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我在哈密援疆支教(2 / 2)

由於胡楊極耐寒、耐旱、耐鹽堿,這裏的土地看上去很細膩,踩上去卻像水泥板一樣,就是因為鹽堿度高的原因。隨便撿起的胡楊斷枝,無論粗細,木材的紋理呈現出的都是堅硬如化石一般。

由於生得艱辛,長得苦難,胡楊磨礪出堅強、剛毅的個性:活著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生命的堅強與悲壯、奇跡與輝煌在這裏呈現、延續。走出胡楊林,心中激蕩的是對生命的敬畏之情……

四、梅濤和讀友九中附近有一個“哈密讀友公共圖書館”,在那裏我認識了梅濤。讀友帶給我的是很強烈的衝擊和震撼。走廊上懸掛的都是“文革”時候的宣傳畫,其中最多的是林彪和毛澤東在各種不同場合的合影。因為年代久遠,這些已經發黃的宣傳畫在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和姿態宣講那段曆史。林彪叛逃以後,他的畫像和宣傳資料應該被銷毀得差不多了。像這樣被保存下來的應該是寥若晨星了吧。從藏書來看,這裏很多書都屬於個人藏書,專業性較強。梅濤先生專門保存的是有關毛澤東的書籍,從毛澤東思想到毛澤東詩選,從毛澤東的各種傳記到毛澤東的紅皮語錄,各種版本的應有盡有,甚至還有一本1962年鄭大附中編印的林彪講話,這讓同行的、來自鄭大附中的王老師十分興奮,他用錄像機把它錄了下來。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在剪報室,書架上擺放的是梅濤從1981年開始堅持從各種報紙上進行剪貼整理成的3000多本“書”,剪貼分門別類,從哈密的曆史、地理、風土人情到名人傳記,甚至還有生活小常識。堅持30年做剪貼,而且如此科學、如此精致,敬意油然而生。把平凡的小事堅持做下來就是偉大,就是一份事業!

五、夢回哈密從哈密回來將近4個月了,可是與哈密的聯係並沒有因為援疆支教工作的結束而結束,反而密切了許多。很少上網聊天的我,回到鄭州,在哈密孩子的再三督促之下,也漸漸養成了有時間就上群裏逛逛的習慣。每次上QQ,都會有一群哈密九中的孩子們圍上來,七嘴八舌地向我彙報班上的情況:假期裏盡情地和同學外出玩耍的開心;哈密天氣很熱,中午已經達到40多攝氏度的無奈;開學了,升六年級了,麵對小升初的壓力;黃桂梅主任擔任了六二班的語文課的愉快;收到了來自鄭州師院附屬小學來信的驚喜;班上的一位同學失蹤了好幾天,家長著急得在學校痛哭流淚的擔憂;買日派提在月考中成績考得最好的羨慕;楊新梅要參加“我和紅領巾的故事”征文比賽的求助……更有掩飾不住的關心和思念:劉老師平時在忙些什麼?身體怎麼樣?班上同學都特別希望劉老師再回到哈密繼續教學,袁舒姐姐學習緊張嗎?很少上網聊天的我在這樣的包圍和關切中,輸入速度突飛猛進,在鍵盤的敲擊聲中享受著和三五個孩子聊天的快樂……有一天晚上11點多了,已經進入夢鄉的我被短信的提示音驚醒,一個陌生的號碼:“劉老師,你好嗎?我是塔依爾江。我很想念你,班上的同學也很想念你。”怎樣的一種思念和情感才會讓一個12歲的男孩子如此訴說和表達?淚水和感動驅走了蒙矓的睡意,我們聊了很多……他的深夜問候再一次讓我的思緒回到哈密,讓我在夢中再一次回到了哈密九中的課堂上,回到了那段快樂而又難忘的記憶裏……

(作者係河南援疆幹部、援疆期間為哈密市第九中學支教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