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群人中,唯有自己洞察了這件事的本質,而又偏偏不能把事實的真相說出來,於是裝作不知,以免自己的智慧太過而遭不測。
16.棱角分明,並非光芒四射
生活中的每一個小動作都有著無限意義,是羞辱還是尊重的賞賜,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其實,在我們刻意顯示出才華的時候,我們的才華已經減少了很多,因為我們的顯示,才華已經沒有了它原來的光芒。
從莫斯科到波良納約有200公裏,有個旅者很喜歡步行走過這段長長的旅途。他總是背著一個大背包,沿途與一些流浪的人結伴而行。
大家對這位旅者很熟悉,但沒有一個人知道他的姓名與來曆,隻知道他是個喜歡步行的旅者。
這段路程要花5天的時間,旅者的食宿都在路上解決,或隨便向農家借宿,或走進火車站,到三等車廂的候車室裏歇息。
有一次,他又準備進入候車室裏小歇,但這時候候車室裏擠滿了人,於是他便到月台上走走,想等人少以後再進去休息。
就在這個時候,旅者聽見有人招呼他。
原來是車上的一位夫人在叫他:“老頭兒!老頭兒!”
旅者連忙轉身,看見有人朝他招手,便上前去詢問:“夫人,請問有什麼事嗎?”
坐在火車上的太太著急地說:“麻煩您,快到洗手間去,我把手提包遺落在那裏了!”
旅者一聽,連忙跑到洗手間尋找,手提包還在,於是他連忙把它拿了出來。那位太大一見,非常高興地說:“謝謝您了!這是給您的賞錢。”太太遞給了旅者一枚5戈比的銅錢,而旅者也欣然接受。
旅者轉身準備離去時,這位太太身邊同行的旅伴問道:“你知道你把錢給了誰嗎?”
太太不解地看著她的夥伴,她的朋友帶著驚喜的口吻說;“他是《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啊!”
這位太太一聽,吃驚地說:“是嗎?真的嗎?天哪,我在做什麼呢?托爾斯泰啊!看在上帝的份兒上,請原諒我的無知,請把那枚銅錢還給我吧!唉,我把它給了您,真是不好意思,哎呀,我的天,我是在做什麼呢?”
旅者聽見太太的呼喊聲,轉過身,笑著說:“你不必感到不安,您沒有做錯任何事,這5戈比,是我自己賺來的,所以我一定要收下!”
火車鳴笛了,開始緩緩啟動,那位太太仍內疚地請求歸還,然而,托爾斯泰卻帶著微笑,目送著火車遠去。一個有才華的人若總是棱角分明就無法深入普通人中間,就無法了解普通人的心聲。
列夫-托爾斯泰說:“大多數人都想改變這個世界,卻極少有人想改造自己。”我們經常想當然地按照自己的願望去做事、去生活,棱角分明,還自以為光芒四射。
17.謙遜禮讓,屈伸之道
男兒大丈夫,能屈也能伸,方顯大智慧、大本色。
戰國時期,趙王從澠池“勝利”歸來,因藺相如立了大功,趙王便拜他為上卿,位置排在廉頗之上。廉頗自恃戰功卓著,而藺相如隻有隻言片語之勞,官位反而在他之上,心中難免不服,就對人說:“我遇到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一番。”相如聽說後,不願與廉頗碰麵。每當要參拜早朝時,經常說自己有病而不去,以免與廉頗發生爭執。過了一些時候,相如出門,遠遠望見廉頗來了,馬上趕車躲避開,於是他手下的官員門客都來說他,認為藺相如太軟弱可欺,使他們這些下人也蒙羞受辱,都不願跟隨於他,想辭職離去。
藺相如一再勸阻手下的人,並問:“你們看廉頗比得上秦王嗎?”他們說:“不如秦王。”藺相如又說:“秦王那樣威風,我敢在朝廷中斥責他,羞辱他的群臣。我雖然很愚笨,難道偏偏害怕廉將軍嗎?我考慮的是,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隻因為有我和廉頗在。如果我們兩虎相鬥,必有一傷。我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安危為重,將個人私仇放在一邊。”不久,廉頗聽到了這些話,感到十分慚愧,於是解衣露體,背負荊條,由賓客引至藺相如家裏請罪。從此後,二人結為刎頸之交,誓同生死。
曆史總有些讓人不可預料的巧合,無獨有偶,在東漢時代,也發生過與藺相如廉頗同樣的故事。
話說賈複和寇詢是光武帝劉秀複興漢室的兩個功臣。有一次左將軍賈複的部將在穎川犯了殺人之罪,而寇詢此時正做穎川太守,他是一個謙遜禮讓之人,但原則性很強,執法嚴明,從來就不徇私情,就將賈複的部將逮捕並處以死刑。對此事賈複認為有辱自己的尊嚴,帶兵經過穎川時,對手下的人說:“見到寇詢一定要將他碎屍萬段。”寇詢知道他的這個想法,就避開不與他相見。寇詢姐姐的兒子穀崇請求帶寶劍在他身旁侍候,以防不測,寇詢說:“此舉倒不必了,以前藺相如不怕秦王,而對廉頗多加禮讓,是為國家大局著想。”於是就命令所屬各縣都盛情接待,為賈複的部隊每人準備兩人的酒飯,讓眾將士在長途勞頓之後痛飲一番。
等到賈複帶部隊到來之後,寇詢出門到路口相迎,然後說自己身體有恙就暫不奉陪。賈複集中隊伍想追趕他,無奈手下將士都喝醉了,個個都動彈不得。此事傳到光武帝的耳朵裏,光武帝召見寇詢和賈複,經過調解賈複知道寇詢如此大度和容忍是為大局著想,深感慚愧,後來他們又重新結為知己朋友。
不管是藺相如的顧全大局的高尚思想,抑或是寇詢的寬大胸的包容之心,從某一方麵講他們都深諳屈伸之道,這都為我們做人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常州尤翁開了三個典當鋪。年底的某一天,尤翁忽聽門外一陣喧鬧聲,出門一看,是位鄰居。站櫃台的夥計上前對尤翁說:“他將衣服壓了錢,今天空手來取,不給他就破口大罵,有這樣不講理的嗎?”那人仍氣勢洶洶,不肯相認。尤翁從容地對他說:我明白你的意圖,不過是為了度年關。這種小事,值得一爭嗎?”於是命店員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帳四五件。尤翁指著棉襖說:“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著道袍說:“這件給你拜年用,其他東西現在不急用,可以留在這兒。”那人拿到兩件衣服,無話可說,立刻離去。當天夜裏,他竟死在別人家裏。原來此人因負債多,準備服毒,知道尤家富貴,想敲筆錢,結果一無所獲,就轉移到另外一家。有人問尤翁,為什麼能預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答:“凡無理來挑釁的人,一定有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麼災禍就會到來了。”人們聽了這話很佩服他的見識。
18.“恕”易做人,“拙”好處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可視作待人處事的基本修養,如能做到這點,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一生奉行不變的準則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裏的“恕”是凡事替別人著想的意思。其意是,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比如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人認為心直口快是誠實直爽的表現,有時候這種想法未必就是好,心直口快者倘若被人迎頭一頓數落,必會臉紅心跳,如果數落錯了,更會氣憤難平,那麼他就要注意不要以自己性格或脾氣為借口,讓這尷尬頻繁地落到自己頭上。談自己的建議,完全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並不是不要、不準你談。喜歡做一個透明度高的人固然好,不過,要是能夠做到讓別人欣賞你,豈不是兩全其美?
有人將成熟的人比做河流裏的鵝卵石,它是由生活的潮水長年累月地衝刷,把種種的棱角都磨得光滑了而生成的。這樣的石頭,總是容易找到一個比較穩妥的位置。不過,成熟的人似乎更像一顆雨花石,都有自己的特色。不過,若把雨花石幹放在那裏,那它們就隻是暗淡無光,甚至是麻麻點點的一大堆普通石子。隻有把它浸入盛有清水的白磁盤裏,它才會陡然晶瑩,漾出奇妙的圖案、斑斕的色彩和精美的花紋。這裏清水和磁盤,就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做人之本——人生修養。
戰國時粱國與楚國相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都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瓜秧長勢極好,楚卒懶惰,地裏的西瓜長得不好。楚亭的人為此覺得臉上無光,於是有一天乘夜色,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異常氣憤,心裏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宋就說:“我們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呢?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而目,你們這樣做,一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梁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言之有理,於是就照宋就所說的辦了。
過了一段日子後,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似一天,仔細觀察,發現每天早上他們的地都被人澆過,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為他們澆的。楚國邊縣的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後,感到十分慚愧,於是把這件事報告了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給梁王,以示自責亦以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因為“西瓜事件”一笑泯恩仇,從此成了友好的鄰邦。
我們從這個故事中不難看出,“恕”的核心是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處理問題。這樣可以造成一種重大局、尚信義、不計前嫌、不報私仇的氛圍,以及雙方寬廣而又仁愛的胸懷尤其是對初涉世事的人來說,由於一切茫然無知,總是時時處處小心翼翼,左顧右盼地想找出人世的參照物來規範自己,約束自己,這種反應當然是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時以此處世,反而會導致初衷與結果的南轅北轍、事與願違。因為在每個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可資借鑒。
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反求諸己,推己及人,則往往會有皆大歡喜的結果。反求諸己,由情入理,自然會生羞惡之心而知義,辭讓之心而知禮,是非之心而知恥。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推己及人的道理,往往毫無顧忌地損害他人的利益,把苦惱轉嫁到別人身上。以這種方式處世,走到哪裏,就會被人罵到哪裏,真正是既損人又損己。
19.此時無聲勝有聲
當我們麵對的隻是一些瑣碎而又不如意的時候,我們就要采取糊塗忍讓的方式來處理。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擺脫相互之間無謂的糾纏和不必要的爭吵。這裏所說的忍讓,實際上也就是讓時間、讓事實來證明自己。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識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他。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有點猜疑。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會被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隱忍等待。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這樣,才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圓密做人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鋒芒不露且長於思考,出謀劃策兼顧方方麵麵,給人以行事細密周全的感覺,做事不像聰明外向的人那樣轟轟烈烈,但能按部就班地把事情妥善處理好。缺點是機敏果斷不足,缺乏雷厲風行的作風,身手不夠敏捷。用人者不能因為不喜歡這種人的謹慎,而隨便否定他們的才能。這種現象在實際生活中帶有一定的普遍性,領導者不可掉以輕心而失掉聰明俊秀的人才。
宋代有個叫韓琦的人,曾同範仲淹一道推行新政,北宋時長期擔任宰相職位。韓琦在定武統帥部隊時,夜間伏案辦公,一名侍衛拿著蠟燭為他照明。那個侍衛不小心一走神,蠟燭燒了韓琦鬢角的頭發,韓琦沒說什麼,隻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又低頭寫字。過了一會兒一回頭,發現拿蠟燭的侍衛換人了,韓琦怕主管侍衛的長官鞭打那個侍衛,就趕快把他們召來,當著他們的麵說:"不要替換他,因為他已經懂得怎樣拿蠟燭了。"軍中的將士們知道此事後,無不感動佩服。按理說,侍衛拿蠟燭照明時不全神貫注,把統帥的頭發燒了,本身就是失職,韓琦責備一句也是應該的,即使不責備,挨燒時"哎呀"一聲也難免。可他不但忍著疼沒吱聲,還怕侍衛受到鞭打責罰,極力替其開脫。他這種容忍比批評和責罰更能讓士兵改正缺點、盡職盡責,而且韓琦統帥的是一個大部隊,事情雖小,影響卻大,上上下下一知曉,誰不願意為這樣的統帥賣命呢? 韓琦鎮守大名府時,有人獻給他兩隻出土的玉杯,這兩隻玉杯表裏毫無瑕疵,是稀世珍寶。韓琦非常珍愛,送給獻寶人許多銀子。每次大宴賓客時,總要專設一桌,鋪上錦緞,將那兩隻玉杯放在上麵使用。結果有一次在勸酒時,被一個官吏不小心碰到地上摔個粉碎。在座的官員驚呆了,碰壞玉杯的官吏也嚇傻了,趴在地上請求治罪。可韓琦卻毫不動容,笑著對賓客說:"大凡寶物,是成是毀,都有一定的時數的,該有時它獻出來了,該壞時誰也保不住。"說完又轉過臉對趴在地上的官吏說:"你偶然失手,並非故意的,有什麼罪呢?"這番話說得十分精彩!玉杯已經打碎,無論怎樣也不能複原,責罵、痛打一頓肇事者吧,徒然多了一個仇人,眾位賓客也會十分尷尬,好端端的一場聚會便不歡而散,也會大大有損自己的形象。而韓琦此言一出,立刻博得了眾人的讚歎,而肇事者對他更是感激涕零,恐怕給他做牛做馬也心甘情願了。
主動低人一等並不是懦弱可欺,相反,它更需要的是自信和堅韌的品格。古人講“忍”字,至少有如下兩層意思:其一是堅韌和頑強。晉朝朱伺說:“兩敵相對,惟當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勝耳。”這裏的忍,正是頑強的精神體現。其二是抑製。《荀子-儒效》:“誌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惰性,然後能修。”被譽為“亙古男兒”的宋代愛國詩人陸遊,胸懷“上馬擊狂胡,下馬草戰書”的報國壯誌,也寫下過“忍誌常須”為座右銘。這種忍耐,不正凝聚著他們頑強、堅韌的可貴品格嗎?又有誰說他們是懦弱可欺呢?主動去低人一等是一種眼光和度量,是深刻而有力量的,是雄才大略的表現。
忍讓是做人的一種崇高美德。親人的錯怪,朋友的誤解,傳言導致的輕信,流言製造的是非……此時生氣無助於雲消霧散,惱怒也不會春風化雨,而一時的忍讓不僅能保持我們應有的修養,更重要的是能夠贏得他人的尊重和廣泛的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