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名城巴裏坤”或“絲路重鎮巴裏坤”來定位巴裏坤,將會更有特色;如果更進一步將之打造成品牌,這對於巴裏坤的經濟社會發展更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忠良書記十分讚同我的意見,並說,對於巴裏坤城鎮的發展定位,確實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
2003年9—11月,巴裏坤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會議研究貫徹落實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和地委委員(擴大)會議精神,並著手起草巴裏坤縣“關於全麵貫徹落實地委委員(擴大)會議精神,力促自治縣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實施意見”。忠良書記召集了3次縣四套班子領導對“實施意見”逐段逐句進行修改。忠良書記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令我十分佩服。幾經修改後的“實施意見”,顯得更加全麵、完善。
後來連標題也改了,最終以“關於認真貫徹落實地委委員(擴大)會議精神,力促自治縣經濟和社會全麵發展的實施意見”發送全縣各單位實施並上報哈密地委、行署。“實施意見”提出了“把巴裏坤縣城建設成為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環境優美的‘生態型、文化型、旅遊型’的現代草原城市”的發展定位。按照“生態型、文化型、旅遊型”的發展定位,結合2004年隆重舉行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成立50周年慶典活動,從2003年開始,巴裏坤加大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一是按照“經營城市”的新理念,對巴裏坤鎮、大河鎮、奎蘇鎮等城鎮規劃進行了修訂完善,並上報自治區有關部門,爭取納入自治區第二批重點城鎮建設範圍。二是按照城市發展趨勢和“五透”城建要求,著重抓了道路、供排水、城市亮化等項目建設,進一步優化了投資環境和人居環境。三年間,縣委、縣政府想方設法籌集城市建設資金近兩億元,用於縣文化中心、文化一條街、教學樓、縣賓館、住宅小區、集中供熱、湖濱路、天山路、漢城東街、供排水等項目建設,城市麵貌煥然一新。駐巴援疆幹部為巴裏坤的“生態型、文化型、旅遊型”現代草原城市建設也做出了努力。一方麵,積極參與了巴裏坤縣城發展定位和總體規劃修編的研討和決策。另一方麵,積極籌集建設資金並參加具體的城建工作。縣委副書記黃仰輝從廣州市籌集到80萬元投資建設的縣老幹部活動中心、35萬元的西城門樓項目於2004年已完工並投入使用;250萬元援建的巴裏坤生態公園2005年正在興建。縣交通局副局長陳新華從廣東省公路局籌到資金資助的新市北路2003年就已完工並投入使用。我本人則參加了2003年天山路的擴建拆遷督辦工作。同時,從珠海籌集26萬元於2005年興建巴裏坤珠海春苗小學。到2004年8月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舉行成立50周年慶典活動時,巴裏坤縣城“三橫四縱”的道路交通體係已基本形成,橫穿城北草原的湖濱路已開通,並安裝了休閑、健身設備。303省道穿城而過,沿邊沿線經濟發展迅速,集商業、文化、休閑、娛樂、購物、觀光為一體的商業文化一條街,初具規模。隨著新市北路的向北延伸,廣州路、軍民團結路、南北街的拓寬改造,城市交通條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2004年春,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王偉一行到巴裏坤檢查工作。我陪王部長到湖濱路考察。在湖濱路上漫步,剛剛返綠的草原美景盡收眼底,沿路可見不少老年人在打太極拳,哈薩克族小朋友在蕩秋千,年輕人在談情說愛。王部長感慨地對我說:“這不就是在巴裏坤的珠海情侶路嗎?”
(選自《天山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