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6年類別:傳統戲劇

地區:山東編號:Ⅳ-79

申報地區或單位:山東省臨邑縣

一勾勾表演

“一勾勾”是由高唐一帶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劇種。由於其唱腔在每個上、下句結束時,總要以假聲顫一下,通常出現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稱為“一勾勾”。或因它的主弦四弦胡琴而稱為“四根弦”或“四音”。 流行地區以臨邑、齊河、禹城、夏津、高唐、臨清為中心,傳播至德州、惠民、濟南、泰安、濰坊以及河南省東部和河北省南部。

解放後人民政府對這種深受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十分重視,上世紀50年代初組織了第一個“一勾勾”劇團,共十餘人。1956年,臨邑縣興隆鄉四音劇團參加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西秦》,獲“展覽演出紀念”獎狀。1959年10月,臨邑縣一勾勾劇團成立,老藝人焦連琨(藝名“三十二壇醋”)任團長,培養出一批學員。1964年,該團參加全省革命現代戲會演,演出《紅梅》。“文化大革命”中,該團被撤銷。1971年與臨邑縣河北梆子劇團合並,成立京劇團,至此臨邑縣“一勾勾”劇團宣告結束。80年代末,在臨邑、禹城、齊河一帶農村,仍有業餘劇團演出。

高唐鼓子秧歌是一種民間演唱藝術,演唱者腰挎花鼓,自己打鼓演唱伴奏,後來發展成登台演出,並采用四胡為伴奏樂器,發展為戲曲形式,人稱“四根弦”。行當有青衣、花旦、胡生、小生、花臉醜等。“一勾勾”戲,演出形式古樸,演員多為民間流散藝人,一般利用春冬農閑季節組織演出。演員白天勞動,如幫工、鋤草,晚間唱戲,鄉人常稱之為“鋤草班”,他們也經常在農村集市、節日組織演出。一勾勾來自“一謳吼”。

“一勾勾”的伴奏樂器有:四弦、板胡、笛子;後來充實了二胡、三弦、笙等。板式有:頭板、二板、三板、安板、尖板、導板、甩板(也叫“砍頭橛兒”);山坡羊、娃兒娃兒等曲調;專業後,又創了一個快板。它的唱腔特點中聲情並茂、通俗易懂。男聲,粗獷豪放,剛勁有力;女聲,迂回婉轉,優美動聽。唱腔特色是真聲吐字,假聲托腔和唱字無腔,如說如念,行腔無字,伴奏相隨。即,先把字送入人耳,然後行腔一勾,伴奏過門花噪好聽,造成和諧的效果。“一勾勾”有傳統劇目七十多個,主要有《東秦》、《西秦》、《坐樓殺惜》、《梁山伯與祝英台》、《胡林搶親》、《三進士》、《女駙馬》。

“一勾勾”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音樂風格獨特,劇目內容地方色彩濃鬱,是花鼓係統較為典型的劇種,具有審美、學術等多種價值。

自上世紀70年代初,臨邑縣“一勾勾”劇團被強行改為京劇團,許多著名演員流落民間,“一勾勾”劇種就開始敗落,如今幾乎瀕臨滅絕。現在“一勾勾”劇團的老藝人大部分都已謝世,能登台演唱的已經寥寥無幾。再加上“一勾勾”劇團流傳於民間,文字記載的東西很少,唱腔以口傳心授為主,如不及時整理、發掘,將會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