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時代,多數執政的政治家都兼管軍事,晏子身為齊相,掌管政府的全麵工作,自然也包括軍事工作。晏子繼承了商、周以來傳統的以仁義之師討伐暴虐之國的戰爭。同時,他也認為,隻有和諸侯國和平相處,推行德義以和好諸侯,才能使國家免於戰亂,求得安定。
以謀勝敵,益臣益民
晏子曰:以謀勝國者,益臣之祿;以民力勝國者,益民之利。故上有羨獲,下有加利。君上享其名,臣下利其實。故用智者不偷業,用力者不傷苦,此古之善伐者也。
晏子說:“以謀略戰勝敵國的時候,就應該給謀臣增加俸祿;以民眾力量戰勝敵國的時候,就應該給民眾增加利益。所以,當君王有多餘的收獲時,也應該使自己的臣民獲得實際利益。真的實行了這樣的政策,以智慧被任用者就不會懈怠苟且,以勞力被使用的民眾也就會不怕吃苦勞累。這正是古代善於表彰者的政策。”
和平與安定是人民的希望,隻有和平才能讓人民安居樂業,讓國家太平。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該發動戰爭。對於國民,也應該讓他們得其所得,這樣才能益民益臣。
晏子主張運用謀略和外交手段製止敵國的侵犯,把戰爭危險消除於萌芽狀態。晉平公曾圖謀攻打齊國,先派使臣範昭前往齊國打探虛實,觀察形勢。晏子識破了晉國的目的,運用有理有節的外交手段,使晉國打消了進攻齊國的企圖,保衛了國家的安全。孔子稱讚晏子的做法是“不出尊俎之間,而折衝於千裏之外”。
孫子的“全勝”思想,就是用不流血的鬥爭方法,迫使敵人屈從於己方的意誌,既不損己方兵力、財力,而又不破壞敵方的兵力、物力,並將敵方的兵力、財力轉化為我方所有的方式,實現己方的戰略目的,收到“自保而全勝”的完美效果。這樣,就使“用兵之害”減少到最低的程度。戰爭如能這樣取勝,自然遠遠不是經過 流血戰鬥取勝所能比擬的,這無疑是軍事上所有謀略中的最上策,“善之善者也”。因此,孫子的“不戰而 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既是戰略決策的最佳選 擇,也是戰術決策的最佳選擇。
“上兵伐謀”是說以智謀挫敗敵人的戰略計謀,乃是用兵作戰的上策。據顏師古注:“言知有謀者,則以事而應之,阻其所為,不用兵事,所以為貴耶。”但是,“伐謀”必須以軍事實力為後盾,又和戰場上的軍事行動緊密相連。在一定條件下,指揮者對計謀運用得當,常可以不用武力而使敵人屈服,避免或推遲一次戰爭的爆發。
大成者必有大謀略,這大謀略又出自於心中的智慧。巧妙的全勝,不能以蠻力求強,而應當以巧求強,這才是聰明人的智舉。此可謂順勢而行之道。
三國時期,曹操平定河北之後,大舉南下,征伐荊州。劉琮自知不是曹揖的對手,便率眾投降。這樣,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占領了襄陽。
劉備因寡不敵眾,隻好率部退往江陵,但在長阪坡被曹軍追擊。雙方血品一場,劉備大敗,幸得張飛保護,且戰且走。待到天明,見追兵漸遠,劉備方敢下馬歇息。
這時,趙雲、糜竺、簡雍等均不知下落,劉備身邊隻剩下一百多名騎兵。正淒惶之間,忽見糜芳身帶數箭,踉蹌而來,口稱“趙雲投降曹操去了”。
劉備不信,張飛說:“他見我們勢窮力盡,所以投降曹操,以便圖取富貴。我現在就去找他,如果撞見,就一槍刺死他。”說完,不聽劉備勸阻,飛身上馬,率二十多名騎兵,回到長阪橋邊。他見橋東有一大片樹林,心生一計,率二十多名騎兵,都砍下樹枝,拴在馬尾上。在樹林中往來奔馳,衝起塵土,作為疑兵;自己則橫矛立馬於橋上,向西而望。
其實,趙雲並未投降曹操。撤退時,他受命保護老小,在長阪坡被曹軍衝散,便不顧死活,翻身殺人重圍。經過一天血戰,趙雲先後救出簡雍、糜竺、甘夫人和阿鬥,殺死曹營名將五十多員,直突重圍,到達長阪橋邊時,已經是人困馬乏。他見張飛挺矛立馬於橋上,便大呼:“翼德援我!”張飛因有簡雍報信,已知趙雲並未背叛,便說:“子龍快走,追兵有我抵擋。”趙雲縱馬過橋。此時,曹軍大將文聘引軍至橋邊。他見張飛倒豎虎須,圓睜環眼,手持蛇矛,立馬橋上;又見橋東樹林之後,塵土飛揚,疑有伏兵,便勒住馬,不敢近前。不一會兒,曹仁、李典、張遼、許褚都來到長阪橋,見張飛怒目橫矛,立馬於橋上,都恐怕是諸葛亮用計,誰也不敢向前。隻好紮住陣腳,一字兒擺在橋對麵,派人向後軍飛報曹操。
曹操得到報告,趕緊催馬由後軍來到橋頭。張飛站於橋上,隱隱約約見後軍有青羅傘蓋、儀仗旌旗來到,料到是曹操起了疑心,親自來陣前查看。張飛等得心急,大聲喝道:“我乃燕人張翼德,誰敢來與我決一死戰!”聲音猶如巨雷一般,嚇得曹兵兩腿發抖。曹操趕緊命左右撤去傘蓋,環視左右將領,說:“我以前曾聽關雲長說過,張飛能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頭顱如在囊中取物那麼容易。今天遇見,大家千萬不可輕敵。”曹操話音剛落,張飛又圓睜雙目大聲喊起來:“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與我決一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自己已是心虛,準備退軍。張飛看到曹操後軍陣腳移動,又在橋上大聲猛喝道:“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一員大將夏侯傑驚得膽肝碎裂,從馬上栽到地下,氣絕而死。曹操趕緊掉轉馬頭,回身便跑。於是,曹軍眾將一起往西奔逃而去。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自相踐踏。
張飛見曹軍一擁而退,不敢追趕,急忙喚回二十餘騎士兵,解去馬尾樹枝,拆斷長阪橋,回營交令去了。後待劉備得勢時,張飛屢屢受賞。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軍事上所希望達到的最理想的境界。打仗首先要靠動腦子,做事情也是如此。做事情講究方法,同樣實力,方法正確,事半功倍;方法錯誤,事倍功半。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雖是兵家取勝之法,生產經營亦同此理。
1978—1979年,我國香港的船王包玉剛和地產商李嘉誠攜手,與實力雄厚的英資怡和洋行及和記洋行進行了爭奪股票資本的一場商戰。
李嘉誠握有英國怡和洋行所屬九龍倉股2000萬股,相當於該洋行九龍倉全部股票的18%。李嘉誠想占據和記洋行的黃埔股份有限公司,感到實力不足,包玉剛卻有英資和記洋行的黃埔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9000萬股,而且包氏想稱雄九龍倉。於是包氏用謀,李氏響應。兩人攜手合作,暗中雙雙轉手,李把九龍倉的2000萬股轉賣給包,包協助李購得和記黃埔股票9000萬股。
在包、李向怡和洋行的爭奪戰中,五次交鋒,使得怡和洋行屢屢吃虧上當。。
當包氏宣布以現金購買九龍倉股票2000萬股時,怡和無動於衷,反而加以嘲笑!認為包氏無論如何不可能在兩天內支付出20億港元現金,縱然靠印鈔機也難以在一兩日之內印出如此之多的現鈔。可是包氏從1979年6月23日開始,在兩天之內竟然履行了諾言。
當怡和從夢中醒來,包氏請帖也已送到,邀請九龍倉的二股東怡和和置地的董事出席包氏主持召開的第一次新九龍倉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會議。從此包氏完全獲勝,占有了九龍倉的財產。
以謀取勝,可以減少損失。有時在不得不應戰時,就應該為之。作為人民,應該要以義取財,該得到的就取之;作為領導,就要保證人民該得到的一定讓人民得到,以使國家的事業有所保證。益臣益民,實際上就是益國益君。
智者多豫,愚者多悔
晏子曰: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賢溺者不問墜,迷者不問路。溺而後問墜,迷而後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晏子說:“愚蠢的人多後悔,沒才能的人總是自以為賢能,被水淹了的人是因為不問水深淺,迷路的人是因為不問路。掉水裏淹著了才問水深淺,迷路很遠才問路,這就好比戰爭開始了才慌忙打造兵器,吃飯噎著了才慌忙挖井找水喝,即使速度再快,也已經來不及了。
一切悔恨,都是因為事先沒有料到的事發生了,不希望出現的事出現了,自以為是的事情受到了懲罰。一事當前,必須有所準備,有調查、有預想、有補救方案。“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謀無主則困,事無備則廢”,先哲們給我們的教誨太多了,但仍有不問路而迷失、不問水而墜溺之事,教訓就在自以為是。自以為是者必多愚,愚者必多悔。
憂患意識強調的是預防、防備的重要性。兵法講究出奇製勝,對“不預”的人來說,災患就是一支可怕的奇兵,它的突然降臨往往能導致一個國家的滅亡,導致一個人的猝然失敗。在不利環境下,預防、準備是理所當然,在有利環境下,預防、防備更是不可或缺。做事為人也是這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隻有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才能防患於未然,才能在災患突然出現時從容應對。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隻野狼臥在草地上勤奮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對它說:“天氣這麼好,大家在休息娛樂,你也加入我們的隊伍中吧!”野狼沒有說話,繼續磨牙,把自己的牙齒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問道:“森林這麼安靜,獵人和獵狗已經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處徘徊,又沒有任何危險,你何必那麼使勁磨牙呢?”野狼停下來回答說:“我磨牙並不是為了娛樂,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獵人或老虎追趕,到那時,我想磨牙都來不及了。而平時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時就可以保護自己了。”
寓言中的道理大多數人耳熟能詳,但真正做到的卻少之又少。“書到用時方恨少”,平時若不充實學問,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沒有機會,然而當機會來臨時,再感歎自己平時沒有積蓄足夠的學識和能力,以致不能勝任,也隻好後悔莫及。
“度、量、數、稱、勝”五事,是為占先計的謀略內容。中國古代軍事家多認為:“五者皆因地形而得,故自地而生之也。”即根據國家、戰場的土地麵積、地形特征從而估量人口、兵員,進而計算地產、物資;進而權衡軍事實力;最後綜合判斷敵我雙方軍事實力,決定勝戰方案。
三國時,曹操任命夏侯悖為都督,於禁、李典、。夏侯蘭、韓浩為副將,領兵10萬,到博望坡見機行事。
當時,諸葛亮正在招募民兵,已經招到了3000人,諸葛亮從早到晚教他們演練陣法。士卒忽然來報,曹操派夏侯悖領兵10萬殺奔新野而來。劉備急忙請諸葛亮商議對策。諸葛亮怕眾將不聽號令,向劉備借了印和劍,然後聚集眾將傳令。
諸葛亮說:“博望坡左麵有山,名叫豫山;右麵有座樹林,叫安林,這兩處可以埋伏軍馬。雲長可以帶1000軍兵去豫山埋伏,等敵軍到來,放他們過去,別打;他們的輜重糧草必定在後麵,隻等看見南麵火起,再讓軍兵出擊,焚燒他們的糧草。翼德帶1000軍兵到安林後麵的山穀中埋伏,隻要看見南麵火起,就可以出來,到博望城舊的屯糧之處放火燒糧草。關平、劉封領500軍兵,預備引火的用品,在博望坡後麵兩邊等候,等初更時敵兵一到就放火。”然後,諸葛亮又從樊城召聞趙雲,命他為前部,不要贏,隻要輸,最後請劉備帶一隊人馬做後援。諸葛亮命令眾人:“各自必須按計劃做事,不許失誤!”雲長說:“我們都出去迎敵,不知軍師卻做什麼事?”諸葛亮說:“我就坐守縣城!”張飛大笑說:“我們都去拚殺,你卻在家裏閑坐,好自在喲!”諸葛亮說:“劍印在這裏,違令的人殺頭!”劉備也說:“難道沒聽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嗎?二位兄弟,不能違令。”張飛冷笑著走了。雲長說:“我們且看他的計策應驗不應驗,那時再來問他也不遲!”
當夏侯惇領兵到博望坡後,趙雲立即分出一半精兵作為前隊,其餘的都保護糧車前進。曹軍正在趕路,忽然看見前麵塵土飛揚。夏侯悖把人馬擺開,問明前麵就是博望坡,後麵是羅川口。他讓於禁、李典押住後陣,親自出馬到陣前,一望敵軍,就大笑起來,說道:“我笑徐元直在丞相麵前,把諸葛亮誇成神仙;現在看他用兵,用這樣的軍馬和我對陣,真像是趕著狗和羊去與虎豹相鬥了!我在丞相麵前誇口,要活捉劉備、諸葛亮,今天必定能實現我的諾言了!”隨即縱馬向前,對趙雲罵道:“你們跟著劉備,就像孤魂跟著野鬼一般!”趙雲大怒,縱馬來戰,沒戰幾個回合,趙雲就假裝敗走。夏侯惇從後麵追趕,跑了十多裏,趙雲回馬又戰,沒幾回合,又再逃走。韓浩提醒夏侯悖謹防埋伏,夏侯悖卻說:“這樣的敵軍,就算十麵埋伏,我又怕什麼呢!”不聽勸阻,繼續向博望坡追去。後來,遇到劉備接應交戰,夏侯惇笑著說:“這就是埋伏的兵馬啊!今天晚上,我不到新野,誓不罷兵!”催著軍兵前進。劉備、趙雲立即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