沒有緊急繁忙的軍政事務,曾國藩晚上往往喜歡與幕客聊天。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1867年7月21日晚,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與趙烈文聊天時憂心忡忡地對趙說:“京中來人雲:’都門氣象甚惡,明火執仗之案時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婦女亦裸身無。’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趙烈文回答說:“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馴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就是說,現在“天下”統一已經很久了,勢必會漸漸分裂,不過由於皇上一直很有權威,而且中央政府沒有先爛掉,所以現在不會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麵。但據他估計,今後的大禍是中央政府會先垮台,然後出現各自為政、割據分裂的局麵。他進一步判斷,大概不出50年就會發生這種災禍。

聽了趙烈文這番話,曾國藩立刻眉頭緊鎖,沉思半天才說:“然則當南遷乎?”顯然,他不完全同意趙烈文的觀點,認為清王朝並不會完全被推翻,有可能與中國曆史上多次出現的政權南遷、南北分治、維持“半壁江山”的王朝一樣。對此,趙烈文明確回答說:“恐遂陸沉,未必能效晉、宋也。”他認為,清政府已不可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南遷偏安一隅,恐將徹底滅亡。曾國藩反駁說:“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趙烈文立即回答道:“君德正矣,而國勢之隆,食報已不為不厚。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後君之德澤,未足恃也。”趙的談話確實非常坦率,他實際上否定了清王朝“得天下”的道德合法性。而清王朝後來的君王——可能他心中所指為康、乾、嘉——的“君德”固然十分純正,但善與惡並不互相掩蓋彌補,何況“天道”已給他們帶來了文治武功的“盛世”作為十分豐厚的報答,因此這些後來君主們的“德澤”並不能抵消清王朝“開國”時的無道,仍不足補償其統治的合法性匱缺。對趙烈文從清王朝得天下的偶然性和殘暴性這兩點否定其統治的合法性的這番言論,曾國藩並未反駁。沉默很久後,曾才頗為無奈地說:“吾日夜望死,憂見宗之隕”。是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屋,“宗之隕”即指王朝覆滅。曾國藩也預感到清王朝正麵臨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