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我們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十五”重點社科規劃課題“回族倫理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上,在“十一五”期間繼續研究、補充和修改後完成的。
我們對回族倫理文化的關心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1980年中國倫理學會在經過十年浩劫後成立,我們作為第一批會員參加。1984年中國倫理學會在四川成都召開年會,由於我們身處民族地區,會議期間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劉啟林老師和許啟賢老師向我們提出研究民族倫理的希望。1987年,由陝西、四川兩省發起組織的“中國西部倫理學首屆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會上,李偉、李健、劉明華、潘忠宇、熊坤新等學者根據西部地區民族成分眾多、民族道德傳統文化遺產異常豐富的情況,提出了應重視從民族學和倫理學相結合的角度來研究民族倫理和民族倫理學的初步設想,得到了與會學界同仁的積極響應和熱情支持,並達成共識,將研究民族倫理和民族倫理學列入今後長期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這之後對民族倫理特別是回族倫理的研究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1989年,雲南省在昆明召開了“中國西部地區第三次倫理學討論會”,將民族倫理研究作為本次會議的主題,我們向會議提交了《回族倫理思想初探》一文,並在大會上發言。這篇論文是全國第一篇專門對回族倫理思想進行研究的學術文章,在全國從事民族倫理學研究的同行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會後論文被收入由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會議論文集《民族倫理研究》。
回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外學者已進行了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專著論文頗豐。但這些研究都無法回避一個問題:這就是在回族文化中究竟什麼居其文化的核心地位,並且決定著回族文化的價值取向以及對回族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因為這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回族文化的價值問題,另一個問題是對回族的社會認知問題。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回族是我國56個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在其形成的數百年曆史長河中,曆經滄桑,堅韌不拔,奮發圖強;在其文化的形成發展中有過高峰,也有過低穀。由於世人特別是漢族人對回族文化的了解不夠,往往形成對回族認知的誤區。鑒於此,“十五”期間我們從回族的若幹文化現象中選擇了倫理文化現象作為研究的對象,究其理由:一是民族倫理問題從文化哲學的視角可以更好地把握民族倫理的真實,可以使回族文化的研究更加具象化;二是可以從回族文化的價值取向、核心內容、倫理資源等多角度來探討回族文化的價值所在,使人們從一個新的視角更好地了解回族,走出誤區。特別是“9·11”事件之後,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和美國文化霸權主義的影響下,西方主流社會對阿拉伯民族和伊斯蘭文化的醜化甚至妖魔化對我國的影響,又加劇了人們對回族穆斯林認知上的誤區,這就使我們的研究更加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