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兩千公裏之外的家鄉(2)(2 / 2)

我看到的草原,雖然美,牧草卻隻有一指來高。“過度放牧唄。”朋友的回答很簡短,也沒有深入解釋。當時我正在大吃手抓羊肉,心裏不由得“咯噔”一下,感到滿嘴的不是滋味,仿佛吃的不是羊肉,而是青青的牧草,是齊腰深的牧草。“過度放牧”,這個真的不用解釋,就是越來越多的羊被越來越多的人吃。並吃草越來越多了,草就越來越少了。從食物鏈上看,草最終是被人間接吃掉的,齊腰深的牧草,在人的肚子裏頭了。這陣子的一大看點是各部委極不情願地晾曬“三公經費”,著實讓人大開眼界:公務接待費預算超千萬的部門達20個,最高的國稅係統平均每個工作日花費掉267萬元,中國科學院每天的接待費用27萬……數額之高令我等小民咋舌。晾曬的隻是中央部委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其他各級各部門您就自己大膽想吧,君不見,現在就連普通人請客也要“打腫臉充胖子”,滿桌的菜剩得越多,仿佛主人的心越誠。吃點喝點,畢竟進了人的肚子裏;有人說,浪費也不怕,帶動了消費,拉高了GDP,國人總是很淡定的。

隻可惜了那青青的牧草,被羊白白糟蹋了。“過度放牧”的根源是“過度消費”,雖然消失了齊腰深的牧草,但草原還是很美的,我們還能唱《陪你一起看草原》;但千年前《敕勒歌》的作者麵對目前的草原,大約隻能吟唱:“天蒼蒼,人茫茫,大吃大喝見牛羊”了。但我們的後人呢?但願他們的愛情歌曲不要變成“陪你一起看荒原”吧。拜年鄭根選2010年的11月7日是古爾邦節,也是回曆新年。來疆工作後才知道,在我國西北地區穆斯林各族群眾有一個這麼熱烈隆重的節日,就像口內各族群眾過春節那樣。過節的第三天,我們幾個在哈密工作的幹部在單位領導的引領下去維吾爾族同事家裏拜年,送去新年的祝福。

我們有位小同事是上海大學中文係畢業的高才生,去年通過公開考試選拔到我們單位工作。小夥子麵龐白皙,文靜儒雅。平日裏少言寡語,幹起活兒來踏實勤懇,待人也熱情實在。他熱愛邊疆,希望用自己的知識建設家鄉,原本已有上海的單位看上了他,要他簽訂協議,但他還是堅持回到了哈密。

我們約定,今天去他家拜年。約十來分鍾的車程,就到了一個居民小區。在初冬的冷風中,小同事站立在小區門口迎候。

這是一個普通的居民小區,沒有看見身著製服的門衛保安。幾幢居民樓六層高,間距寬闊,地麵草坪如織。大柳樹高挑婀娜,低垂的枝葉婆娑,交互相擁。白楊樹偉岸挺拔,在樓前整齊排列,就像節日哨位上的衛兵,守護這裏的萬家寧靜。一輪圓月晶瑩如玉,躲在楊柳身後,如瀑的銀輝透過濃密的枝葉無聲地傾瀉灑落。同事的家住在五樓,是一戶兩居室的房子,約70平方米。入戶是20來平方米的客廳,鋪著棗紅色地毯,繡著維吾爾族特色的絢麗圖案。中央橫擺著兩張長條形茶幾,靠裏手挨牆的一麵有4個坐墊,是尊貴的客人和男主人的位置,周圍的其他方向擺放了小凳子,主要為那些不能盤腿席地的肥胖客人準備的。

茶幾上擺放了幾個大盤子,分別滿滿地裝著新疆特產哈密葡萄幹、哈密五堡幹鮮大棗、山核桃、杏幹和蘋果,還有極具當地特色的饢餅、饊子和糖果。

維吾爾族老鄉待客的熱情、真情和誠懇不言而喻。進門先要脫掉鞋子,這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