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6年類別:民間美術

地區:浙江編號:Ⅶ-51

申報地區或單位:浙江省嵊州市

嵊州市位於浙江省的東部,上遊是曹娥江,處四明山東麓,是中國竹編之鄉。那裏氣候溫和,盛產各種翠竹,素有“水竹之鄉”之稱。竹資源豐富,且劈篾性能好,適宜發展竹編工藝。嵊州竹編全市現在有竹類資源8屬32種,基本實現了多品種布局、四季有筍。全市有竹林麵積22.5萬畝,其中筍竹兩用林麵積達3.5萬畝。

由於本地區的竹業十分的發達,因此嵊州竹編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竹編產品遍布全市各產竹區,上規模的有嵊州市區、蒼岩、長樂、崇仁、黃浙、通源、石璜、甘霖等地。

嵊州竹編選擇原材料時,常選取當地盛產的各種堅韌挺拔的翠竹,如水竹、旱竹、毛竹等。劈成的篾絲細如發,篾片薄如紙,可以編成各種各樣的造型。

嵊州竹編藝人的手藝十分精巧,常以編織精巧、工藝繁雜、花色豐富著稱。嵊州竹編有籃、盤、罐、盒、瓶、屏風、動物、人物、建築物、家具、燈具、器具等12個大類,6000多個花色品種。

製作的流程十分的複雜,常常經過設計、造型、製模、估料、加工竹絲篾片、防蛀防黴、染色、編織、雕花配件、裝配、油漆等工序,僅竹絲篾片工藝就有剖青、鋸竹、卷竹、剖竹、開間、烤色、劈篾、劈絲、抽篾、刮絲、刮篾等眾多步驟,編織技法更有龜背、插筋、彈花、穿絲等100多種。

嵊州竹編有竹編模擬動物、漂白、花筋、藍胎漆四個特色品種,代表作有《六和塔》、《嶽飛》、《蘇武牧羊》、《昭陵六駿》等。竹編《九獅舞繡球》陳列在人民大會堂浙江廳,深受好評;竹編《滄海還珠》作為浙江省人民政府贈給澳門特區新政府的禮品,引來一片讚譽之聲。

嵊州竹編的編織方法粗細並存。細者能在一寸長度內編進150根竹絲,精巧細膩,薄如羽翼;粗者能充分利用竹材的彈性,巧插靈編,粗獷豪放,工致質樸。藝人在長期的發展中,結合其他的技藝風格,又創新了漂白、花筋、藍胎漆、防蛀、脫脂、模擬動物等六項工藝,首創並形成了四大工藝特征:竹編模擬動物、竹絲篾片的漂白、篾片燙印花筋和藍胎漆器。所謂“花筋”工藝,是把印有各種圖案的篾片,插在器物的中間和兩端,印花一般有單層、雙層和多層套色之分,頗具裝飾效果。

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浙江省嵊州市的俞樟根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