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一個多月過去了,火器營的“鬧白人”總算消停了一段時間。
沒料到,火器營又鬧出新的怪事來了,前來官廳報案的人是一個接一個,但所幸的是沒一檔子死人的。
您往下看,還真挺逗樂兒的。
……
翼長官廨。
春大人戴著老花鏡縮在太師椅上看著《內廷京報》,德壽在一旁整理著公文。
遠處傳來軍隊的走步聲和不諧和的鼓號聲,奏的是“大骨牌*”。
*大骨牌:清末大清國首次參加巴拿馬賽會,至各國唱國歌之程序,則中國隊茫然不知何為國歌也,正尷尬間,忽有人提議:有一歌吾人舉國上下皆熟知,何不以代國歌哉?領隊急詢為何,乃曰“大骨牌”也,眾皆以為然,遂齊吼:“天牌呀,地牌呀,大——骨——牌呀嗨!”聲震賽館,各國皆諤然,而中國隊頗自得,嗣後,竟有以此為“代國歌”者。
*附大骨牌唱譜:
2/4大骨牌(佚名編曲)
132|132|13|261||
——————
天牌呀,地牌呀,大骨牌呀嗨!
先是章太炎炳麟先生曾首創國歌一闋,而眾皆以為過於泥古僻奧,詞意難解,故和者頗寡,遂漸為世人遠之,今知者甚少,揀選其詞錄之如下,以饗同道:
卿雲爛兮
乣漫漫兮
日月光華
旦複旦兮
[清末的另兩首“國歌”]
1896年,李鴻章受清朝政府委派出訪西歐及俄羅斯。歡迎儀式上,至演奏國歌時,因從來不知國歌為何物,故李大窘,情急中,他將一首七絕詩改編為“國歌”以應付之:
金殿當頭紫閣重
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天日
五色雲車駕六龍
此曲人稱《李中堂樂》,為中國第一首“國歌”。
1911年10月4日,清廷諭令內閣:典禮院會同禮部各衙門創作、呈覽的“國樂”,“聲詞尚屬壯美,節奏頗為葉和,著即定為國樂,一體遵行。”“國樂”名為《鞏金甌》:
鞏金甌
承天幬
民物欣鳧藻
喜同袍
清時幸遭
真熙嗥
帝國蒼穹保
天高高
海滔滔
……
每日的早起七點鍾,火器營軍士都要赴大泡子炮場操練,三四千人都扛著五花八門的軍械向西走著,竟然有人還吃著“吃兒”,叼著小煙袋。
與此同時,火器營的那支“洋鼓洋號隊”也正在演練。
他們用力的吹奏著,同時機械的在石板路上邁著不太整齊的碎步。
一隻破了洞的小軍鼓被敲得震天價響,一麵大鼓也在低沉而恫嚇的“嗵嗵”響著。
“達——達達——滴——達達達滴達打——”樂隊激烈的演奏著,完全不顧音準與節奏。
這支樂隊共有小號一隻,巴律東*一隻,黑管一隻,法蘭西杭*和拉管號各一隻,此外還有兩名鼓手,一名鑔手,令人遺憾的是兩名打擊樂手隻會中國式的鼓點,聽起來似乎總是有點“接三*”的味道。
*巴律東:次中音號
*法蘭西杭:圓號
*接三:中國喪俗裏的一個項目。舊時死了人,三天之夕有“接三”之舉,無論貧富都是不可逾越的禮儀。清?崇彝的《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謂(人死)“三日為接三,是喪禮大典”。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因為民間傳說,人死三天,他的靈魂就要正式到地府陰曹去了。或說是他的靈魂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金童玉女迎接走了。按佛、道兩教的說法,隻有善人才能有如此的收因結果。人們都有讓自己死去的親人升天,成為正果或托生於善地的願望,但一個人一生的行為,不可能盡善盡美,這樣,就需要在他死後第三天靈魂正式到陰間去的時候,為他延請僧眾,誦經拜懺(替亡人對自己一生的罪孽進行懺悔),放焰口向“十方法界”無祀孤魂施食,替亡人廣行功德,以資贖罪。讓阿彌陀佛迎接亡靈上升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謂之“迎三”、“接三”,是佛接引的意思。作為僧人來講,替亡人誦經免罪,使其不墮“三途”(地獄、餓鬼、畜生)是件善事,所以謂之“迎三功德”。做為亡人的兒女晚輩來講,一定要給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親人,準備車馬、銀箱送行,所以謂之“送三”。總之,接三、送三是一個儀式的兩個方麵。至於迎三乃是僧道對這個舉動特有的稱呼,有尊敬之意。
貧戶僅在家停靈五天,有的為使喪事連貫,幹脆來個四天接三,(五天就出殯了)。還有的赤貧戶僅僅擱三天,所以來個兩天接三(三天就出殯了)。前者把接三搞成接“四”;後者把接三搞成了接“二”。這都是特殊情況下的“變例”,除為了省錢省事外,並非有其它含義。
樂隊隊員們穿著一種蹩腳的仿造“洋”製服,除帽頂上豎立著一個碩大的垂穗外,肩上、袖口上和胸前都繡著一些累贅的金線之類。
這些製服顯然很久沒洗過了,領口袖口都有油汙的痕跡。
這些“大禮服”也是在小市買鼓號的時候花了仨瓜倆棗的錢一塊兒買回來的,
領頭的指揮老馬*是名護軍校,在火器營他被人叫做“金眼窩子”,據說他是羅刹人*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