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古人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確,即便是聖人,也難免犯錯誤,更何況是我們凡人呢?當別人犯了錯誤甚至是侵犯了你時,你是選擇報複,還是選擇寬恕呢?我們知道,報複對解決問題毫無益處,並且很可能讓你自己也陷入困厄。此時,你需要一顆寬容的心,這樣,你收獲的將不僅僅是一份快樂,還會是敬意,甚至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在《論語》二十篇中,《顏淵》、《衛靈公》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在《論語?顏淵》裏,當仲弓問孔子什麼是仁時,孔子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向仲弓推薦。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孔子作為終身奉行的座右銘,推薦給他的高才生子貢。

人們遇事常說“將心比心”,這實際上正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問題在於,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讓別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就巴不得賣給別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鍾愛的東西就不那麼願意與別人分享了。所以,不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是“己所不欲,千方百計施於人”、“己所欲,勿施於人”。之所以會如此,基本原因在於凡事都很少為他人著想,而是處處為自己著想,說到底還是一個私字在作怪。

其實,我們還看到,在《論語?公冶長》篇裏,子貢自己曾經說過:“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意思是:我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也不希望別人把他的意願強加給自己。這正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孔子就說:“子貢啊,這不是你做得了的。”可這裏又要子貢終身這樣做。這一方麵說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很重要,另一方麵又說明它的確很難做到,就連孔子的高足之一子貢也是如此。

三國時,呂布當初同劉備很要好,後來發生了矛盾。呂布就讓名士袁渙寫信去罵劉備,袁渙不屑於幹這種差事。呂布幾次要求他都沒有用,便用刀架在袁渙的脖子上說,再不寫殺了他。袁渙坦然而笑道:“我隻聽說以德羞人的,沒有聽說以辱罵折磨人的。如果說劉備是君子,就不會由於將軍的辱罵而感到羞恥;如果他是小人,就一定會用同樣的辦法來回報你,辱罵就會落到你頭上。而且,我說不準哪一天也會為劉備效力,也會像今天給將軍效力一樣。假若我一離開將軍,就來辱罵你,行不行呢?”呂布聽了這一通話後,想想就罷休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仁恕之道推及他人,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可以使人擁有寬廣的胸懷,容忍別人的過失。同時,也可以不因別人合理的指責自己而遷怒別人,達到人際關係的和諧。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才能與人和睦相處,才不致在不對的時間、不對的場合,表錯情、會錯意,用心對待每個人,用心了解每位朋友的想法和喜好,才能避免犯錯,贏得真誠友誼。

後世提到孔子教學的精神,每每說及儒家忠恕之道。後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內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對任何事情都要客觀地看待,想到我所要的,也是人家想要的。這八個字的修養,要做到很難很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時也就是“己所欲,施於人。”“忠恕之道”可以說是孔子的發明。這個發明對後人影響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這樣,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係,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在中國曆史上,唐太宗就是一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箴言的一代明君。貞觀初年,太宗便明確說出自己的君道觀念:“朕經常思謀,個人禍患,常非身外之物所致,而是因為人的欲望害了自己。倘若貪於佳肴美味,沉醉歌舞美女,被欲望所帶動,國家便會因此廢虛,百姓也會大受侵擾。”

貞觀二年夏天,太宗住在低矮潮濕的皇宮裏,大臣都勸告他改建。

太宗搖頭說:“朕富有四海,處理事情都應設身處地。擴建宮殿屋宇,遊覽觀賞池台,老百姓都不會希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勞苦疲憊之事,怎能強加給百姓呢?”

唐太宗如此嚴格要求自己,各級官吏因此上行下效、勸謹奉公,王公貴族乃至大姓富豪也不敢胡作非為、盤剝細民,人人衣著樸素,民風儉樸。如此數年後,人民不再遇到盜賊,牢房常空空蕩蕩。從長安到鎮南,自山東到東海,都不必擔心路上饑荒。史書記載,貞觀之社會繁榮穩定到這樣的程度,是曆史前所未有的。

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當自己要對他人做什麼事時,先想想自己是否願意遇到這事,如果自己不願意,就不能對他人做這件事。我們不願意被偷、被搶、被殺,所以,我們也不能對他人做這種事,衡量的標準當然是自己,是自己的“不欲”,而之所以能把別人也當成自己,對他人也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就必須發自一種純粹的善意,一種真摯的惻隱之心。

簡單地說,忠恕之道也就是眼裏有他人,心裏也要為別人著想。這世界並不是我一個人生活在其中,這世界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人,他們和我一樣,我生活,也要讓別人生活。而如果超越自我而取一種普遍的觀點,就會看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權利,由此就可努力創造出一種製良的恕道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個命令,而且是以一個禁令的形式表述的。這一命令可以看作是由外向我提出的,然而卻要求我取一種自我的觀點。它所涉及的是一種人、我關係,在此,“己”、“人”與“勿施”的意思都是很明確的,關鍵是“不欲”,而禁令就將由這一“不欲”做出,“勿施”的內容就是“不欲”的內容。這樣做潛在地設定了一個前提:就是我所不欲的也是他人所不欲的,所根據的是一種我與他人的共同性,一種人類的共同性。

當然,孔子之行忠恕已進入一個至高的境界,已經達到了自然而然、無需著力的地步,而我們則不妨從基本的做起,把它看成一個命令,一種義務,強恕而行,推己及人。

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牌位應該用什麼木。宰我說:“夏代用鬆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子木,用意是使人民恐懼戰栗。”孔子聽了這話,批評說:“已做過的事就不要再提了,已完成的事就不用再去勸阻了,已過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宰予,字子我。有一次,他受到孔子的批評。孔子為什麼要批評宰予呢?因為宰予回答魯哀公的問題不對。周代用栗木做土地神的牌位,使民戰栗,效果是不好的。就是說,這是周人做得不妥當的一件事。但這已經既成事實,後人再說三道四,也改變不了曆史。在孔子看來,魯哀公問社,宰予這就是“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明末文人洪應明在其所著《菜根譚》中曾說:“邀千百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意思就是說,釋怨的工作比施恩的工作更重要。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一個人的怨恨若不及時化解,就很容易影響許多人,甚至會壞了大事。舉例子來說,春秋時宋鄭兩國交戰,宋軍主帥華元宰羊犒賞三軍,可是在分羊肉時忘了為華元駕駛戰車的羊斟。羊斟因此心裏怨恨華元,可是華元沒有覺察,更談不上及時做釋怨的工作。作戰時,羊斟便把華元的戰車駕到鄭軍陣地裏,從而使華元當了俘虜。可笑的是華元本來想犒賞三軍以提高士氣,但因為處事不細反而結怨於羊斟,再加上羊斟氣量又小,導致兵敗被俘的後果。

朱熹曾經說過:“於其所怨者,愛憎取舍,一以至公而無私,所謂‘直’也。”即某件事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並不因為他對我有怨而趁機挾私報複。你給我一拳,我無論如何也要想盡辦法還給你一腳,這樣的鼠肚雞腸,是無知小人的邏輯。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煬帝的郡丞,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之意,親自向隋煬帝檢舉揭發。李淵滅隋後要殺李靖,李世民反對,再三強求保他一命。後來,李靖馳騁疆場,征戰不疲,安邦定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同樣在唐朝王室爭權奪位中,魏征原來是輔佐李淵的長子太子李建成的。其實魏征早就察覺到李世民不是等閑之輩,同時也不會甘心屈居秦王之爵,為了鞏固太子的地位以便日後順利繼位,他曾鼓動太子建成殺掉李世民。這件事李世民早有耳聞,但通過玄武門政變奪取帝位後,同樣不計前嫌,量才重用,使魏征覺得“喜逢知己為主,竭其力用”,為唐朝盛世的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僅以上兩人,李世民還對許多與他有過衝突與過節的人不計舊怨,一概量才錄用,因而成為曆史上深受臣民擁護的英明君主。

有一句名言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實際上最受傷害的就是自己的心靈,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苦呢?這種人,輕則自我折磨,重則就可能導致瘋狂的報複了。既往不咎,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而大踏步地前進。所以,人要學會忘記舊惡,用寬容之心贏他人之圖報。

心胸太狹窄絕對是壞事,報複心太強烈隻能害自己,影響交際和事業。寬容別人不僅是自己的一種美德,更是讓自己健康長壽的秘訣。 寬容是一種雅量、文明和胸懷,更是一種人生境界。寬容別人等於寬容自己,寬容的同時也創造了生命的美麗。寬容還是製止報複的良方,善於寬容的人不會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擺弄。即使受他人的傷害,也絕不去冤冤相報,而是時時提醒自己:“邪惡到我為止。”

魯迅的作品《祝福》裏的那個祥林嫂,在兒子阿毛被狼叼走後,就陷入深深的自責,逢就要把自己的不幸訴說一遍,責怪自己那天不應該讓阿毛在門口剝毛豆:“我怎麼就沒想到會有狼呢?”祥林嫂的遭遇的確讓人同情,可她總說總說,周圍的人也不免聽煩了,後來都躲著她……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孔子教導我們的,是一種明智的、務實的也是豁達的人生態度。有了這種態度,我們就能坦然麵對生活的不幸、已有的失敗,就能走出昨天的陰影,開創新的生活,而不是陷入沮喪、懊悔、自責之中不能自拔。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是必要的。總結曆史經驗是為了今天,而不是陷入昨天,陷在曆史的糾葛中走不出來。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寬容待人,凡事不悔,如此而已。

中國人在識人方麵一向有獨到眼光,尤其是那些正人君子。所謂“君子之交絕不出惡聲”,即在這個世界上,與人親密地交往時,需要誠意待人。一個有修養的人,無論持何種理由,即使中斷來往,也不會口出惡聲,將人以前的醜行劣跡全搬出來,惡語相向,誹謗對方。

首先,倘若說了絕交者的壞話,等於承認自己識人不清。既然雙方已經絕交,作為“陌路之人”也就罷了,何必反目成仇呢?樹敵過多,不僅會使人在生活中邁不開步,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會遇到種種不應有的麻煩。要避免樹敵,首先要養成這麼一個習慣,就是絕不要去指責別人。指責是對人自尊心的一種傷害,它隻能促使對方起來維護他的榮譽,為自己辯解,即使當時不能,他也會記下你的“一箭之仇”,日後尋機報複。

其次,對於他人明顯的謬誤,最好不要直接糾正,否則他會覺得你是故意讓他出醜,因而傷了他的自尊心。所以,一定要記住,凡是非原則之爭,要多給對方以取勝的機會,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樹敵過多,而且還可擁有更好的人緣。對於原則性的錯誤,也應該盡量含蓄地進行示意。

與人相處,最難得的是將心比心,誰沒有過錯呢?當我們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時,是多麼渴望得到對方的諒解啊!古人古事,膾炙人口;以古為鏡,可以淨心靈、辨是非、明前途。

成人之美真君子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

成人之美的確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它需要有寬廣的心胸,助人為樂的精神。對於患得患失、一切都要算計自己能得到多少好處的人來說,是很難做到成人之美的。

成人之美一般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情況是,自己好也成全別人好,自己富也成全別人富自己能做什麼也成全別人能做什麼,有錢大家賺,有快樂大家分享。這種成人之美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般人要做到雖然也不容易,但還不算太難。隻要心胸寬廣一點的人就能做到。這種“成人之美”的事,在今天的社會到處都有,如主動替同事值班,使其安心地去會女友;盡力幫助同學複習功課,掌握知識,使其早日榜上有名;主動幫助一時經濟拮據的朋友,使其免除後顧之憂等等。總之,大凡是好事情、好願望,你伸出熱情的手,予以大力幫助,使之功成事就,都可以說是“成人之美”的君子行為,都是的人心、受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