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商道奇才1(1 / 3)

經驗一:確立誌向,有誌者才能“商”竟成

胡雪岩是一個不怎麼相信“命運”的商人,他總是認為“立誌在我,成事在人”,隻要一個人有了遠大的誌向和堅定的意誌,就能為自己創造成功的條件,從而開辟出一條邁向成功的金光大道。胡雪岩留給現代商人的第一條經驗是:你可以沒有資金,沒有場地,甚至可以沒有足夠多的幫手,但是你千萬不能沒有做大生意的誌向,有誌者才能“商”竟成。

有多大的誌向做多大的事

胡雪岩的性格和成長環境決定了他日後不是一個平庸的人,因為生活的貧困,性格的堅強讓他從小就立下了很大的誌向:擁有很多很多的錢,不再讓別人看不起。俗話說,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這是對於做事情而言,而對於諸如胡雪岩之類的商人來說,則是有多大的誌向就做多大的事。

了解一下

胡雪岩以先秦時期商業巨賈呂不韋為楷模,不計成本地“經營”人:既經營自己的人生,也經營別人。在這種雙重經營之中,胡雪岩慢慢地靠近了自己的理想:擁有很多很多的錢。

胡雪岩,名光墉,安徽績溪人。幼年喪父,家庭貧困,生計無靠。為了養家糊口,胡雪岩從小就到杭州信和錢莊裏當學徒。在這段時間裏,他幹的是粗雜髒活,從掃地到倒便壺無所不做。但是胡雪岩的聰明好學、勤快、善解人意、能言善辯的特性很快贏得了錢莊老板的賞識。因此,三年滿師之後,胡雪岩順利地成了這家錢莊的“夥計”。

胡雪岩經常單獨負責催款收賬,從未出過任何紕漏,因此很快就被一個叫“大夥”的張胖子看中,被派分管“外場”。這期間,胡雪岩也不負東家所望,將“外場”打理得妥妥帖帖,並且把錢莊裏裏外外、上上下下的關係也處理得十分融洽。在別人看來,年輕有為的胡雪岩對生活應該滿足了。可是胡雪岩並不這麼想,在他心底裏,他並不安於做錢莊的夥計,而是自幼就懷有建立不世之功的抱負。可惜自己身份卑賤,沒有本錢,壯誌難酬。他之所以入錢莊當夥計,其實就是為以後的誌向而積累經驗。

當然,最重要的是在分管“外場”期間,胡雪岩明白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要想實現自己掙大錢的誌向,就必須靠官吏支持,否則僅憑一個錢莊小夥計的身份,是無論如何也做不成大生意,掙到大錢的。

這時,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點出現了。

有一天,胡雪岩剛收完一筆賬回來,在“梅花碑”一家茶館喝茶,正好看見總是窮泡茶館的王有齡走了進來。胡雪岩知道王有齡祖籍福州,滿腹經綸卻一直懷才不遇,處境異為艱難。雖然其父曾是分發浙江的候補道台,在杭州居住數年,隻可惜一直沒有擔當過什麼好差使,最終落得老病纏身,心情抑鬱,客死異鄉。

王有齡的父親身後沒有留下多少銀兩,而又要將其父的靈柩運回老家福州,花銷不少,而自己在老家也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索性也不回鄉,就奉母寄居於此。眼下他舉目無親,潦倒落魄,無所營生,故常來此處泡茶館,以解煩悶。

胡雪岩順勢和王有齡聊了起來,聊到傷心處,王有齡向胡雪岩說出了自己心中的鬱悶之情:“先父在世時,曾給我捐了一個‘鹽大使’銜,但隻是一個虛銜,要想補缺,就得到吏部去報到,然後抽簽分發候補。可是我現在身無分文,也就不能去吏部報到,所以也就無所事事。浙江沿海雖有幾十個鹽場,卻沒有我的份兒。”喝了一口茶,王有齡繼續說道,“如果境況允許的話,我倒是想‘改捐’,做個知縣。‘鹽大使’管鹽場,收入雖然不錯,但沒有意思;知縣雖小,卻是一縣父母官,能殺人也能活人,正所謂‘寧為雞頭,毋為牛後’。我不願做‘磕頭蟲’,也不願做隻會搖尾巴的狗。”

王有齡的一席話,使胡雪岩肅然起敬。他心頭不由一亮,眼前的王有齡絕非等閑之輩,若助他進京“投供”,日後定有出頭之日,成為助己飛黃騰達的靠山。而正好胡雪岩的身上有剛剛要回來的500兩的銀票,這豈不是天作之合?

在王有齡醉心於茶水苦澀的時候,胡雪岩已經開始動自己的心思了。在王有齡將一杯苦茶喝完的時候,胡雪岩的決定也做好了。就在王有齡準備起身告辭的時候,胡雪岩滿臉笑容地將他叫住了:“老哥不忙走,請看一樣東西。”胡雪岩從衣兜裏掏出個包,一層層打開,露出一張五百兩的銀票。

王有齡盯住銀票,如做夢一般。當他聽胡雪岩說要把這張銀票送給他進京“投供”時,他怎麼也不肯接受。這麼大一筆錢,沒有人敢替他作保,他也實在是償還不起。

然而,當他感知胡雪岩是真心實意,絕非兒戲時,他又感動萬分,熱淚滾滾,倒頭便要下拜。胡雪岩慌忙扶住他,隨後兩人互換帖子,結拜為弟兄。胡雪岩又喚來酒菜,舉杯慶祝,兩人已如同親弟兄一般。

胡雪岩最終為自己的“義舉”付出了慘痛代價。

錢莊老板得知胡雪岩將五百兩銀子“借”給一個陌生人後,不禁勃然大怒,更是痛心疾首。張胖子還誣蔑說他在外吃喝嫖賭花光了銀子,並以此作為借口加以搪塞罷了。

不過,此時即使將胡雪岩打死罵死也無濟於事,錢莊老板隻得將胡雪岩掃地出門。

胡雪岩做出了這等“傻事”,一時被杭州的金融界傳為笑柄。私自將錢莊的錢贈予人,這個小夥計的膽子也真夠大的,以後誰還敢用這樣的人啊?胡雪岩深知自己在杭州已無法立足,隻好去了上海,經別人介紹,在一家妓院裏打零工,專做一些掃地挑水的粗活。

日後提及此事,胡雪岩說道:“襄助王公進京投供,事後連累我丟了飯碗,我當時一點兒顧慮都沒有,更沒有半點後悔的意思。為此遭受生活的困頓,為了生計四處奔波,受人歧視是在所難免的。可是,人一生如果不經受挫折,怎麼能功成名就呢?隻會享受生活安逸的人,誌向不會廣大,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經受得起磨難,眼光更要放得長遠。”

王有齡北上途中,也算好運,遇到了“總角之交”——時任江蘇學政的何桂清。有了這重關係,王有齡回浙江後,很快就成了巡撫黃宗漢的紅人,順利成為了“海運局”的坐辦。此後,王有齡官運亨通,在政界上很快得以青雲直上。王有齡當然知道飲水思源。為了報答胡雪岩,王有齡對夢寐以求擁有自己錢莊的胡雪岩給予了大力的支援。王有齡以巡撫之職通令全省:“凡在自己管轄範圍內的公款往來,必須由胡雪岩的阜康錢莊來彙兌,否則不予接納。”胡雪岩憑借王有齡的權勢,創辦自己的“阜康錢莊”,短短10年,家財暴增至數千萬,富可敵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