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知與行,學與思
知與行,講與做,讀書與做事,知識與行動,是矛盾又統一的整體。但是我國先賢對此已有精辟的論述。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方其知之,而行為及之,則知簡淺”“講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行,可以得知之效;知,未可以得行之效”“學而必習,習又必行”等,都是一針見血的觀點。而我們提倡知行合一,行動離不開理論的指導,理論離不開實踐的檢驗。
1以天下為花園,不是以花園為天下
坐在井裏觀察天空,就會覺得天很小很小。其實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於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緣故。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任何時候都不要自滿,在你身邊的陌生人就可能是比你強數十倍的人。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在《莊子·秋水》中,莊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口廢井裏,住著一隻青蛙。一天,青蛙在井邊碰見一隻從東海來的大鱉。青蛙自豪地對海鱉誇口說:“你看,我住在這裏多麼愜意呀!我要高興,就在井邊跳躍遊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裏休息。有時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裏,有時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邊的那些小蟲、螃蟹和蝌蚪,它們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獨自占據這口廢井,多麼自由自在!先生為什麼不經常到井中觀賞遊玩呢?”
海鱉聽了青蛙的一番高談闊論,就想進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腳還沒有完全伸進去,右腳就被井欄絆住了。它隻好後退幾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訴青蛙:“你見過大海嗎?海的廣大,豈止千裏;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時候,十年裏就有九年鬧水災,海水並不因此增多;八年裏就有七年鬧旱災,海水卻不因此而減少。大海不受旱澇影響,住在廣闊無垠的大海裏才是真正的快樂。”
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在他的《原道》中寫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說,坐在井裏觀察天空,就會覺得天很小很小。其實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於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緣故。[點 評]
由這兩篇文章衍生出來的相近的成語是“井底之蛙”和“坐井觀天”。“井底之蛙”用來諷喻那些見識狹窄、短淺,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識大局的人。“坐井觀天”形容眼界狹小,所見有限。
許多人取得一些成績後,就自滿自大,坐井觀天,忘記一山之外還有高山,高人之外還有高人,以致自滿自得,故步自封,再也沒有創造任何輝煌。
楚霸王項羽自以為貴族出身,英雄蓋世,力拔山河,擁有雄兵百萬,不把亭長出身的劉邦放在眼內。但劉邦善用張良、韓信、蕭何等人,由弱轉強。劉、項相爭,結果是項羽慘敗,自刎烏江。
三國時期的曹操率兵百萬,南下攻關,聽了龐統的話,建成連環船,自以為得計,站在船上對酒當歌,躊躇滿誌,以為必勝無疑。結果,連中計謀,被蜀吳聯軍打敗。
關羽鎮守荊州,在大兵出征之時,掉以輕心,失掉荊州,兵敗麥城,結果被吳軍所俘,慘遭殺身之禍。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闖王李自成,率領大軍攻陷北京,建立大順王朝。但李自成及其手下大將驕傲自滿,腐化墮落,爭名奪利,很快就被吳三桂打敗。
還有牛頓。牛頓作為17世紀英國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晚年因為自滿於自己的成就,迷戀上了宗教,終日研究宗教問題,致使晚年幾乎毫無突破性進步。
真正有大成就的人都有自知之明,並不因為自己有本事而沾沾自喜。他們懂得自滿會給自己帶來災難。薑尚磻
溪邊垂釣待聖賢,他沒有因為自己是昆侖弟子而自誇門第,炫耀自己是多麼厲害,而是默默地在
磻溪旁直鉤垂釣,引來周文王。最終為姬氏家族掙得周家天下。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弟子3000,有名的就有72人。他可以被稱為是最聰明的人了,但是他並沒有自滿。他隻是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魏征也曾對唐太宗說:“自滿者,人損之;自謙者,人益之。”
大概在西周時期,聰明的工匠製造了一件盛水的“欹器”。“欹”的意思是傾斜。它可以隨盛水的多少而發生傾斜變化。不裝水時,它成傾斜狀態;裝上一半水時,就中正直立;裝滿水時,它就自動翻倒,把所盛水倒出。《荀子·宥坐》把它描寫作“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由於欹器的重心隨盛水的多少而發生變化的緣故。有一天,孔子在魯廟中見到這種欹器,立即讓他的弟子們注水實驗。然後,他感慨地說:“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意思是告誡弟子,要謙虛,切戒自滿。
我們應該將眼光放長遠,不因為一些小的成績而沾沾自喜,因為這些小成績隻是你人生路上的一個個小光輝。隻有永遠前進,才能達到人生的真正光輝。
2如果你的心態失去平衡,行為也會失去平衡
差不多任何一種處境——無論是好是壞——都受到我們對待處境的態度的影響。
如果想成功,沒有良好的心態是不行的。好的心態來源於一個人的修養與修煉。許多人都將活得累、活得窩囊和辛苦歸結於外界的客觀原因,卻從來沒有審視過自己生活心態是如何。遇到壞的境遇時,往往認為是沒有好的機遇,或沒有遇到伯樂,沒有合適的舞台。其實,這些都不是理由,好的心態決定好的命運,心態好心情就好,生活起來就感到快樂,積極心態需要不斷培養。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有一條河隔開了兩岸,此岸住著凡夫俗子,彼岸住著僧人。凡夫俗子們看到僧人們每天無憂無慮,隻是誦經撞鍾,十分羨慕;僧人們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樣的生活。日子久了,他們都各自在心中渴望著:到對岸去。
終於有一天,凡夫俗子和僧人們達成了協議。於是,凡夫俗子過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過上了凡夫俗子的日子。
沒過多久,成了僧人的凡夫俗子就發現,原來僧人的日子並不好過,悠閑自在的日子隻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便又懷念起以前當凡夫俗子的生活來。
成了凡夫俗子的僧人們也體會到,他們根本無法忍受世間的種種煩惱、辛勞、困惑。於是也想起做和尚的種種好處。
又過了一段日子,他們各自心中又開始渴望著:到對岸去。[點 評]
如果你厭倦了現在的環境,卻無力改變,那麼你隻能調整心態適應環境。
一個人的心態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美國心理學家霍特曾說,他的友人弗雷德感到意氣消沉。他通常應付情緒低落的辦法是避不見人,直到這種心情消散為止。但這天他要和上司舉行重要會議,所以決定裝出一副快樂的表情。他在會議上笑容可掬,談笑風生,裝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藹可親的樣子。令他驚奇的是,不久他發現自己果真不再抑鬱不振了。弗雷德並不知道,他無意中采用了心理學研究方麵的一項重要新原理:裝著有某種心情,往往能幫助他們真的獲得這種感受——在困境中有自信心,在不如意時較為快樂。
多年以來,心理學家都認為,除非人們能改變自己的情緒,否則通常不會改變行為。我們常常逗眼淚汪汪的孩子說:“笑一笑呀”,結果孩子勉強地笑了笑之後,跟著就真的開心起來了。
但是,現代研究表示,情緒改變導致行為改變。心理學家艾克曼的實驗表明,一個人總是想像自己進入某種情境,感受某種情緒,結果這種情緒十之八九真會到來。一個故意裝作憤怒的實驗者,由於“角色”的影響,他的心率和體溫會上升。心理研究的這個發現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擺脫壞心情,其辦法就是“心臨美境”。
那麼我們如何保持好心態,讓自己總有一個好心情呢?
(1) 學會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也是快樂的秘訣。俗話說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限潛能。 不要總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比,要學會賞識自己,容納自己,勉勵自己。
回憶過去勇敢的時刻是恢複自信最有效的方法,但有很多人卻因為一兩次失敗而埋葬了美好的回憶。如果我們係統地重溫記憶中勇敢的時刻,我們就會驚奇地發現,我們比想象中要勇敢得多。
還要養成記住過去的成功而忘卻失敗的習慣。過去你失敗過多少次並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記取教訓,然後強化和專注成功的嚐試。查爾斯·凱特林說過,任何一個年輕人如果想要成為科學家,都必須準備好在獲得1次成功之前失敗99次,而且不因為這些失敗而損傷自我。
(2)學會調節
生老病死、喜怒哀樂都是在所難免的。一次被拒絕的失望,朋友的誤會……都會影響我們的心情。這時,我們就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怎樣調整呢?最有效的辦法是用積極的暗示代替消極的暗示。當你想說“我完了”的時候,要馬上替換成“不,我還有希望”等。平時要多肯定自己。因為暗示能把人變成魔鬼,也能把人變成天使。
(3)寬容待人
人與人之間總免不了有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同事之間、朋友之間也難免有爭吵、有糾葛。隻要不是大的原則問題,應該與人為善,寬大為懷。絕不能有理不讓人,無理爭三分,更不要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臉紅脖子粗,甚至拳腳相加,傷了和氣。應該有那種“何事紛爭一角牆,讓他幾尺也無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博大胸懷和高風亮節。
(4)努力做人做事
盡最大的努力做事,不是把自己搞得很累很苦,有發自內心的意願就可以了。不要把他人作為對手,競爭不是人生的意義。也不要把事都當作敵人,歇斯底裏地拚命,要記住:認真體味,超越自己就是勝利。如果到了40多歲你還沒有成名或發財,別以為這是不成功。成功也在自己的心裏,當你心平氣和,當你盡了自己的力,內心豐富起來這就是幸福,這種幸福才是勝利。
(5)交內心有陽光的朋友
你交什麼樣的朋友,在一定程度上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交友要慎重。不要結交那些急功近利的人做朋友,不要結交沒有孝心的人做朋友,不要結交那些自傲輕浮的人做朋友。因為朋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你對自己命運的塑造。
3行止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
有一副很有名的對聯:“行止無愧天地,貶褒自有春秋。”它倡導的是這樣一種為人處世之道——隻要做一個善良正直的人,自會得到社會的承認,得到曆史的公正評價。
中國人常說:“無愧於天地,無愧於良心”,這就是一種心靈文化的最典型體現。
19世紀末,一個美國富翁雇用了華工丁龍,數年後將其辭退,辭退數日後,富翁居室不慎失火,富翁幸免於難,卻有傷在身,丁龍聞訊後隨即主動侍候在側。富翁大為感動,還以為他曾讀過什麼聖賢書,一問才知,他並沒有受到過什麼教育。隻是從小受父親的教誨要
“忠”,要“親鄰有難必助之”。後來,丁龍在富翁處又工作了多年,辛勞致病而死。死前說:平時除了吃飯也沒有什麼開支,薪金有一萬餘元沒有用,不如奉還吧。富翁大慟,就利用此款並再貼上一些錢,在哥倫比亞大學創立漢學研究,推崇中華文化。
我們一直相信,公道自在人心。所謂無愧於天地,就是無愧於心。有一顆正直善良的心,即做一個有良心的人,就如航海有了航標,不會迷航。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一個11歲的美國男孩在踢足球時,不小心將鄰居家的玻璃打碎,鄰居憤怒不已,向他索賠125美元。這125美元在當時可謂是天文數字,足夠買下125隻生蛋的母雞了。男孩兒把闖禍的事告訴了父親,並且懺悔。見兒子為難的樣子,父親拿出了125美元,說:“這筆錢是我借給你的,一年後要分毫不差地還給我。”男孩賠了錢之後,便開始艱苦地打工。終於,經過半年的努力,他把這“天文數字”分毫不差地還給了父親。這個男孩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羅納德·裏根。他還回憶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到底什麼是責任。” [點 評]
無愧於心,強調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心中有了責任感,我們就會小到為個人盡心,為家庭盡力;大到為集體盡職,為國家盡責。明白自己肩負的使命,我們就會坦蕩無私,光明磊落。我們行就不會仰承他人鼻息,言亦不會俯拾他人唾餘。我們會將自己的言行放在社會的責任上稱量。或許我們不能改變時風,但隻要隻要我們的一言一行,無愧於心,即使不能立竿見影,但隻要天長日久,必能有助於社會的和諧。
無愧於心,更要求我們有很強的自我約束能力。無論在哪裏,他都能堅持自己的原則,無愧於自己的良心。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君子慎獨”以及“君子不欺暗室”的道理了。一個善於自律的人,會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放縱,失去了本心。而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學會自律。可以說,隨著你自律程度的增高,你的社會價值也在相應增大。
總之無愧於心不僅應是我們緣於心底的一種訴求,更應是我們執著追求的一種人生境界。
4行動謹慎的人很少跌跤
行動之前要冷靜分析,要想了再做,不是做了再想。
俗語說“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就是告誡人們言行都要謹慎,從這裏衍生出來的詞彙又有“禍從口出”等。
行動謹慎又包括說話謹慎、行為謹慎。
言語謹慎是為了避免禍從口出。言語不僅能傷害到別人也能傷害到自己,說話如果不小心,不管哪些該說,哪些不該說,不管會不會得罪別人,肚子裏如果不仔細掂量,一句話說出口,就可能招來爭端和麻煩,甚至可能殃及性命。
古人說“君子三緘其口”,要“謹於言,敏於行”。凡事要三思而後行,要“慎言篤行”。“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人活在世上,必然離不開人際交往,交往中要學會說話,要有原則地與人打交道,見機行事,不能信口開河,倘若一句話說得不妥,就可能引起災禍。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據說當年清宮的一個太監和慈禧太後下象棋,下得興起,這個太監吃了慈禧太後的一個馬,還隨口說:“我殺了您的馬”,這個殺字惹惱了慈禧。慈禧說:“你殺我的馬,我殺你全家”。一句話說壞了,全家被斬。
呂布被曹操擒住,曹操愛將,因呂布武藝高強,想留他一命,征求在旁的劉備意見。劉備說:“你忘了董卓之事乎?”董卓是呂布的幹爹,為了爭貂蟬,呂布曾殺了董卓,意思是說呂布是無義之徒,因為這一句話,曹操殺了呂布。這就是“白門樓呂布喪命”的故事。[點 評]
慎言,不但在工作中,在與朋友、同事及任何人交往中都要謹慎,不要不分場合、對象隨意亂講。有人曾說“有心的人話語遲”,不多說話,不亂說話。這話在處人處事中是有一定道理的。
光明正大地行事為人,謹慎地接人待物,是慎於行的含義。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唐朝名將郭子儀曆經玄宗、肅宗、德宗、代宗四朝,活了85歲,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為人臣的奇跡。德宗繼位後,甚至仿照周武王尊稱薑子牙為“師尚父”,賜號郭子儀為“尚父”。郭子儀生病時,德宗派兒子舒王李誼代表他親自前往省問,他的一生可謂“寵遇冠於人臣”。為什麼郭子儀能夠做到功高而主不疑,而且能壽終正寢,破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個千古不變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