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德軍終於精疲力盡了(1 / 2)

由於蘇聯在1941年之工業搬遷,和受到鋼鐵大亨提示的哪個設計師的努力,在增強了性能保證質量的基礎上,蘇聯的飛機生產數字到了1942年下半年更是出現了較大的飛躍,達到二萬架左右,這能確保保留足夠兵力及建立預備隊,並最終在之後超越德國空軍。

德國空軍到11月初仍保持製空權及蘇聯空軍在日間完全不存在的,但在進行了兩萬架次的飛行後,勉強增加到二千架可用的起飛機,也已降至五百架,其中原本六百架轟炸機隻剩下不足一百架,雖然相對蘇聯空軍來說在數量上仍然占有優勢及擁有在東線的德國空軍百分之八十的兵力,第四航空隊未能阻止日益增強的蘇聯空軍力量。到反攻階段時,蘇聯空軍的兵力更超過第四航空隊。

蘇聯的轟炸機部隊在過去18個月當中已付出沉重的損失,因而隻能在晚間行動,蘇軍從7月17日至11月19日期間於晚間在斯大林格勒及頓河河套地區飛行了12,000架次,這些空襲隻做成了有限的破壞及僅有滋擾性的價值。

德國空軍的情況變得日益困難,由於第四航空隊在幾倍以上的蘇空軍的優勢圍堵下,損失慘重,連曆史上原本應該被撤出大量的單位,以應付盟軍在北非的登陸的計劃都擱淺了。同時德國空軍僅存的力量,也被分散至整個歐洲及未能保持在蘇德戰線的南部其它地區的力量。

經過三個月的殺戮和緩慢而昂貴的推進後,德軍最終到達河岸、攻占百分之九十已破爛的市區及將殘存的蘇軍切成兩半。伏爾加河上的結冰阻止船隻及拖船對守軍進行補給。然而,戰鬥,特別是在馬馬耶夫崗的斜坡上和市內北部地區的工廠區,仍然激烈如昔。在紅色十月鋼鐵廠、捷爾任斯基拖拉機廠及巴裏卡迪兵工廠已變成舉世聞名,當蘇軍防守這些工廠時,工廠工人在接近戰場的地方甚至有時在戰場中修理坦克及武器,這些平民有時也自告奮勇的駕駛坦克,以取代陣亡和受傷的士兵,雖然他們沒有接受過戰鬥訓練。

11月11日德寇最後一次轟炸斯大林格勒。42架“容克87型”飛機三次投彈轟炸駐紮在伏爾加河左岸紅色集鎮地區的蘇軍重炮陣地,然後飛走了。周圍立即變成一種難以理解的、不習慣的非常奇怪的靜寂。

經過了八十天的不停的隆隆炮聲和滾滾煙霧之後,經過了從早七點至晚七點的連續不斷的轟炸之後,一個令人不解的時刻開始了。“紅十月”工廠上空的煙霧消散了,蘇軍提前曆史兩天,就再不用時時仰著頭在天空中尋找那些討厭的三角形的東西了。隻有“拉瑪”偵察機還像過去一樣每天早晨和日落前準時地出現。“梅塞”式殲擊機有時也會在他們頭頂上呼嘯而過,同時便立即消失了。

顯然,德寇已精疲力竭了。戰壕裏的議論也十分活躍一——什麼原因,為什麼,是不是由於英軍在阿拉曼的勝利?現在可不可以把非洲事件看作是第二戰場。

認識到德國軍隊正準備在冬季的進攻行動,並將大部分兵力調到東部戰線南麵的其它他區,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進行了一係列的進攻行動。

這時候是戰爭關鍵性的時期,隨著這些攻勢行動而展開,蘇聯紅軍在數條戰線上共有15個集團軍參與行動。

蘇軍最高統帥部自九月底開始準備大反攻,負責斯大林格勒地區總體戰略的朱可夫開始向斯大林格勒秘密大規模集結兵力。至11月中旬,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城外的南北兩側的蘇軍計三個方麵軍十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一個坦克集團軍,四個空軍集團軍和若幹個獨立軍、坦克軍和旅,共143個師110.6萬人,計二萬門火炮和迫擊炮,二千輛坦克和強擊火炮,二千架飛機。當麵的德軍B集團軍群共有八十多個師,約一百萬人,一萬門火炮,五百輛坦克,一千架飛機。

朱可夫的策略是將德軍繼續牽製在城內,然後通過打擊德軍虛弱的外側來將德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市區。11月13日,斯大林批準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擬製反攻計劃,並親自給這個計劃取代號為“天王星行動”,這與針對德軍中央軍群的“火星行動”相呼應。

事實上,斯大林格勒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人間地獄,軍人的大熔爐。能在斯大林格勒地區長期戰鬥並生存的人,幾乎可以在任何戰場上輕鬆生存。

為了應對後來的大反攻,蘇軍也趁著德軍的退卻間隙,對斯大林格勒中的守軍進行了大範圍的補充,具體的人事任命名單,夏懿罡積功晉升中校營長一職。

當所有的連隊骨幹都前來報到後,夏懿罡組織骨幹們召開了第一次營務會,宣布了對營中其他職務的任命。

對於排一級的任命,上級早有安排,夏懿罡隻是按照命令宣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