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天山南北的生態與社會(1)(1 / 2)

楊雄邦

一、獨立的生態天山是新疆的象征。天山山脈橫亙於新疆中部,是亞洲中部的龐大山係,古有北山、雪山、陰山諸稱,氣勢磅礴,蜿蜒飛騰,直達中亞細亞,全長2500多公裏,在新疆範圍內的長度1700公裏,寬二三百公裏,是準噶爾和塔裏木盆地的分界山係,峰巒疊翠,冰山高懸,雪光耀日,雄偉壯麗,直衝霄漢。天山海拔大多在1000至5000米。4000米以上的地方幾乎終年積雪,2000米左右地帶大多是森林,森林以下是草原,草原以下是淺山荒漠,再往下就是綠洲戈壁。雪山、森林、草原、荒漠、綠洲、戈壁之間界線分明,極富秩序。這種層帶垂直分布的構成,使天山看上去簡潔明快,富有深度,立體感強。天山的生態個性也深刻地影響著生活在山裏的人群社會。獵人在森林裏狩獵,牧民在草原上放羊,農民在綠洲裏耕種,商人穿行於他們之間。獵人善於演奏,牧人善於唱歌,農民善於舞蹈,商人善於說笑。生態學家認為,造成天山如此這般的原因很簡單,是由於它身處亞洲腹地的幹旱地帶。降水量少而蒸發量大,雪山冰川是所有生命的依賴。融雪從山脈的高處順勢而下,依次喂養森林、草原和綠洲,水流盡頭的地方,自然是可憐的戈壁和沙漠。在天山南北,有水就有生命,無水便是死寂。水流到哪裏,草木就追逐到哪裏,人類也追逐到哪裏。水從哪裏撤退,草木人類也就從哪裏消失。天山將新疆大致分為南疆和北疆及東疆三大部分。南疆和北疆的生態及社會特征等,都相差甚遠。南疆的塔裏木盆地海拔較低,多為沙漠戈壁綠洲,適宜農耕,多為維吾爾族人休養生息的地方。北疆的準噶爾盆地則多為森林草原地帶,適宜放牧,多為哈薩克等民族遊牧的地方。

我們廣東對口援助的哈密地區位於新疆的東大門,兼有南北疆兩地的風情,是新疆的縮影。我本人進疆工作的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則地處東天山深處的高山草原盆地。這樣使得我們能更全麵地了解天山南北以及整個新疆的生態和社會特征。新疆地博物豐,土地麵積達165萬平方公裏,綠洲麵積19萬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12%。荒漠大背景,沙化、鹽化問題突出。在一些特殊的環境下,生存條件非常惡劣。如高山的哨卡、沙漠中的油田、邊遠地區的居民點,這些地方基本上不適合人類居住。新疆的沙漠分布廣泛,多種多樣,以至於不少遊人見到沙漠時就天真地幻想:要是這些沙漠都是耕地該有多好啊,可以養活幾億人口!有人聽到沙漠的傳說之後常常感慨:新疆人是否騎著駱駝上班?深居內陸,遠離海洋,以及四周高大山脈的隔離,使新疆成為標準的幹旱地區。幹旱的特征表現在: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沙漠、戈壁、荒地大麵積存在,駱駝刺、梭梭、麻黃等耐旱植物廣泛分布。新疆區域的生態相對獨立,自成體係,與東麵的青藏高原生態、南麵的印度半島生態、西麵的裏海地區生態、北麵的西伯利亞生態界線分明,區別明顯。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揚起的沙塵,基本上是在盆地內流動,到不了北京,更去不了首爾。流程兩千多公裏的塔裏木河,雖然彙集了眾多支流,也像長江、黃河一樣向東流去,但它永遠也不能彙入向往已久的大海。幹旱地區的生態是脆弱的,生物鏈簡單,功能水平低,穩定性較差。加之人類的折騰,新疆的生態環境有惡化的趨勢。塔裏木河下遊兩百多公裏河床已斷流多年,綠色走廊將麵臨重蹈樓蘭覆轍的悲劇;瑪納斯湖消失了,艾丁湖見底了,新疆老虎再也難覓蹤跡,煙波浩渺的羅布淖爾湖徹底幹涸,煤田火海持續了幾百年的自我燃燒。綠洲與沙漠的邊界常在變更。一些地方新增、擴大了綠洲,但另外一些地方的綠洲則萎縮了,消失了。沙進人退的現象時有發生。因為沙漠的進退,策勒縣城曾經搬遷了三次!水是新疆生態係統中至關重要的主導因素。有水就有綠洲,有綠洲就有生機。而水的主要來源是幾個高大山脈的冰雪融水。山脈是幹旱新疆的濕島。沙漠是幹旱之中的旱極。從山上下來的水滋潤森林、草原和綠洲,守候在低處的沙漠吸幹單薄的水頭,散布幹燥的空氣。如何控製和分配水的使用,處理好水與土、水與鹽、水與沙的關係,是生態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