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脈圈全集:人脈就是成功的命脈19(1 / 3)

第二十章:清理優化,維護自己的人脈圈

人脈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像團隊一樣,自然也就有健康和病態之分。要想維護好自己的人際關係,就必須經常對自己的人脈圈進行清理維護,留下並且加深好的關係,剔除不好的、對自己有害的、沒有用的人際關係。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絕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可用、能用的關係上。

遠離你身邊的壞朋友

朋友和物品一樣,也是有好有壞的。我們不能決定周圍人的好壞,但是我們可以對他們進行一些選擇。對於那些好的,可以盡力交往,而對於那些不好的、壞的,則可以選擇遠離。當然這樣做並不是因為自己勢力,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人脈圈。千萬不要因為一匹害群之馬而將自己苦心經營的人脈毀於一旦。

古語有雲:“君子先擇而後交,小人先交而後擇,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匹夫不可不慎交友”。如果彼此的友誼僅限於認識的階段,不過是點頭之交,連普通話題也未必有機會聊上。這樣的朋友若能做到見麵時打打招呼,保持禮貌距離,已很不錯了。千萬別對人過分信任。否則誤交朋友,悔之晚矣。

而現在的社會是現實的,人是複雜的,某些朋友在利益麵前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當我們對他沒有戒意時,他可能就是那個拿著屠刀,向我們心裏深深刺去的那個人。所以交友之前,要先學會擇人。不會擇人的話隻會給自己帶來災禍。大名鼎鼎的齊桓公就因為擇人不慎,成了這樣的犧牲品: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在宰相管仲的輔佐下,使齊國成為強國,而齊桓公本人也因此而揚名天下。

管仲這個人足智多謀、料事如神,對治國安邦的大事有超人的遠見卓識。他晚年重病纏身,在病危的時候,齊桓公去看望他。齊桓公請教管仲,誰可以在管仲之後接替他輔助自己。

管仲告訴他:“請君王離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這夥人遠一些,千萬不要接近他們,更不要相信、重用他們。”

齊桓公感到吃驚,他說:“易牙賣掉自己兒子身上的肉來孝敬我,這說明他愛我遠遠超過愛他的兒子,難道易牙還不值得我信任嗎?”

管仲回答:“人沒有不心疼自己兒子的,愛子之情乃人之常情。易牙知道君王你喜好美食,為了討好你,於是他就將自己的長子獻給君王你享用,他簡直殘忍到了極點。你想想,對自己的兒子如此凶殘的人,又怎麼能夠對你忠誠呢?”

齊桓公又問:“豎刁為了侍奉我將自己閹割,我難道不應該相信他嗎?”

管仲答道:“人都是很愛惜自己身體的,豎刁是因為知道君王你喜愛女色而且妒嫉心強,所以他故意破壞自己的身體去當後宮的總管,像豎刁這樣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的人,怎麼能夠對你好呢?”

接下來,齊桓公又開始為常之巫辯解:“常之巫這個人為我治病多年,我的一些頑疾都是因為他才得以治愈,同時他還能斷出人的死期,我難道不能將他留在身邊嗎?

管仲馬上回答說:“你這麼想就錯了!人的壽命是命運安排好了的。你不可能保持身體的功能永遠不衰竭,常之巫更不可能長久地維係你的健康,遲早有一天常之巫會因為你的信賴而為所欲為。所以,你也不能將他留在身邊。”

齊桓公還激動地解釋,衛公子侍奉他已經15年了。期間他的父親去世,他都沒有回去奔喪。但是管仲告訴齊桓公,人最親近的莫過於父母,齊衛之間相距並不遠,隻需要十天的路程就可以趕到。這麼多年來,衛公子為了討好齊桓公而從來沒有回去看望自己的父母,這是很不人道的。一個不孝順的人,也不會對別人忠心不二。

最後,齊桓公問管仲:“那麼你認為誰能夠信賴呢?誰可以繼任你的宰相職位?”管仲回答說:“隰朋這個人就很行,他為人公正而沒有貪心,是君王應該親近的人,也是輔佐君王的最佳人選。”

可是,管仲死後,齊桓公並沒有聽從他的勸說,他認為那些人是真正仗義的友人。於是,沒有重用隰朋,宰相的位子被豎刁占去了。管仲死後不到三年,易牙、豎刁、衛公子、常之巫等人開始反叛,他們將齊桓公囚禁起來,不給他送食物,齊桓公就這樣被活活餓死了。

齊桓公死於非命正是因為不不清人的好壞。他去親近壞人,所以也就得到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

看了這個故事,我們不得不開始反思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朋友?怎麼樣才能快速衡量一個人是否是真正的朋友呢?其實也有一個標準: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我們和自己的朋友往往形成一個交際圈,由於圈子產生的利益是大家的,圈子有,大家才有;圈子無,大家也無。盡管有爭多論少,有怨恨和不滿,但畢竟人人有份。有的吃肉,有的啃骨頭,有的喝湯,畢竟都會嚐到肉味。因此,所有的人就沒有不努力為這些圈子謀利的理由了。這些圈子一旦遭遇風險,大家也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樣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好的人脈圈子。而有些人卻是“有福獨享,有禍你當”,更有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會損害你的利益。齊桓公的屬下就是這麼幹的,討好他的時候就唯唯諾諾,能夠踐踏他的時候也是毫不心慈手軟。齊桓公把這些人當知己,當朋友,結果他們隻是把齊桓公當作墊腳石而已。

這樣一個故事,我們明白了一點:要謹慎交友。無論交什麼類型的人當自己的朋友,都要慎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的朋友如何,對自身的發展往往起很大作用,這是一種看不見的、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的力量。

因此,孔子告誡世人要交益友不可交損友。益友多,人生有難,自然幫者自來;損友多,人生有難,自然落井下石。很多人說:多個朋友多條路。此話不假,可也不能什麼朋友都交,甚至亂交。即便真心交,你也要分清真善美、假惡醜。“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這句話放在這裏依然適用。

適時刪減你的人脈

人脈,我們不可缺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無限時地保存這些人際關係,隻要認識一個朋友,就應該相交一輩子。其實不然。做個比喻來說,人脈就像衣服,我們可以不斷地購買,也應該不斷地清理。買來那些自己所需要的、喜歡的,而清理掉那些不能用的、不再喜歡的。隻有這樣,我們的衣櫃才能有足夠的空間去存放這些衣服。

我們先來看看下麵這個“菲利普女士清理衣櫃的故事”,想必從中你能夠得到一些啟迪。

國際知名演說家菲立普女士請形象顧問帕朗提給她做個人形象設計,帕朗提從幫助菲立普女士挑選合適的衣服開始。

菲立普女士說:“帕朗提把我的所有衣服都拿了出來,總共分成3堆:一堆是送給別人的,一堆要扔掉的,剩下的一小堆才是留給我自己的。其中有許多我最喜歡的衣物都被他放在送給別人的那一堆裏,我央求帕朗提讓我留下一件心愛的毛衣和裙子,但他卻搖頭說道:‘不行,這些也許是你最喜歡的衣物,但它們卻與你現在的身份與你所選擇的形象不相般配。’由於帕朗提絲毫不肯讓步,我隻得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一大半衣服被逐出家門。”

菲利普女士必須學著舍棄那些已不再適合自己的東西。“清理衣櫃”這項工作應該漸漸成為她工作與生活的指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