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做事要公私分明(1 / 1)

古人講鐵肩擔道義,今人講主持正義,古往今來正義都是維持社會公正的必要法則。曆史煙雲變幻,人世滄桑莫測,唯正義正氣長留人間,正義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正義的心在善良的土壤中生長,向來公私分明,不因公廢私,也不因私廢公。

公私義利是人們社會經濟生活中兩個重要的方麵,也是傳統道德、理想、人格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公私關係上,要大公無私,公而忘私,公私分明。在義利關係上,要重義輕利,舍利取義,為了道德修養而犧牲物質利益。朱熹認為,人們如何擺正公私義利的位置是儒家修身養性的第一要義。

要做到公私分明,首先須具備獨立的人格意識。一個人如果不具備獨立的人格意識,就不會按照理想狀態下的道德規範要求自己,縱使要求也很難做到。中國幾千年的傳統,著重強調了集體主義的人格意識,教育人要把全局的、集體的利益放在首位,這樣一來形成了中華文化典型的天下為公的傳統氛圍,抹殺和遏製了個人對於自己私利的追求。

隨著社會科學和哲學的進步,人們漸漸意識到對於私利的追求也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不應該受到遏製,而是應該正當地發展。沒有私利,哪有公義?私利是公義的根本,但這並不是強調人應該先滿足私利後滿足公義,正確的途徑是在保障公義的前提下,正當而有限度地滿足私利。

大公無私是社會發展的理想狀態,也是人們普遍憧憬的大同盛世的基準。但要清楚,幾個人的大公無私不是好事,相反是一種不好的兆頭。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不是掌握在幾個人的大公無私上,而在於整個民族的公私分明。

包拯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大清官,古往今來得到人們不衰的傳唱。包拯主張國法麵前人人平等,不能因為私情而縱容罪犯。徇私枉法是包拯最痛恨的,也是長期以來中國傳統社會的弊病。做人要做正義之人,做官要做包拯那樣的官。如果人人公私分明,官官執法如山,世間哪還會有不公道的事情,哪還有黑暗的角落?

主持正義是人應負的社會責任。社會是大家的,而不是某個當權者一個人的,社會的運行和發展與每一個體息息相關,因而純化社會也是人人有責。隻有一個人主持正義,說明正義已經被埋沒了;大家都主持正義,黑暗的勢力就不敢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社會上之所以有醜惡的現象出現,就是因為大家都在采取姑息的態度,正義得不到弘揚,邪惡才占據了上風。如果人人負起責任,公私分明地主持社會的正義,那樣的社會是光明而前途無量的。

文化局局長張某,坐鎮文化局多年,根係龐大。教育局李某,剛剛上任,新官上任三把火。

張某的兒子今年考高中,但分數差幾分沒達到省重點高中的分數線,張某就去找李某說情,還帶了不少的禮物。

李某一看,心中不住地鄙夷,張某人做這麼多年的文化局局長了,有事情還不是求我?於是李某沾沾自喜。

不久,李某的女兒中專畢業沒找到工作,想讓李某托人找進文化局工作。文化局清閑,工資還高。李某一思量,得,前些日子還笑話張某,今天輪到自己了。李某就去找張某說情,還帶了不少禮物。

張某一看,心中不住地鄙夷,李某人做了教育局局長多威風啊,有事情還不是求我?於是張某沾沾自喜。

後來,組織上來了新領導,以“利用職務之便,徇私廢公”的罪名分別免去了他們文化局和教育局局長的職務。

張某和李某紛紛自嘲:私公私公,因私廢公;公私不明,法不容情。

笑後思量,如果當官就徇私,有權就舞弊,社會將變成什麼樣子?一個清水潭,幾個泥鰍翻來扭去攪亂了清淨,別的魚蝦還能安定地生活嗎?局裏用人就要公開招聘選賢舉能,而不應該收受賄賂,安排那些不是正大光明地參與競爭而是依靠特殊關係的“裙帶人員”。

公私分明,讓你遠離災禍,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人一旦徇私,就會昧著良心做事,一定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問心有愧。即使你鐵石心腸不在乎,那麼等待你的終將是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公道自在人心,旁觀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徇私者不在意自己的良心的疚責,難道也無懼大眾的譴責嗎?豈不知多行不義必自斃,公私不明,自種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