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南國瓜鄉學子情(1)(1 / 2)

陳飛旋

雪水淙淙,不斷地從天山流出山穀,流進戈壁、綠洲,傳頌著粵哈情誼。牧歌悠揚,春風般地在巴裏坤大草原飄逸、回蕩,訴說著無數南國學子的助學故事……

一、南國大學生走進哈密

2004年7月22日,廣東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師生15人在鄧則名、鮑軍兩位領導的帶領下,來到哈密,參加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茫茫的戈壁,廣袤的草原,引起南國學子深深的思索……7月23日下午,在哈密地區工業技術學校召開了“廣東工業大學師生與哈密地區教育係統幹部、教師座談會”,共同探討粵哈兩地教育合作問題。廣工大自動化學院黨委書記鄧則名就加強粵哈兩地教育交流方麵作了精彩的發言。副書記鮑軍代表大學生將資助20名貧困生的款項捐給哈密。在前一天下午

(7月22日),廣工大自動化學院團委書記蒙裕興等12人在地區團委幹部的陪同下,前往哈密市魯能希望學校,與受資助的20名孩子見麵。

哈密市魯能希望學校是山東魯能集團捐資修建而成的,學生1100人,其中80%的學生來自農村和進城務工人員的家庭,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困難家庭的孩子。南粵學子們看了瓜鄉的孩子表演的節目,大家同歡共舞,大手牽著小手,沉浸在歡樂之中。7月24日,廣工大師生前往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隨車導遊介紹,四麵環山的巴裏坤草原,到自治縣成立

(1954年)初期,隻有一條翻越海拔2700多米的天山廟大阪,通往外界的簡易車馬路。牛、馬、駱駝車去哈密市140多公裏的路程要走四天三夜,到1956年才把這段車馬路改建為標準的沙石公路。交通不暢嚴重製約著草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巴裏坤縣城距離哈密市140多公裏,2003年木(昌吉州木壘縣)—巴—哈省級公路全線貫通,開通了海拔低於天山廟大阪500米的頭道溝公路,“行路難”成為曆史。導遊說,巴裏坤縣也曾經輝煌過。

200多年前,隨著古絲綢之路的興旺發達,巴裏坤縣應運而起,成為絲綢之路北新道上與烏魯木齊、伊犁齊名的經濟、政治、文化重鎮之一。近現代以來,由於遠離鐵路線和312國道以及高寒等原因,巴裏坤縣一度成為全國重點貧困縣。縣財政年收入隻有2000萬元,而財政支出超過1個億,缺口通過中央、自治區轉移財政支付。巴裏坤在漢朝稱蒲類國,是古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在唐朝稱蒲類縣。早在公元前72年春,漢趙充國被封為蒲類將軍,率軍五萬,與烏孫王翁歸靡五萬餘眾,合兵大破匈奴右穀蠡王於蒲類,完成了斬匈奴右臂的偉業,首次譜寫了民族團結戰鬥的詩篇。漢順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有敦煌太守裴岑大破匈奴呼衍王於蒲類海,並勒石紀功,這就是後來有名的鎮海碑。蒲類海,即是現在的巴裏坤湖。唐朝儀鳳四年(公元679年),初唐四傑之一的大詩人駱賓王隨裴行儉來到邊疆,在蒲類海邊還寫下了《夕次蒲類律》的詩篇。詩中有“二庭歸望斷,萬裏客心愁……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的詩句,反映詩人奔赴邊疆,殺敵立功,保家衛國的豪情壯誌。巴裏坤的寒冷是出了名的,年平均溫度1℃,最低溫度零下40攝氏度。巴裏坤的冷與吐魯番的熱和甘肅安西的風並稱關外三絕。有詩為證:“西來三絕古今同,氣候出人意料中。除去高昌(吐魯番)煩熱外,鎮西(巴裏坤)冰雪安西風。”相傳,巴裏坤之所以出現奇寒,皆因蒲類海中有冷龍潛藏所致,為不驚動它,巴裏坤城中禁止鳴鑼放炮,否則將會出現奇寒,凍死牲畜,凍壞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