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兵法08(3 / 3)

化解流言蜚語,說難也難,可說易又很容易。做人若行得正,又何懼影子歪?隻要操守無可爭議,沒有倫理上的失足、腐敗、頹廢,沒有私生活的出軌,被造謠的機會必然會大大減少。做事若謹慎認真、處處緊扣規矩方圓,沒有任何閃失和漏洞,又何懼謠言?

在人事錯綜複雜的辦公室,要想完全脫身,置身於一切流言之外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們應該明白:雖然別人的嘴巴長在別人的臉上,我們管不了,但自己的耳朵卻長在自己身上,我們完全可以少聽。

學會說話:掌握主動權,用語言打動人心

這所謂會說話的人絕不是指那種擅長討價還價的人,或者是總能在爭論中胡攪蠻纏,無理也強辯三分的人,而是指能夠因時、因地、因人而動,善於用語言打動人心,從而能在整個說話中掌握主動權,最終能使自己的意思較順利地得到實現的人。

辦公室裏的交流、溝通離不開語言媒介,這種語言大體來看可歸於以下三類。

1.和勢語言

中國人自古便強調“人和”。無論你在辦公室中處於怎樣的位置,都應該與你的同事團結一致。“內訌”隻能使每個人的利益都受到損失。這樣,善於說一些和勢語言就顯得重要。

如果有一天,一位平時與你關係並不很密切的同事對你說:“我最近日子不好過,妻子下崗了,還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小孩”,並提出請你幫忙,當你幫不了這個忙時,千萬不可立即生硬地推托或拒絕。你應充滿同精地傾聽對方的想法,然後和對方一起共同分析問題,讓他知道,你的確明白了他的處境,然後再明白地做出適當的解釋,讓他知道你為什麼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接下來,就該直截了當地說“不”字了,絕不要含糊其詞或拐彎抹角。這一點對於你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與尊重的關係極為重要。因為讓同事去揣度猜測你心中的真實用意,對他來說是件倍感不快的事情。最後,也許你該這樣說:“老王,我真的為你妻子的遭遇感到難過,可是你也應該換個角度想,這樣不是正好可以讓她趁這個機會開始幹一份全新的事業,你也可以趁此機會幫助她發現她自己真正的特長,人有時候隻有被逼無奈才能成大器。你不如今天晚上就坐下來與你妻子好好聊聊,看她下一步想幹點什麼?不知我能否幫上忙。”

這樣,通過一番巧妙的言談,不僅使同事心頭一鬆,豁然開朗,衝淡了被你拒絕的尷尬和不快,同時也為自己以最好的方式解了圍,從此這位同事不僅不會怪怨你,相反還會更信任、讚美你。

2.攻勢語言

日常工作中,雖然同事們總的願望和動機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把工作搞得盡善盡美,但總會有不同的觀點。觀點的差異極有可能引起不愉快的爭執。而要將爭執轉變成愉快、平和的積極爭辯,顯然離不開巧妙的攻勢語言。

萬一你不得不與同事進行言辭交鋒,那麼注意運用這樣一些攻勢語言的方法和技巧是極為必要的:

(1)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感情攻勢在同事間的交流中是決定性的。居高臨下的不屑眼神,尖刻申斥的口氣,嘲諷甚至侮辱的詞句,貌似洶洶,卻會顯得自己毫無修養。這樣即便你有理,也不會讓人心悅誠服。相反還會引起其他同事的反感。

(2)抑揚有節,不急於求成。對方滔滔不絕或多有衝撞冒犯之時,盡管任其發泄,自己在旁心平氣和,處之泰然,盡量以柔和禮貌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創造與保持友善信任的說話氛圍都會易於交流思想,對事物的看法就易於達成一致,行為也容易協調。比如通過先抑後揚,先肯定優點,再談出現的問題的說話順序,就有助於減少對方同事的抵觸與反感。使其感受到你的善意,氣氛和諧,就易於冷靜地接受你的建議了。

3.守勢語言

在辦公室裏免不了遭到一些同事的挑剔與非議。而當你聽到同事的那些令你委屈不已、憤憤不平,甚至還怒從心來的言論時,回敬之最明智的辦法就是用好守勢語言。因為在這個時候誰是誰非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的,要有耐心,不要逞一時口舌之快,傷了與同事的和氣。大家同在一個屋簷下共事,抬頭不見低頭見,一旦撕破臉皮,以後要再行交談、溝通,雖非不可能,但也要頗費周折,好事多磨了!

記住,在辦公室的交流與溝通過程中,舌頭一定要多繞幾個彎,切忌妄自尊大,出口傷人。

洗耳恭聽 :成為善於傾聽的高手

有句老話訓導人們:人長著兩隻耳朵卻隻有一張嘴巴,就是為了少說多聽。與同事成功溝通,善於傾聽是極其重要的。認真傾聽至少有這樣幾個好處:增加信息和經驗,成為消息靈通人士;減少同事間誤會,避免無意義的衝突;增加實現個人願望的機會;加深與他人的關係,使他們也願意聽你說話。

現在請你不妨回想一下,當別的同事同你談話的時候,你可曾臉上顯出一副煩躁、冷漠的樣子?是不是悶悶不樂,雙眼呆滯不時插嘴?是不是表現出一種消積否定的態度——因為不讚同他的說法,所以就顯出一副失望、消沉、攻擊的表情?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輪到你說話時,無論你的發言是否真正出色,仍然難以在同事們中樹立善於談吐的印象。

在某公司的年度工作總結會上,某領導奇怪地發現所有到前台做總結報告的人都會以驚異的眼神看兩眼坐在最前排的小張,所以當輪到他上去做總結時,他也特別留心看了看小張。小張目光向左上方斜視,一動不動地盯著天花板。會後,這位領導實在忍不住問小張:“你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或者是對我們這個會和個別領導有什麼意見,有意見大可不必不理睬大家,提出來不就完了嗎?”

可憐的小張很吃驚。“我絕不是這樣!”他爭辯說,“我一直在專注地聽啊,沒有看你們,是因為我怕死死盯著你們會使你們緊張、分心,而不能集中精力講話。我一直在心裏思考:這個說法準確嗎?那個數據是不是太誇張了?總之,我確實是在聽呢!”

也許小張確實如此。但那不是聚精會神,他也顯然不是一個善於傾聽的人。如果你根本不看講話的人,那麼對於他來說,你無異於正戴著耳塞或用手捂著耳朵。小張後來或許得到了那位領導的諒解,然而其他同事會了解他這番“良苦用心”嗎?不明其中原委的同事們又會怎樣想呢?所以說,善於傾聽很重要。

怎樣才能成為善於傾聽的人呢?

1.傾聽時用語言積極回應

聽人說話時切不可一味沉默,必要的語言反饋,如不時地說“是的”、“明白了”、“繼續說吧”、“對”等等能夠表明你一直在積極地聽;在對方談到關鍵的問題或語句時,自己有必要再簡明扼要地再重複一下或解釋一下,如:“你是說……”,“你的意思是”等等,這樣可以表明你不僅認真的聽,而且積極地理解對方。

盡量避免使用否定別人的回答或評論式的回答,如:“不可能”、“我不同意”、“我可不這樣想”、“我認為不該這樣”等等。

2.傾聽時形體積極配合

首先,傾聽時要采取輕鬆靈活的姿態。不必太緊張或太“規矩”,但也不能擺出一副悠哉悠哉的樣子。沒精打采的態度表明你漠不關心;臉部緊繃說明你心裏緊張或不舒服;而抱著雙臂翹起二郎腿半躺在椅子裏,臉上又露出頗有自信的表情則表示傲慢了。我們必須做出樂意傾聽而且有興趣與對方交談的姿態。

其次,在傾聽別人說話時要學會充分利用身體反應。利用身體的活動手勢來表示對對方的理解。比如:用搖頭表示你不相信;用手勢來表明物體的大小比例。然而,在私人談話場合大踏步或揮舞手臂等誇張的動作,就不合適了。

一位哲人說:“善於傾聽的人,別人歡迎,自己長智。善於傾聽的人,往往善於沉默。積極傾聽能增加信息知識,減少誤會和衝突,加深同別人的關係。

成功人士往往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鬆下幸之助經營的訣竅之一,就是“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善於沉默也是正確判斷的基礎。正如巴巴拉所說,態度、信仰、感情以及直覺——都或多或少地投入到聽的活動中去,從而集思廣益。

認真聽別人說話、適時的沉默需要敏銳的感覺,需要集中很多精力,但這並不是難於掌握的。隻要你在日常的工作中,在與同事的交流溝通中善於體味琢磨,就一定會成為一個高水平的傾聽者。

克服內耗:不要讓自己的消極看法影響溝通

同事之間的溝通就是通過減少磨擦、克服內耗、解決矛盾,求得個體與群體的相對穩定與和諧發展。據調查,在辦公室裏,大約要將60%以上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這就表明,能否較好地掌握協調人際關係的藝術往往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溝通要講究剛柔相濟。按傳統的分類方法,溝通的手段不外乎兩大類:一是剛性溝通,即通過公司的規定、行政的手段和公事公辦的態度強製性地解決問題,這類溝通在特定情況下非用不可,否則“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二是柔性溝通,即通過合作、妥協、商量、暗示等方式平緩、委婉地轉移話題,這類溝通在工作中被普遍采用。在溝通中講究剛柔相濟,就是該剛則剛,宜柔則柔,該剛柔並舉時則雙管齊下,就是我們所講的彈性溝通。

在辦公室裏關係處理得好,同事之間和諧、融洽,自己工作起來也如魚得水,自然精神愉快,樂趣盎然。關係處理不好,同事之間別別扭扭,上下左右疙疙瘩瘩,自己苦惱不堪,工作也顯得沒有光彩。

不管辦公室人際關係如何複雜,人際交往狀況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種是“如魚得水”類,各方麵都比較融洽;一種是“過得去”類,馬馬虎虎,平平和和,說長道短的不多,親密的接觸也不多;一種是“關係緊張”類,這類人數不會很多,但不會比“如魚得水”類的人數少,大多數人屬於中間狀態。

有位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讓兩組參加者給同一位女士打電話。告訴第一組說,對方是一個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人。告訴第二組說,對方是一個熱情、活潑、開朗、有趣的人。結果,發現後一組的參加者與那位女士交談的很投機,通話時間也明顯比前一組的參加者時間長。而前一組參加者與女士的交談很難順利地進行下去。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你事先的想象或看法決定了你的交往方式,包括你的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都會受到預先現象的影響。

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告訴我們,人的言行舉止受無意識的態度、觀念的影響和支配,這些未經意識過濾的態度、觀念會通過微妙的途徑傳達到對方身上,從而成為未經驗證的“事實”。試想,假如這些態度和觀念是消極的、敵意的,會產生什麼後果就可想而知了。

並且,在人際互動中,人們都會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你怎麼看別人,別人就怎麼看你;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否則,對方就會感到不平衡。所以如果你事先對他人有一些消極的看法,那麼,這些看法勢必會無意識地流露出來,表現在你的語言或非語言的信息上。而對方覺察到你發出的信息後,也會做出相應的反應。

這裏有一則寓言故事。

大烏龜和小烏龜在一起喝可樂。大烏龜喝完自己的一份後,就對小烏龜說:“你去外麵幫我拿一下可樂。”

小烏龜剛走兩三步,就不走了,回頭說:“你肯定是支走我後,要把我的可樂喝掉!”

“這怎麼可能?你是在幫助我啊!”

經大烏龜一再保證,小烏龜同意了。

一個小時過去了,大烏龜耐心等著;兩個小時過去了,小烏龜還沒有來;三個小時過去了,仍然不見小烏龜的影子。這時,大烏龜想:“小烏龜肯定不會回來了。它一個人在外麵喝可樂。怎麼可能會回來呢?我幹脆把它這一份也喝了!”

這時小烏龜從天而降,站在大烏龜麵前,氣衝衝地說:“我早就知道,你要喝我的可樂!”

“你怎麼會知道呢?”大烏龜尷尬而不解地問。

“哼!”小烏龜氣憤地說:“我在門外已經站了三個小時了!”

小烏龜就是根據自己的臆測,主動尋找支持消極心態理由證據的典型。這種行為隻會導致溝通不暢,引發更多的矛盾。

重視非語言:讓體態增強口頭語言的感染力

據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人們在交往中彼此對對方的印象95%取決於非語言因素,即雙方的行為、舉止、眼神、神態。某些有特點的動作等,隻有5%由雙方的言語因素決定。這就要求交往者縮短彼此間在空間上的距離,以利於非語言因素的表達。”

體態是靜的非語言行為表現。據美國學者伯德惠斯·戴爾等人研究:“光是人的臉部,就能做出大約二十五萬種不同的表情。”許多專家學者在歸納現有資料的基礎上,指出人際交往中的非語言行為的表現形式至少有如下兩種類型:

靜態無聲的體態行為

研究表明,即使人體處於靜止狀態,身體本身仍可用不同的方式“說話”。

一個人坐著的時候總比站著的時候多。去同事家做客或去其它單位辦事,落座的時候,不要把身體深深地陷在沙發裏而仰麵朝天與人談話,免得引人反感。

人們所說的:“站如鬆,行如風”,就是說,站著的時候,重心要穩。與同事交談,站的時候,千萬不要叉開腿,也不要放鬆四肢,否則會給同事留下性格不堅定的印象。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通常在非語言交流的各種語態中,人們特別看重眼、手和腿,但是卻忽略了腳,因為人們往往認為,腳隻是走路的工具,而不是說話的工具。其實腳也會說話,同樣很重要。

在與同事說話的時候,不要把腳抬得很高,並不斷地搖晃,否則容易給人以輕浮,沒教養的印象。如果不斷地用腳輕輕拍打地麵,則有可能讓對方認為你對他的話滿不在乎和漫不經心,甚至有一點蔑視的意味。

動態無聲的體態行為

諸如點頭、搔癢、搓搓手、擦擦臉、捶捶背、伸伸腿、彎彎腰等,都屬動態無聲的身勢;相視而笑、擠眉弄眼等,也屬動態無聲的體態動作。

當你向同事致意時,握手問候意味著彼此建立了一種身體接觸的交流關係。而“眼神的交流”也是同樣重要的交流方式。一旦你使用了眼神,就像電視機打開了電源開關,它能使你與同事建立起一種真正的人際關係。

你的眼神不僅僅傳遞信息,它還能從別人的眼裏收到信息。所以,與同事交流,一定要關注對方的眼睛,同時,自己也不要躲避同事的目光。要知道,再也沒有比躲開別人視線更容易讓你失去聽眾了。

人常說:“最會說話的不是嘴,而是眼睛。因為它是心靈的窗口,很多微妙的感情,都可以從眼睛裏得到明確答案。這話顯然不無道理。

王潔和韓冰是同事,不久前因為工作上的一點小事互不相讓,鬥起嘴來,結果弄得雙方都很不愉快。彼此視若異己,互不往來。

某日不巧相遇在一家大商場的樓梯上,兩邊人來人往,各自奔忙,可不知為什麼,那一瞬間兩人都感到似乎旁人正在注視著自己,而且已經儼然清楚了她們之間的恩恩怨怨。因此為了表現自己的風度,也為了在大庭廣眾之下免得尷尬現眼,兩人都不約而同的衝對方燦然一笑,然後點點頭彼此擦肩而過。誰也沒有開口說一句話,但雙方都已意識到,從此兩人的一切是是非非都在這一笑間煙消雲散了,次日將是個大晴天。

的確,人的表情會說話,喜怒哀樂都會從臉上表現出來。難怪古人說:“情在臉上現,怒從臉上生”呢。

總之,得體地應用你的目光、表情、手勢、姿態等體態語言與同事進行非語言的交流,必然能增強你對他人的感染力,使你在與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更能讓動作添彩。

前車之鑒:不要讓機製阻礙有效的溝通

人們永遠也不會忘記1990年1月25日的那場空難,因為那場空難完全可以不發生。先看看當天的時間表記錄吧:

——晚上7點40分,阿維卡52航班飛行在南新澤西海岸1.1萬多米的高空,再有半個小時,它就可以飛到紐約肯尼迪機場,而當時飛機的燃油還可以維持將近兩個小時的航程,應該說完全不存在燃油耗盡的問題。

——晚上8點整,肯尼迪機場的管理人員通知52航班,由於嚴重的交通問題,要求飛機在機場上空盤旋待命。

——晚上8點45分,肯尼迪機場管理人員收到52航班的副駕駛員的報告:“燃料快用完了。”

——晚上9點24分,飛機的兩個引擎熄滅,1分鍾過後,另外兩個也停止了工作。

——晚上9點34分,燃料耗盡的飛機墜毀在長島,飛機上73名人員全部遇難。

問題出在哪裏?既然飛行員知道油會用完,為什麼不呼救呢?既然地麵管理人員已經收到信息,為什麼不采取措施呢? 事後,調查人員對飛機上的黑匣子進行了調查,終於發現了這次空難的主要原因——溝通障礙。

看看下麵的溝通過程吧:

信息發出方:

——飛行員說:“燃料快用完了。”

——飛行員繼續說:“燃料快用完了。”

——飛行員依然說:“燃料快用完了。”

信息接收方:

——管理人員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

一位管理員告訴調查者:“這句話飛行員們經常使用,我們每天都會多次聽到這樣的話。”

——管理人員認為情況並不緊急。

一個管理員指出:“如果飛行員說明情況十分危急,那麼所有的規則程序我們都可以不顧,盡可能以最快的速度為其導航降落。可惜的是,52航班的人從未肯定地說過‘情況十分緊急’的話。”

——管理人員還是認為沒什麼緊急的情況,一切仍然按部就班。

管理人員解釋說,52航班飛行員的語調從未向管理人員傳遞出燃料用完的嚴重信息,用的是很平常的冷靜而職業化的語氣。

那麼,又是什麼阻止了飛行員不顧一切地呼救呢?原來正式報告緊急情況過後,飛行員需要寫出大量的書麵彙報,另外,如果發現飛行員在計算飛行需要多少油量方麵出了差錯,聯邦飛行管理局就會吊銷其駕駛執照。這些規定使得飛行員即使在緊急情況下,也不肯發出緊急呼救。因為他們太看重榮譽,吊銷執照可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他們寧願賭上一回。

看來,本來可以避免的空難未能避免,說到底還是管理機製出了問題,阻止了有效溝通。

在我們身邊,我們看到很多管理者十分注重效率和執行力度,這當然是好事情。可是,他們忽視了溝通的重要性。甚至,有的管理者在發布指令時,如同老虎一般嚇人,使得接受指令者膽戰心驚,不能理解指令的含義,或者沒有聽明白,也不敢詢問。這豈不是很可怕!

正確地溝通,才能帶來有價值的效率。

正確地溝通,才能帶來有價值的執行。

在你要求執行之前,先看溝通是否到位。

掌握技巧:在交談中給人留下精明能幹的印象

會說話的人往往能給人精明幹練的印象,很容易讓人產生好感。因此,與人溝通時,掌握談話的技巧很重要。

1.先說重點,讓人覺得你很有頭腦

要使別人在交談中認為你很有頭腦,就要使所說的話易於了解。用什麼方法才能簡明清楚地讓對方了解呢?常用的方法是說話以前先說重點,比如先說:“我今天要說的主題有三點”,然後再針對這幾個主題做大致的說明。事實證明,這個方法非常有效。

為什麼先說重點給人印象好呢?這是因為,對聽者來說,如果能先把握住對方要說的概念,那麼就可以一邊聽,一邊想象對方大概會說哪些話,而對說話的方向作某種程度的預測。由於有了這種心理準備,自然聽來就容易了解了。

換句話說,一開始就給聽者幾個主題,可以讓對方自由地把話解釋到容易理解。這麼一來,即使所說的話有些前後顛倒或不甚清楚,也不會給人留下思維混亂的印象。可以說,這種先說重點的方法,其實是借助他人的能力,來加強對方覺得你很有頭腦的印象。

2.力爭在短時間內說完一件事

無論什麼事情,大致內容都隻要3分鍾即可說明。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那麼你的話中一定會有許多無關緊要的內容,使人產生沉悶的感覺。因此,在與人進行工作談話時,你最好不要超過3分鍾。這是因為,3分鍾正是足夠自我表白的時間,也是談話可以告一段落的時機,以免給對方造成無邊無際、廢話連篇的印象。

3.低沉渾厚的聲音能提高說服力

要在談話中增強你的說服力,用渾厚低沉的聲音講話相當重要。心理學家根據聲音質量的研究報告認為,說話渾厚低沉且回聲響亮的人,一般是外向的、有領導能力的人,而且他們也頗具說服力。

一般來說低沉的聲音比高的聲音更洗練,更富有男性的魅力,更易使人獲得安全感。多數受歡迎的演員和歌手都具有這種低沉聲音的魅力。事實已經證明,說話聲音低沉的人容易贏得他人的好感。

如何用渾厚低沉的聲音講話,也有一個小竅門,這就是要注意保持用均勻的速度講話。對此,我們可以通過讀報紙的社論來進行訓練,並對著鏡子來練習,從而開發自己具有的尚未發現的說服力。

4.談話中自然而然地說些專門術語可引入矚目

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偶爾在車上或水果店中,無意間聽到別人談話時,如果其中有專門術語或外國話,你就會特別注意到說話的人,這種情形在心理學上叫“凝離效果”。比如,在一大串的數字中有一個溫度標誌,那麼這個標誌就會很自然地變得特別明顯。換句話說,在一大堆的同樣東西中,隻要有少數不同的東西存在,那麼這些少數的東西就會成為大家注目的對象。因此,與人交談時,加一點平時不用的專門用語或外國話,就會使人注意到這句話,進而意識到說這句話的人。

當然,你也可以很自然地引用一些莎士比亞或某些大名人的精彩語言,讓別人感到他很有教養,而樂於與他交往。雖然把令人感覺到文化氣息的話,自然而然地加在談話之中,有助於提高自己的形象,但是,如果使用得太頻繁,就會使“凝離效果”減弱,而給人一種故意賣弄的壞印象。

5.背光說話,會產生一種神秘感

在美國,凡是有關商業的方方麵麵,差不多都導入了心理學的成果。尤其是一些商場上的大亨,從基本的服飾到辦公室的裝飾,許多是為了給對方留下好印象。

在說話的方法上,就有許多反映心理學成果的技巧,其中一點,就是背著光向對方說話的技巧。由於背光,對方看不太清楚你的表情,所以會給對方一種不知道你在想什麼的壓迫感,進而使自己說的話更為有力。因此之故,某些大亨還在辦公室中裝置了控製照明的設備,以便使談話更有神秘感。

在日常生活中,雖然我們不必做到這一步,但如果要讓交淡的對方有壓迫感,選擇背光的位置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方法。因為這麼一來,就可使自己比實際高大,同時也不必擔心讓對方看到你的或許是膽怯的表情,進而使對方對你產生一種精明能幹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