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為“外國作家和中國文化”叢書的一個組成部分,和我主持撰寫的《美國:墮落的自由神》(“21世紀世界文化熱點叢書”之一,吉林攝影出版社2000年版)一樣,是主筆負責製下分工合作的產物。全書由我統籌規劃,擬定章節大綱後,約請了一些同誌參與寫作,最後由我統一修改、增刪,從總體上進行了從內容到文字的潤色及定稿。

參與本書寫作的主要是些青年同誌,他們熱情可嘉,踏實認真,謙遜好學,多能及時完成任務,從而保證了本書的順利問世。具體分工情況如下:

冒健:“中國形象的正與負”一編的五章,和“哲理和詩美的攜手”一編中除開梭羅一章的其他各章的部分內容,及“蘆笛悠揚”一章的惠特曼部分;

莫應媛:“哲理和詩美的攜手”一編各章的部分內容;徐江雲:關於張愛玲、旅美作家群和“文革”“史詩”的三章;李誌華:“現代性的親和力”和“向主流挑戰”兩章;

汪瑩:關於賽珍珠的一章;

陳誌娟:關於譚恩美的一章;

陽漪霞:“蘆笛悠揚”一章的奧登部分;

陳瑞紅:赫西一章的部分內容;

陳愛敏:湯亭亭一章的部分內容。

其中,莫英媛博士在後期核對原文資料和注釋方麵,出力不少。山東大學博士候選人陳愛敏在資料方麵做了許多工作,他利用在美訪學的機會,根據我的要求,不辭勞苦,搜集和複印了大量必需的文檔材料;在這方麵,也得到了他的導師王寧教授無私的支持。另外,南通師院的冒健副教授參加過本書早期的籌劃。

本書關於梭羅一章,吸收了本人《我心中的繆斯:西方文學經典的現代解讀》(東方出版中心2001年版)中相關內容的部分成果。在寫作過程中,同時參考了國內外學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除在書末“主要參考文獻”中有列舉外,引文注釋同時也有說明。另外從互聯網上還下載了不少參考材料。但限於本書篇幅和體例,未能一一詳細羅列,謹此一並向各位學者致謝。

本書所體現和貫徹在各專題的個例研究中的主要觀點,是一種區別於一般觀點的動態的文化觀。對此,希望讀者不僅在閱讀全書時要細加體會,而且最好事先讀一下卷首“代前言”的對話。這樣才能綱舉目張,對領略全書的要旨有所啟迪。按照出版社的要求,本書定位在雅俗共賞的讀物上,但這並不絲毫有損於作者對學術的嚴謹性的追求。當然,由於水平有限,疏誤之處在所難免,熱誠希望識者教正。

最後,感謝錢林森先生的激勵,沒有那份激勵,我可能不會承擔主持本書的寫作,因為我的初衷——這初衷至今未變——是想趕緊寫出我最想寫的書。也感謝責編哈若蔥女士,我相信她的才情和能幹是參加本叢書寫作的各位主持者均深有體會的。而這,正是保障叢書的各個分冊得以盡早和廣大讀者見麵的重要條件。

張弘

2001年10月8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