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爭取環境技術轉讓的成功(1 / 3)

環境技術轉讓的課題

第三章中我曾經談到,發展中國家要想求得經濟發展和環境淨化,不能走先進國家的“先汙染後治理”的路,應該從貧困直接走向富裕,也就是說要“鑿通隧道”走捷徑才行。因此,先進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讓是必不可少的。第四章裏介紹了使用脫硫石膏可以非常有效地改良堿性土壤,有可能同時解決酸雨和沙漠化問題。我還談到了要實現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的目標,則需要以日本等先進國家的技術轉讓為出發點,開發出低價格的脫硫技術。

這一章,我們來考慮一下為什麼近年來日本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技術轉讓成功不了的原因,以及今後如何向中國進行環境技術轉讓的方法。

為什麼日本向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讓進行得不順利

迄今為止,利用工業部的綠色援助計劃及民間資金,日本向中國進行了多次環境與能源方麵的技術轉讓,遺憾的是幾乎都沒有成功。在找尋技術轉讓失敗的原因之前,首先應該考慮的是,怎麼樣才能使技術轉讓成功。技術轉讓的成功應該靠以下的三個階段來實現。即:技術的孕育;技術的國內普及;海外輸出。

其中技術的孕育是指轉讓的技術要適應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並在發展中國家“生根”。如果以人體的內髒移植做比喻,則屬於越過了初期的排斥反應階段。具體地說,像脫硫裝置等,至少也要使第一套設備正常運轉3~5年才行。由此才能判斷第一階段的成功。

技術的國內普及是指生產與第一套設備相同或更適合發展中國家國情的改良機種,並使其在發展中國家普及。這種“1號機”要符合這個發展中國家的需要。這個發展中國家要具有使這種“1號機”國產化的基礎以及生產“1號機”部件的能力,建立起產業間網絡聯係等。

海外輸出則指對轉讓技術下工夫,使其得到改良,從而具有國際競爭力,向海外輸出。

技術轉讓達到了第二階段雖然可以稱為成功,但如果技術轉讓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則最好能達到第三個階段。

非常遺憾的是,迄今為止日本向發展中國家轉讓的技術幾乎都在第一階段“夭折”了。

第一階段成功不了的原因

如前所述,中國的東北與日本不同,非常缺水。對於這個地區的發電廠來說,雖然做過引進日本的脫硫設備的嚐試,可因為大量用水的緣故,根本不能正常運轉。又如引進到山東省的脫硫裝備,費用為中國國產鍋爐的4倍以上,運轉費用極高。雖然使用日本方麵的資金建成了,但至今也不能正常運轉。除此之外,中小型煤炭清潔燃燒設備——流化床型燃燒器,在日本40多年以前就已經很受注目。後來,經過各企業、大學的積極開發,在日本已相當普及。這種流化床燃燒技術從日本引進到中國的嚐試,都在初期階段失敗了。其原因是中國的煤炭從煤礦裏開采出來之後,沒有經過充分的衝洗就使用在流化床燃燒器裏。結果由於流化床的劇烈流動,使煤中的一部分岩石狀物質撞擊到設置在流化床內的蒸汽管上,導致蒸汽管破裂。由於上述情況的發生,這種流化床燃燒設備雖然在一段時間裏曾在中國普及至2000~3000台,最後還是銷聲匿跡了。

在技術轉讓最重要的第一階段就慘遭失敗的原因之一,可以說是這種技術與發展中國家的水資源、原料資源、能源環境等不相適應的緣故。而這又起因於技術轉讓前的調查進行得不充分。另外的原因則是,一般的日本企業所做的降低費用的努力不夠。日本企業應該努力實現低費用化,使費用降至中國企業能夠接受的水平才行。比如,如第三章所述,與適於日本的濕式石灰-石膏法脫硫設備相比,中國要求的卻是其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費用的脫硫設備。

然而,當我們對自己的不足做了反省,在技術轉讓之前做好充分的調查,判斷選定的最適合於環境技術轉讓的場所,卻經常被中方所改變。結果則由於轉讓地點不適於搞技術轉讓而失敗。這則是第一階段的技術轉讓成功不了的另一個原因。很明顯,這種情況的發生是由於中日雙方缺少足夠的交流和信賴的關係。這種信賴不足也是失敗的另一個原因。

再者就是日本對技術引進後的保護不夠。日本雖然在這一點上比歐美做得好,但仍然不充分。比方,雖然一台設備進人了正常運轉,但經常出現部件故障,使運轉停止。如果具有完備的修理體製和部件供應體製,短時間之內就可以恢複正常運轉。而在發展中國家卻做不到這一點。因此,在技術轉讓的同時,如果能做好這種後勤工作,就可以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使長時間運轉成為可能,保證第一階段的技術轉讓獲得成功。不言而喻,日本企業做不到這一點的理由,是因為費用過大的緣故。換句話說,追求短期內效益是第一階段失敗的重大原因。

第二、第三階段成功不了的原因

接下來我們找一下為什麼第二、第三階段成功不了的原因。轉讓的技術要在發展中國家孕育並得到發展,則需要以發展中國家的技術人員、研究人員為主體,下工夫努力工作將其不斷改良,使改良後的技術超過原有技術。這樣才能做到轉讓技術的更新發展,並有輸出海外的可能。轉讓技術在輸人國能否得到進一步的更新發展,是第二、第三階段成功的關鍵所在。

日本戰後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就是因為日本的技術人員對歐美的轉讓技術下工夫努力進行了多方麵的更新,使技術水平達到了世界最高水平。日本的技術水平不是靠歐美的全麵援助達到的,是靠自己的努力達到的。因此,能否調動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更新積極性,是技術轉讓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在這一點上,日本的技術援助的方法是命令式的、強製性的,而且給人以不重視發展中國家技術人員發明的感覺。日本方麵要求的是中國方麵對主體開發技術的保護並在一定場合下給與中方必要的資金援助、建議及新的技術援助。日本企業不承認發展中國家努力的最大原因是由於發展中國家使用日本的資金進行工作,所以追求成功的願望非常強烈。而且,日方還不承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人員、研究人員的能力。可恰恰相反,中國有很多優秀的年輕人,他們以自己的實力支撐著美國和日本研究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