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道理是道理,做事歸做事
【開門見山】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對行俠仗義,見義勇為的英雄事跡誇誇其談,給孩子講大道理。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就教育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家長的這種道理歸道理,做事歸做事的做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其不利的。
【引以為戒】
周末的一天晚上,小鵬一家三口吃完飯,就坐在客廳裏看電視,這時電視裏正在播出一個專訪:一個小夥子救了一位被肇事逃逸車撞傷的老爺爺,但是這個小夥子卻被老人的家人誤認為是肇事司機,要求他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圍觀的人們都不願意蹚這個“渾水”,都拒絕為小夥子作證,使他蒙受了不白之冤。直到老人經過多日治療重新清醒後,才算還給了他一個清白。在記者采訪時,小夥子表示,盡管被冤枉、被誤解,以後再遇到這種事他還會見義勇為。
看到這裏,爸爸情不自禁地說:“要是老頭就這麼死了,小夥子就是渾身是嘴也說不清楚了,也沒人給他澄清了,還見什麼義、勇什麼為呀!真是個傻帽兒,還想有下次。”兒子小鵬聽了,不解地問爸爸:“您為什麼說這個叔叔是個傻帽兒?老師經常教育我們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侯,要挺身而出,在遇到壞人的時候,要見義勇為、幫助別人,您不是也經常給我講古今中外那些見義勇為的英雄的故事嗎?我看那些圍觀的人就不道德,隻有這個叔叔是好人、是個真正的英雄。可我不知道您為什麼說他傻帽兒?”爸爸說:“道理是道理,但真遇到事的時候就不一樣了。你看他,差一點就得替人背黑鍋,要是讓老頭兒行不過來,那他家裏人還不很敲他一筆啊,那還有完?這種事就是見到也不能管的。”小鵬還是不明白,又問爸爸:“如果那些圍觀的人都看熱鬧,這個叔叔見義勇為的叔叔也對老爺爺置之不理,那老爺爺不是就會死掉了嗎?不管怎麼行!”爸爸自顧自地說:“為什麼大家都不管?不就是怕招上麻煩。就他傻,要管這事,這不麻煩就找上他了?為一個素不相識的老頭,又吃官司、又賠錢,還差點去坐牢,多不值當呀!別問那麼多為什麼,你就給我記住,以後這樣的事還是少管為妙。”
【專家點評】
有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會做出一些道理和事實相悖的事情來,並不斷把這樣的教育觀念傳遞給孩子。這在很多方麵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首先,家長教育孩子做道理歸道理,事歸做事,孩子會認為家長的說法和做法自相矛盾,言行不一,認為自己的父母虛偽不可信,這樣會影響到親子關係。
其次,麵對父母道理和事實相悖的做法,孩子可能因此會認為父母圓滑,從而輕視父母,不再聽從父母的話,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最後,家長的這種教育方式,影響了孩子缺乏正義感和是非觀念。父母這種理論教育和麵對現實生活事件時完全不同的態度,會讓認知水平和分辨能力都不夠全麵的孩子,在是非、正誤、對錯麵前感到迷茫、困惑和無所適從,從而影響到孩子正義感和是非觀的形成。
由此可以看出,家長不應該教育孩子道理歸道理,做事歸做事。那麼,家長應該怎麼擺脫這一教育模式呢?怎樣避免這一問題產生呢?下麵將給出幾點具體做法。
【教子有方】
1、樹立正確的觀念。
家長要灌輸給孩子正確的觀念,讓孩子對“是”、“非”有個正確的認識,不要把一些違背道德的觀念灌輸給孩子。
2、家長言行要保持一直,為孩子做個好榜樣。
家長要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和麵對事實的時候要保持言行一致。讓孩子更加信任父母。如果碰到上述案例中的情況,家長可以明確告訴孩子,那位叔叔的做法是正確的,值得我們學習的。當孩子如果碰到這樣的情況,也要幫助別人。但是如果碰到危險的時候,首先要沉著、冷靜、不慌張,在保護自己安全的前提下,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向有關部門、人員提供信息,就足夠了,就表現得很勇敢、很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