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扶危濟困,商之俠者
一生中做很多事,但是付出錢、時間和心血,貢獻別人這令我引以為榮和自豪。
——李嘉誠投資箴言
隻有懂得施予,才能真正獲得。而“錦上添花”式的施予固然可以讓人稱道,但“雪中送炭”才能使世人銘刻在心。可見,做善事大有學問。
“沽名釣譽”是最為世人所厭惡的,因此,要做善事就要真心真意,這樣反而能夠名利雙收。
1978年9月底,李嘉誠作為港澳觀禮團的成員,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典禮。
在北京,李嘉誠從街景、車流、人們的服飾等表層現象,敏感地看出內地的貧窮落後。他更推斷,首都如此,鄉村就更不消談。但是,通過另一角度,李嘉誠從首都人的精神麵貌上,預感到中國將會發生巨變。
客觀地說,那時的李嘉誠,多少還存有戒心。但作為一個炎黃子孫,他在一番耳濡目染之後,開始鄭重地思考:我應該為民族為祖國為家鄉做些什麼?這是李嘉誠為家鄉、為祖國大做善事以至於後來大舉投資的發端。
這裏我們再回顧一下李嘉誠的一些善舉:
1978年底,李嘉誠捐資500萬港元,在家鄉潮州興建9幢群眾公寓,建築麵積1.25萬平方米,安排住戶250戶。後來,又陸續修建了5幢。
1980年間,李嘉誠捐資2200萬港元,用於興建潮安縣醫院和潮州市醫院。
隨後,李嘉誠為興建韓江大橋捐款450萬港元,名列募捐者榜首。
另外,李嘉誠還多次捐善款,資助家鄉有關部門設立醫療、體育、教育的研究與獎勵基金會,每筆數額10萬到150萬港元不等。
1984年,李嘉誠向中國殘疾人基金會捐贈100萬港元;1991年,他又捐出500萬港元,並表示從1992年至1996年間,陸續捐贈6000萬港元。
1987年,李嘉誠向中國孔子基金會捐款50萬港元,用於讚助儒學研究,該基金會在山東曲阜為李嘉誠樹碑立傳。
1988年,李嘉誠給北京炎黃藝術館捐款100萬港元。同年,捐200萬港元資助汕頭市興建潮汕體育館。
1989年,李嘉誠捐贈1000萬港元,支持北京舉辦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
在廣東省和廣州市,李嘉誠先後有數千萬港元的捐款。獨資興辦汕頭大學,更是李嘉誠在祖國義舉的一塊豐碑。從1979年至今,他捐出的款額逾8億港元。
在香港,李嘉誠也堪稱一個大慈善家。
從1977年起,他先後給香港大學等幾家教育機構及基金會,捐款5400多萬港元。
1984年,他捐助3000萬港元,在威爾斯親王醫院興建一座李嘉誠專科診療所。
1987年,他捐贈5000萬港元,在跑馬地等地建立了3家老人院。
1988年,捐款1200萬港元興建兒童骨科醫院。並對香港腎髒基金、亞洲盲人基金、華東三院捐資共1億港元。
80年代至今,對香港社會福利和文化事業的幾十家機構捐善款逾1億港元。
李嘉誠在商業上的輝煌業績,以及在公益事業上的慷慨之舉,為他贏得了無數的榮譽。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李鵬等多次接見他,高度讚揚他為祖國為家鄉作出的貢獻。
1986年,香港大學校監、港督尤德爵士授予李嘉誠名譽博士稱號。
1989年元旦,李嘉誠獲英女皇伊麗莎白頒發的CBE勳爵及勳章獎章。
拋開功利而言,善行義舉顯示了李嘉誠崇高的人格和品德。但誰又能否定,李嘉誠的高尚形象沒有給他的商業事業帶來效益?
道理很簡單,做生意誰不想找一個人品人格高尚、信譽卓著的商人作夥伴,而願意與奸商交朋友呢?
從商業角度看,李嘉誠的善舉是他商業活動中的無形資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無形資產要比有形資產更昂貴更具價值。
李嘉誠捐贈善款,不論款多款少,往往會對公眾或傳媒,說一席愛國愛港、利國利民的話,感人肺腑。
平常不時做一些小的善事,人們固然會感激涕零;但是當他們有難,處於生死存亡的境地時,如果你能抻出援手,這才是“善之大者”,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最高境界之一。李嘉誠華東賑災的義舉,就屬於這種行為,這使他再一次譽滿神州。
據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秘書長陳虹,在1991年7月11日於北京召開的中外記者新聞發布會上的情況介紹,1991年上半年,特別是五六月份以來,中國已有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生水災,5個省、自治區發生嚴重旱災。截止到7月5日,全國因災死亡1270人。
災害最重、損失最大的是安徽和江蘇兩省。據初步統計,安徽全省受災人口達4800多萬人,占全省總人口近70%,因災死亡267人,農作物受災麵積430多萬公頃,各項直接經濟損失近70億元人民幣。江蘇全省受災人口達4200多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62%,因災死亡164人,農作物受災麵積300萬公頃,各項直接經濟損失90億元人民幣。
中國政府對這兩省的救災工作予以特別關注。但是,由於災害造成的損失大、範圍廣,目前仍有200萬人無家可歸,並已有災民患腸道疾病等,大量的公路、橋梁等設施急需修複。完成上述救災任傷需要2億多美元和各種物資器材。
陳虹代表中國政府,緊急呼籲聯合國有關機構、各國政府、國際組織,以及國際社會各有關方麵,向中國安徽、江蘇兩省災區提供人道主義的救災援助。
李嘉誠先生從報刊上讀到關於“安徽、江蘇地區遇上百年未見洪峰,災情特別嚴重”這些信息,他的心情很沉重,密切關注著災區的情況。他曾私下對老朋友許偉先生談到,“好幾個夜晚我都睡不好覺!”他是在7月12日清晨6點鍾,聽到了香港電視台播放的“中國政府的緊急呼籲”的新聞報道的。
國家處於危難之秋,正是義者報國之時。李嘉誠顧不上把早餐吃完,當即撥通電話,與長實、和黃、港燈、嘉宏四大公司的負責人聯係並取得一致共識。才是清晨6點多鍾,“長實”董事局主席辦公室經理錢包綺雲小姐的家突然響起了電話鈴音:“你趕快到新華社香港分社去!找到任何一位社長都行。我隻要求見他5分鍾。如果他很忙,就算站著5分鍾說說話也行!”鮑綺雲馬上按李嘉誠的吩咐,當即驅車前往新華社香港分社完成了聯絡工作。李嘉誠以屬下四大公司名義,帶頭捐款5000萬港元,賑助華東災區。
當日下午3時前,李嘉誠派出秘書,將總值5000萬港元的四張支票,送到了新華社香港分社,並附上一封給社長周南、副社長鄭華的親筆簽名信。他在信中這樣寫道:
“作為一個身居香港的中國人,本人認為應較其他國家率先作出實際支援,希望可帶來一個迅速引導作用。本人謹代表集團四家上市公司附上支票四張,共港幣5000萬元,請兩位社長與有關部門聯係,以最高效率及最佳方法,達至最好的成果。”
在那一天的中午開始,就有許多記者到“長實”公司采訪李嘉誠先生,要他談談對“中國政府緊急呼籲”的反應。
李嘉誠是這樣回答新聞記者的提問的:“關於中國政府緊急呼籲國際社會援助的做法,我以為這表明國家有進步。不再像當年連唐山大地震也不肯接受國際援助。這次天災,公開呼籲國際社會和自己同胞的幫助,這是很正常的做法。”
李嘉誠還說:“在這之前,沒有誰曾叫我捐款賑災。這次捐款,完全是我自動自覺的。對公益事業,我一般以私人名義去做,這次,以公司的名義,則別有深一層的意義。作為以中國股東為主的香港公司,應該用最快的時間對中國緊急呼籲作出反應。中國人要比外國人更快、更自覺地做這件事情!我希望借這一快速反應,能起到一點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