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不一定短小,但是大多數作品比較短小。然而,它的容量不小,可以容納許多東西。用佛經中的話說就是:“納須彌於芥子。”“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寓言在人類文化進步中曾經發揮過並且在繼續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人類文化發展的初期,寓言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助產士,對人類群體有啟蒙作用。人類由原始思維發展到理性思維,寓言是一座橋梁。這是因為,寓言的故事部分是形象性的,符合原始思維方式;寓言的寓意部分說明抽象的道理,符合理性思維方式。大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在《古人的智能》中說:“當人們的心靈仍然很原始,對於敏銳和思辨的事情未熟練甚至無耐性時,在某種意義上,是不可去接受那些不能直接刺激感官的事物的。”“即使到今天,人們要以新的光亮照耀人類的理解力,既要克服偏見,而又不至於引起爭辯、敵意、反對或騷動,也必然要循著這同一的道理,即求助於寓言、隱喻或暗示的類似的方法。”在人類已經進入文化昌明的現代,寓言對人類個體仍然有啟蒙作用。由兒童到成人的思維發展,跟原始人到現代人的思維發展走著幾乎相同的道路,即先發展具有原始思維特點的形象思維,而後發展理性占優勢的抽象思維。幼兒階段形象思維發達,小學、初中階段是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所以這個階段的語文課本中寓言故事非常多。
寓言的啟蒙作用與雄辯力量,使得寓言對教育影響很深。古希臘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把寓言運用於教育。《伊索寓言》作為學校教材,低年級用它啟迪智能,高年級用它培養雄辯能力。歐洲從古羅馬到現代一直繼承這個傳統。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親自為兒童編成《啟蒙課本》(1872年),並說這是他自己最好的著作,“是我一生唯一的重要事業”。印度的《五卷書》是著名的兒童讀物,產生於公元初年,相傳是智者為教育三個蠢笨的王子而編寫的教科書。中國獨立運用寓言教育兒童比較遲。受到西方影響之後,1900年才出現供兒童閱讀的寓言故事集《中西異聞益智錄》,1901年寓言才進入啟蒙課本。但是,人們一旦認識到了這點,寓言就在學校教育中越來越被重視。到了現當代,寓言在小學與初中的語文課本中占的比例非常大。
寓言的教育作用是多方麵的,可以涵養道德情操,可以培養觀察想象,可以訓練思維素質,可以提高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特別是在訓練思維與語言方麵,具有其他文體難以比擬的優勢。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質,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人的智力素質中,最關鍵的素質是思維素質。寓言在提高人的思維素質方麵,有其他文章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德國民族文學的奠基人萊辛有一組《論寓言》的著名文章,《論寓言在學校中的功用》是其中的一篇。該文有一段精彩論述:“我現在直截了當所解釋的功用,可以稱作寓言的啟迪功用。為什麼在一切藝術、科學領域如此缺乏發明家和富有自我思維能力的人呢?這個問題最好用另外一個問題回答:為什麼我們不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呢?上帝賜予我們靈魂,可是天才,我們隻有通過教育才能獲得。對一個小孩子,我們要盡可能地持續不斷地用同樣的方式培養和增強他的整個精神力量。我們要使他養成習慣,使他盡快把今天學到的新知識與昨天已經掌握的知識加以比較。我們要經常使他能夠從一種科學看到另一種科學:我們要好好教他,使他能夠輕而易舉地完成從特殊上升為一般、又從一般回到特殊這一認識過程。這樣做,這個小孩子就會成為天才,不然就會成為人世間的蠢材。”
為什麼寓言能啟迪兒童智慧、發展兒童的推理能力呢?這是由寓言的文體特點所決定的。寓言故事的寓意,可以從多角度進行分析,即可以變換分析的立腳點和角度。如《守株待兔》,可以分析出四個方麵的寓意:一、複古守舊則一無所得(作者原意),二、隻憑經驗而不知變通則一事無成,三、不想努力而僥幸則常常失敗,四、把偶然當成必然則荒唐可笑(哲學意蘊)。《狐假虎威》的諷刺矛頭也是雙向的,從狐的角度看是諷刺其仗勢欺人而無實際本領,從虎的角度看是諷刺其強暴而昏庸,被小人利用而不能覺悟。
寓言故事的寓意還可以進行多層次的分析。一則優秀寓言往往具有多層寓意。其表層寓意是針對具體事件而發的,這個具體事件往往是觸發作者創作某篇寓言的契機;中層寓意反映了某一曆史時期特有的精神現象;深層寓意則表現了深刻的哲學意蘊,往往需要讀者去加以開掘。如《南轅北轍》這則寓言,其淺層寓意是勸阻魏王進攻趙國;其中層寓意,反映了“以德服人”與“以力服人”兩種不同的政治主張,反映了外交上“合縱”與“連橫”的針鋒相對的主張;其深層寓意,闡明了目的、方向和條件之間的辯證關係,正確方向是至關重要的,沒有正確的方向,條件越優越,主觀努力越大,距離目的地隻會越遠。
寓言故事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逆向思維是一種重要的創造性思維。一切天才人物,一切有發明創造的人物,往往有偏離文化常規的傾向,他們敢於逆向思維,提出大膽的假設。寓言在逆向思維方麵比其他文體更具有優勢。如《愚公移山》,它在《列子?湯問》中是體現道家的“絕聖棄智”的主張,故以智叟襯托愚公,正如張湛注所說的那樣:“俗謂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謂之智者未必非愚也。”它還體現了道家認為事物的大小、強弱皆可轉化的主張。故本篇寫老翁、弱子可以移走高萬仞的大山。張湛注雲:“苟功無廢舍,不期朝夕,則無微而不積,無大而不虧矣。”“大人以天地為一朝,億代為曠息,忘懷以造事,無心而為功。”這便是原作的寓意。後來,人們逐漸從積極有為方麵來理解這則寓言,認為隻要意誌堅定,持之以恒,便可戰勝困難,創造奇跡。這種理解,相對原意看,其實是一種不自覺的逆向思維。中國改革開放後,有的出國留學人員,向美國小朋友講這個寓言故事,美國小朋友們竟然提出:“愚公怎麼這樣愚蠢?搬家不比搬山容易得多嗎?”這又是一種逆向思維,它揭示出了原作中所反映的小農經濟所形成的安土重遷的心理定勢。當然,我們引導學生進行多向思維、逆向思維時,決不可放棄老師的指導作用,至少應告訴學生:某種理解,更接近原作的寓意;某一理解更有積極意義。這就能把思維的開放性與知識的相對穩定性結合起來,這就能使學生的主動性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起來。而且,這樣做才可以保證逆向思維的正確目標:它是一種創造性思維,而不是一種胡思亂想。
二、提高語言水平
語言能力,包括閱讀能力與表達能力,而表達能力又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麵表達能力。先談談寓言對閱讀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作用。寓言一般短小精悍,故事生動,語言簡潔,又有角色之間的對話,最適合訓練閱讀能力、朗讀能力和複述能力。四十年前,我到小學聽課,老師和小朋友們朗讀寓言《狼和小羊》,繪聲繪色,我至今記憶猶新。而不少著名的演說家,常常在演說中穿插寓言以加強說服力,更是人所共知的。我國先秦諸子遊說諸侯,釋迦牟尼和基督宣傳他們的教義,也幾乎人人都愛使用寓言。中國古代寓言大多數用文言文寫成,還可以訓練文言文閱讀能力,這比枯燥地學習文言文知識更加有效。而且,各類考查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測試題,喜歡選擇古代寓言作為翻譯材料。在高考試題中這是常見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