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場 凇滬會戰
起因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本侵略者在華北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入侵行動,同時調兵華東,準備在華東一帶開辟另一戰場。日本把第二戰場選在華東是有一定的用意的,國民黨中央政府所在地南京在華東地區,如果在這裏發動戰爭,可以直接威脅到國民黨政府的政治中心;如果拿下南京,就可以逼迫蔣介石接受日本人的條件,或者在這裏扶植傀儡政權;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日本人都可以名正言順地控製整個中國了。經過仔細分析後,日本人把華東戰場選在了上海。
“一二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虹口、楊樹浦等地駐紮了大量正規部隊,還專門設立了日本駐滬司令部。淞滬戰爭之前,又大量增加軍隊,還派出了海軍艦隊和航空兵。8月6日,日本政府下達了日僑撤離上海的命令。8月7日,在長江一帶遊弋的日本軍艦全部集中到上海海域和黃浦江中,這些都是發動戰爭的跡象。在日本人認為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就開始尋找借口,挑起事端。日本人早就打好了算盤,如果中國軍隊和政府一味退縮、忍讓,日本人就會提出進一步的更加苛刻的要求,一旦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決定訴諸武力。
1938年8月9日5時30分,日本駐上海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士兵齋藤要藏驅車闖入虹橋軍用機場挑釁,開槍打死中國士兵一名。國民黨保安隊當即還擊,並當場將其擊斃。駐滬日軍以此為借口,要挾中國政府撤退上海保安部隊,撤除所有防禦工事。日軍還要挾稱,如果不在限期內撤出上海,就要用武力解決問題。
這一無理要求被國民政府拒絕後,日本立即動員駐上海4000人的海軍陸戰隊及艦艇登陸人員和“日僑義勇團”共萬餘人緊急備戰。10日,日海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穀川清在吳淞一帶集結大小艦艇30餘艘,駛入黃浦江示威,並急調在日本佐世保待機的艦艇和陸戰隊開赴上海。國民黨政府也看出了日本人的意圖,在全國人民抗日呼聲日益高漲的情況下,蔣介石不得不做出一點抗日的姿態。8月11日,中國政府軍事委員會密令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率第87、第88師到上海楊樹浦和虹口以北布防,同時命令海軍阻塞江陰航道,空軍主力由華北向上海方向轉場。
經過 8月13日,日本出動數千人由日本第3艦隊司令長穀川清率領,向虹口通天庵車站至橫濱路一帶進攻。張治中下令第88師堅決予以還擊,當即打退了日本人的進攻。13日下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將張治中部改編為第9集團軍。為了在軍事上取得主動,14日拂曉,張治中命令第87和88師對日寇進行反擊,同時請求航空兵支援。當天,第87師占領了滬江大學,第88師占領了持誌大學、五洲公墓、八字橋、寶山橋等地,殲滅了一些日軍。空軍轟炸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和第3艦隊,炸傷旗艦“出雲”號。第4驅逐機大隊擊落襲擊杭州筧橋機場的日機3架,擊傷1架。
8月15日,日本政府一麵對南京政府提出恐嚇與威脅,一麵調集大批軍隊參加上海戰役。日軍統帥部下令組建上海派遣軍,任命鬆井石根為司令官,立即增派第3、第11師到上海。蔣介石沒有被日本人的要挾嚇倒,而是響應全國人民的抗戰要求,下達了全國抗戰動員令,還把全國劃分為5個臨時戰區,決定集中主力於華東,盡快消滅侵略上海的日軍。
根據蔣介石的命令,從15日起,第9集團軍向日軍發起多次圍攻,第87師攻占日本海軍俱樂部,第88師衝入日本墳山陣地,後受阻。15、16兩天,中國空軍在京滬杭上空共擊落日機40餘架。17日,中國海軍派出魚雷快艇駛至上海外灘,再次擊傷“出雲”號。8月19日,從西安調來的宋希濂部第36師到達上海,並馬上參加了戰鬥。該部與張治中的第87、88師一起,向日軍陣地縱深發起多次進攻。日軍憑借堅固的工事堅守待援,中國軍隊缺乏威力大火力強的火炮,進攻受阻。第36師第2營300餘官兵在與敵人的巷戰和肉搏戰中,被日軍坦克堵住路口,全部壯烈犧牲。21日,36師攻入彙山碼頭,嚴重威脅日本海軍陸戰隊。
1937年8月23日,日本的援兵在上海川沙口、獅子林、吳淞一帶登陸。在灘塗防守的中國守軍沒有抵住日軍的進攻,大批日本侵略軍陸續上岸,然後立刻向吳淞、寶山、羅店一帶進攻。張治中立刻命第87師支援江防作戰,又命第98師、第11師等部向寶山、羅店增援,以阻止日軍上岸。第三戰區臨時將長江南岸守備區擴編為第15集團軍,由陳誠兼總司令,又抽調3個軍予以加強。
日軍第3師第一梯隊在張華浜附近登陸時,遭到張治中部警察總隊頑強抵抗。第3師主力登陸後,警察總隊不支,撤至南泗塘河西岸據守,張治中組織第87、第36師反擊,挫敗其進攻,雙方於25日隔河對峙。23日,日軍第11師第一梯隊在川沙口和石洞口地段登陸,當時第15集團軍剛編成,部隊還沒有到達指定位置。日軍迅速攻占了獅子林炮台、月浦和羅店,然後兵分兩路,分別向瀏河、寶山進攻。下午陳誠所部先後趕到,第18軍協同第54軍實施反擊,當晚收複羅店,次日收複寶山、獅子林和月浦。25日日軍第11師後續梯隊登陸,第15集團軍反擊受阻,雙方於獅子林、月浦、新鎮、羅店至瀏河口一線形成對峙。
9月1日,日軍以第11、第3師各一部從獅子林和吳淞兩麵夾擊寶山。守備寶山的第18軍姚子青營擊退日軍多次進攻,頑強堅守至7日,日軍以戰車堵擊城門,集中海陸空火力轟擊,全城燃起烈火,該營官兵全部壯烈犧牲。第15集團軍經過敵人的重大殺傷後,部隊嚴重減員,13日奉命撤出月浦、楊行、新鎮等陣地,第9集團軍則奉命放棄寧滬鐵路以東的大部地區。到9月17日,中國軍隊撤至北站、江灣、廟行、羅店、瀏河一線,與日軍對峙。
10月1日,日地麵部隊在海軍、航空兵的協同下發起新的攻擊,北路以第11師指向廣福、陳家行,南路集中第3、第9、第13、第101師強渡蘊藻浜,向大場、南翔進攻。15日,日軍突破蘊藻浜,蔣介石急調各路軍反擊,但都沒有突破日軍的陣地。22日,日軍集中第3、第13、第101師進攻第21集團軍,在廟行和陳家行之間突破守軍陣地,26日攻占廟行和大場。
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餘人(報界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鬥4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的數十次進攻。與此同時,上海人民也以極大的愛國熱情支持和鼓勵著壯士,人們冒著生命危險,把慰問品、藥品源源不斷地送入四行倉庫,支持壯士們抗擊日軍。到30日,守軍接到了撤退命令,退入英租界。這次作戰中國軍隊以寡敵眾,共斃日軍200餘名,被國際社會讚為奇跡。
進攻上海連遭阻擊的日本侵略者,認識到國民黨軍隊把防禦的重點放在了華東,於是也把侵華進攻重點轉移到華東。到1937年10月下旬,日本侵略者在上海集中兵力28萬人、軍艦30餘艘、飛機500架、坦克300餘輛,對上海發動了空前規模的侵略。國民黨政府也先後調集了中央軍隊以及廣東、廣西、湖南、四川甚至雲南、貴州等地的部隊參加淞滬會戰,總兵力投入最高時達到70個師、40餘艘軍艦、250架飛機。10月下旬日本大量增兵上海後,重新調整了部署,也相應地改變了戰術,他們不再死盯著一個地點猛攻,而是尋找中國軍隊防守的薄弱環節。
11月5日拂曉,日本兵集中軍艦上的火炮對上海外圍的金山衛猛轟,然後由日軍第10集團軍第一梯隊登陸進攻。日本人確實找到了中國軍隊防守的薄弱環節,這裏的防守兵力僅有兩個連。11月6日,日軍渡過黃浦江,9日侵占鬆江城,中國守軍在無法抵住日軍進攻的情況下不得不全線撤退。到11月12日,日軍侵占了上海市區的絕大部分,上海失守,淞滬會戰結束。
結果與影響 淞滬會戰曆時三個月,以日本人占領上海、中國軍隊失敗而結束,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軍隊參戰6個集團軍共70餘萬人,傷亡25萬餘人,日軍參戰達9個師22萬餘人,傷亡9萬餘人。中國軍隊傷亡雖然很重,但淞滬守軍浴血奮戰,使日軍被迫轉移戰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並且,中國軍隊在堅守上海的三個月中,為工廠的內遷、百姓的撤離爭取到了足夠的時間。
淞滬會戰在軍事上的意義是,中國軍隊終於敢與日本侵略者麵對麵交鋒了,在政治上繼盧溝橋抗戰後,又一次起到了動員全國人民團結抗日的作用。這場戰役雖然打敗了,然而,在守衛上海的戰鬥中中國軍隊表現出來的勇敢精神,在近代官方的軍隊中是少有的。淞滬抗戰比盧溝橋抗戰影響更大,它更加深刻地激勵國人猛醒、鼓舞民眾奮起、動員人民自救。在這次戰爭中,國民黨政府被迫對日開戰,從此全國進入了抗日戰爭時期。
在淞滬戰爭中占數量優勢的中國軍隊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分散在各自防區內死打硬拚,注重正麵防禦,忽視側翼安全。而在數量上處於劣勢的日軍之所以勝利,除了裝備優良外,還與他們作戰靈活有關。當正麵強攻屢遭失敗後,他們及時改從側後登陸,最終取得了成功。
相關鏈接
凇滬會戰中中日輕兵器對比
1.日本軍隊使用的兵器
(1)6.5MM友阪三八式步槍:口徑6.5毫米,初速760米/秒,表尺射程2400米,是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定型生產。特點是槍機蓋上有一防塵蓋,隨槍機前後進退,防止沙塵進入,所以又稱“三八大蓋”。該步槍的瞄準基線長,所以射擊精度較好,但因其威力不足而不受歡迎。
(2)6.5MM十一年式及九一式輕機槍:兩槍口徑都為6.5毫米,外形、結構相似。該槍外形怪異,槍托偏右,俗稱“歪把子”機槍。采用漏鬥式供彈。該槍口徑小,威力不大,故障較多。其表尺射程均為1500米,理論射速500發/分,但裝彈方法繁瑣,實戰中很難達到150發/分。
(3)6.5MM三年式及7.7MM九二式重機槍:這兩種重機槍都仿法國的“哈其開斯”,隻是將原8MM口徑改為6.5MM,重新設計改進。後在實戰中發現威力不足,將口徑改為7.7MM,定型為九二式重機槍。該槍初速732米/秒,表尺射程2700米,射速500發/分。由於采用30發彈板供彈,其實際射速隻有200發/分,加之全重54.4公斤,在戰場上機動時受到一定限製。
(4)九五式軍刀:在凇滬會戰中,中日軍隊多次肉搏。日本軍隊當時大量裝備的是九五式軍刀。該刀在日軍中俗稱“曹長刀”,刀柄長230毫米,刀鞘長737毫米,刀刃鋒利,製作堅固、精良。日軍用其與中國軍隊的鬼頭大刀對陣,並沒占到多少便宜。
2.中國軍隊使用的兵器
(1)7.9MM“毛瑟”二四式步槍:中國軍隊使用的步槍有部分是由德國、捷克等國進口的7.9毫米“毛瑟”98式步槍,更多的是仿造的各型7.9毫米“毛瑟”步槍。該槍初速81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該槍是一種性能比較好的步槍,其性能優於三八式。
(2)7.9MM捷克ZB-26式輕機槍:該槍是一種性能優異、裝備國家眾多,在世界槍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輕機槍。該槍初速830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射速550發/分,性能優於“歪把子”。
(3)7.63MM“帕克門”衝鋒槍:凇滬會戰有一大奇特現象,雙方都裝備了該槍。該槍口徑7.63毫米,表尺射程1000米,射速600發/分。中國產的30發彈匣,德國造的25發或50發。
(4)11.43MM“湯姆生”M1921衝鋒槍:該槍口徑11.43毫米,表尺射程600米,射程700發/分,可用20發彈匣或50發彈鼓。令人吃驚的是,山西兵工廠竟造出100發彈鼓,真可謂“潑彈如雨”。此乃閻錫山得意之作。
(5)7.63MM“毛瑟自來得”1898式半自動手槍:中國人俗稱“盒子炮”和駁盒槍。該槍7.63毫米口徑,表尺射程100米,射速280發/分,使用10發或20發彈匣,是一種十分優秀的軍用手槍。
從這些看,凇滬會戰中國軍隊的輕武器性能不亞於日軍,甚至優於對方,但中國軍隊在重武器方麵,如重型火炮、坦克等卻處於劣勢。
第45場 百團大戰
起因 1940年秋,德國法西斯軍隊在西歐和北歐迅猛推進,英國忙於應付德國,無力東顧,美國大做軍火生意,沒有做好戰爭準備。日本帝國主義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積極準備實行“南進”政策,以攫取英、美、法、荷等國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因此,在中國戰場上,日本加緊對國民黨政府進行政治誘降活動,而把主要力量放在進攻抗日根據地上。
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在華北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蕩,還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係,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日軍的這些做法,目的是摧毀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鞏固其占領區,使中國成為其“南進”的後方基地。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朝更有利的方向發展,進而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克服國民黨妥協投降的危險,八路軍總部決定向華北日軍占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大規模進攻。進攻的重點定為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給日本華北方麵軍以有力打擊。
1940年8月8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等下達《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今石家莊—太原)石家莊至陽泉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陽泉至榆次段;第120師破擊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大同—風陵渡)和汾離公路,並以重兵置於陽曲南北地區,阻擊日軍向正太鐵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擊交通線的同時,相機收複日軍占領的一些據點。
在這些地區和交通線上,日軍駐有3個師的全部、2個師的各2個團、5個獨立混成旅全部、4個獨立混成旅的各2個營、1個騎兵旅的2個營共20餘萬人,另有飛機150架和偽軍約15萬人。八路軍參戰兵力包括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隊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另外還有許多地方遊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1940年8月20日,八路軍首先向正太鐵路發起進攻,百團大戰開始。
經過 這次戰爭經曆了三個階段,其中包括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蕩”階段。
第一階段(1940年8月20日—9月10日),在這一階段,八路軍在正太、同蒲、平漢、津浦等主要交通線發動總攻擊,重點破壞了正太鐵路。
正太鐵路,從河北石家莊到山西太原,橫越太行山脈,全長200多公裏,是連接山西、河北的重要交通命脈。1939年冬以來,日軍推行“囚籠政策”,企圖以鐵路為鏈、碉堡為鎖,壓縮圍困根據地。正太鐵路是日軍“囚籠政策”的重要支柱。日軍在正太路沿線大小城鎮、車站和橋梁、隧道附近,築有堅固據點,各以數十至數百人守備,經常派裝甲車巡邏。鐵路兩側10至15公裏的要點,還築有一線外圍據點。日軍妄稱正太路沿線是“不可接近”的地區。為此,八路軍總部積極醞釀打擊正太路的作戰,以打破日軍的封鎖、打通各根據地之間的聯係,同時切斷山西日軍的運輸補給線。
八路軍提出“不留一根鐵軌、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個車站、不留一個碉堡、不留一座橋梁”的口號,“讓敵人用腳同我們賽跑”,“讓敵人用牛驢搬炮彈、飛機大炮”。八路軍展開攻堅戰,端掉敵一係列據點。每攻克一處,便使用各種可能的辦法,如爆破、火燒、搬拆、水淹等,將之徹底破壞。
日軍在正太鐵路沿線駐有獨立混成第4旅全部,獨立混成第8、第9旅各一部。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指揮下,組成左、中、右3個縱隊,分別向正太鐵路東段日軍獨立混成第8旅大部和獨立混成第4旅一部展開攻擊。經數小時激戰,右縱隊攻入晉冀交界的要隘娘子關,破壞了娘子關以東的橋梁和通信線路,中央縱隊連克蔡莊、地都、北峪、南峪等日軍據點,並破壞橋梁兩座。攻擊井陘煤礦的中央縱隊一部在礦工支援下,破壞了煤礦的主要設施,迫使其停產達半年之久。23日,因石家莊方向的日軍西援,加上連日降雨,晉察冀軍區部隊遂轉移兵力,實施對鐵路、橋梁、隧道的全麵破擊。
8月20日夜,第129師在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指揮下,組成左翼破擊隊、右翼破擊隊和中央縱隊,對正太鐵路西段日軍獨立混成第4旅大部和獨立混成第9旅一部展開攻擊。當天左翼隊一部進攻蘆家莊,連克碉堡4座,右翼隊一部攻擊桑掌和鐵爐溝等據點。21日,129師為阻止日軍從側背攻擊破路部隊,令預備隊一部搶占陽泉西南4公裏處的獅堖山高地。陽泉日軍在飛機支援下,不斷向獅堖山猛攻。經過六晝夜的激戰,預備隊終於打敗了進攻的日軍,保障了破擊部隊翼側的安全。經數日作戰,第129師控製了正太鐵路西段除陽泉、壽陽以外的大部分據點及火車站,嚴重破壞了該段的路軌、橋梁、隧道,使正太鐵路西段陷於癱瘓。
與此同時,第120師在師長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指揮下,以20個團的兵力破擊同蒲鐵路北段和鐵路以西一些主要公路,並攻占陽方口、康家會、豐潤村等據點,切斷了同蒲鐵路北段和忻縣至靜樂、汾陽至離石等公路。
8月25日後,日軍從白晉鐵路、同蒲鐵路南段抽調部隊,配合獨立混成第4、第9旅向第129師反擊;從冀中、冀南抽調約5000人的兵力,配合獨立混成第8旅向晉察冀軍區部隊反擊。9月2日,日軍合擊正太鐵路南側的安豐、馬坊地區的第129師。9月6日,第129師在榆社西北雙峰地區包圍日軍1個營,擊斃400餘人,打破了日軍的合擊。
9月10日,八路軍總部為休整部隊,積蓄力量再戰,命令各部結束第一階段的作戰。經過20天的戰鬥,八路軍的預定計劃全部完成:正太鐵路線的路軌、橋梁、隧道、水塔、車站等均被破壞,平漢、同蒲、石德、北寧鐵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斷,日軍在華北的各交通線陷於癱瘓。並且,由於八路軍突然而猛烈的攻擊,日軍到處被動挨打,陷入一片慌亂之中,漢奸、偽軍更是惶恐不安。淪陷區人民異常振奮,自發地支援八路軍作戰。
第二階段(1940年9月22日—10月上旬),在這一階段,八路軍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擴大戰果,摧毀交通線兩側和深入各抗日根據地的敵偽據點。
為擴大戰果,9月16日,八路軍總部發出第二階段作戰命令,要求各部隊繼續破壞日軍交通線,摧毀深入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軍據點。部署是:第120師主力對同蒲鐵路北段寧武至軒崗段進行徹底破壞,再次切斷同蒲鐵路北段的交通;晉察冀軍區主力破擊淶(源)靈(丘)公路,並奪取淶源、靈丘兩縣城;第129師重點破擊榆(社)遼(縣)公路,收複榆社、遼縣(今左權)兩縣城。9月22日,晉察冀軍區組成左、右翼隊和預備隊,發起淶靈戰役,對該地區的日軍和偽軍發動進攻。右翼隊重點攻擊淶源縣城,由於缺乏攻堅器材未能得手,23日轉為攻擊淶源外圍日軍據點,到26日相繼攻占三甲村、東團堡等10餘處據點。28日,右翼協同左翼先後攻占了南坡頭、搶風嶺、青磁窯等日軍據點。10月9日,大同日軍1000餘人來援,晉察冀軍區決定結束淶靈戰役。
9月23日,第129師也組成左翼隊和右翼隊發起榆遼戰役,向守備榆遼公路的日軍展開攻擊。至30日,左翼隊經過艱苦奮戰攻占榆社縣城。右翼隊攻占了榆遼公路上的小嶺底、石匣等日軍據點後,準備進攻遼縣時得到了日軍自和順、武鄉同時出援的消息,第129師遂決定轉移兵力於紅崖頭、官地堖地區,伏擊由武鄉出援的日軍。後來,由於沒有阻擋住援軍的進攻,第129師決定撤出戰鬥,榆社複為日軍占領。
第二階段作戰,八路軍攻克日偽軍據點多處,摧毀了部分封鎖溝、牆,打擊了偽政權組織,進一步擴大了抗日根據地。
第三階段(1940年10月6日—1941年1月24日),在這一階段,八路軍的主要任務是反擊日偽軍的報複掃蕩。
在遭到八路軍連續大規模進攻作戰的打擊後,日軍深感八路軍對其威脅的嚴重性,為穩定局勢、鞏固占領區,便調集重兵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殘酷的報複“掃蕩”。10月19日,八路軍總部下達反“掃蕩”作戰命令,要求各部隊與地方黨政機關和廣大群眾密切配合,廣泛開展遊擊戰,堅決消滅進犯之敵,粉碎日軍的“掃蕩”。
10月6日,日軍以近萬人的兵力對太行抗日根據地榆社、遼縣、武鄉、黎城間地區進行連續“掃蕩”。10月14日,第129師一部在和(順)遼(縣)公路上的弓家溝設伏,殲滅日軍一支運輸隊,擊毀汽車40餘輛。10月29日—11月4日,第129師第385、第386旅和新編第10旅主力及決死隊第1縱隊2個團在彭德懷的直接指揮下,將日軍第36師1個營包圍在武鄉縣關家堖地區,殲滅400餘人,給武鄉、遼縣增援之敵以重大殺傷。11月14日,日軍在連遭打擊後撤退。
從10月13日起,日偽軍以萬餘人“掃蕩”平西抗日根據地。11月9日,日軍又以萬餘人“掃蕩”北嶽抗日根據地,並占領了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所在地阜平。平西和北嶽兩區軍民以內外線相配合,廣泛開展遊擊戰,連續伏擊、襲擊日軍後方交通線,迫使日軍大部撤退。12月3—27日,晉察冀軍區以4個團向阜平、王快的日軍發動進攻,迫使日軍全部撤出北嶽抗日根據地。
12月中旬,日軍以2萬人的兵力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占領了除保德、河曲以外的所有縣城和大部集鎮。第120師部隊和晉西北地區群眾實行空室清野,堅持“區不離區,縣不離縣”的遊擊戰。同時,集中主力部隊破擊日軍後方交通線,攻擊日軍修路部隊和運輸隊。1941年1月下旬,日軍被迫全部撤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結果與影響 百團大戰曆時5個多月,八路軍在地方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緊密配合下共作戰1824次,斃傷日軍2萬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日軍280餘人、偽軍1.8萬餘人;日軍自動攜械投誠者47人,偽軍反正者1845人;拔除據點2900多個,破壞鐵路474公裏、公路1502公裏、橋梁213座、火車站37個、隧道11個、煤礦5個、倉庫11所;繳獲各種炮50餘門、各種槍5800餘支。日軍在遭受打擊後,驚呼道:“對華北應有再認識”。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性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百團大戰嚴重地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收複了被日軍占領的部分地區,給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百團大戰對堅持抗戰、遏製當時國民黨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鼓舞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