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玖章
毛澤東評點曾國藩政治立場
打倒太平天國出力最多的是曾國藩,他當時是地主階級的領袖。曾國藩是練團練出身,團練即是地主階級壓迫農民的武力,他們見洪秀全領導一班農民革命,於他們不利,遂出死力來打倒他。故太平天國之事,不是滿漢的戰爭,實是農民和地主的階級鬥爭。
——毛澤東:《紀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義》
(1926年3月18日)《見(毛澤東文集》第一卷第35頁)
【評點原文】
打倒太平天國出力最多的是曾國藩,他當時是地主階級的領袖。曾國藩是練團練出身,團練即是地主階級壓迫農民的武力,他們見洪秀全領導一班農民革命、於他們不利,遂出死力來打倒他。故太平天國之亨,不是滿漢的戰爭,實是農民和地主的階級鬥爭。
——毛澤東:《紀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義》
(1926年3月18日)《見(毛澤東文集》第一卷第35頁)
【評點背景】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會會眾在廣兩金田村宣布起義,氣勢磅礴的太平天國起義從此開始了,洪秀全,廣東花縣人,最初以看相算命(占卜)活動於粵、湘等地。朱九疇倡上帝會,也叫三點會,洪秀全和他的同鄉馮雲山都以朱九疇為師。朱九疇死後,洪秀全任教主。官府要逮捕他,洪秀全去香港加入耶穌教。後來與馮雲山一起,到廣東傳教,居住於桂平。洪秀全的妹夫蕭朝貴和楊秀清、韋昌輝等人都是桂平人,大家結交成了好朋友。貴縣人石達開也趕到桂平,參加了上帝會。洪秀全曾生過一次病,自稱“病死七日而蘇,能知未來事”,對人說:“上帝召見了我,告訴我說人間將要經曆一場大劫難,隻有拜上帝才可幸免。”凡加入上帝會的人,男性互稱兄弟,女性自稱姊妹,人人平等。洪秀全說自己“能天語”,天父名耶和華,耶穌是天父的長子,他是天父的次子。常常獨居一室,禁止別人偷看,他不進飲食,數日後方才出來,出來後便說他是在同上帝商量事情,眾人都深感驚駭佩服。他還編寫了《寶誥》、《真言》等書,暗地裏在群眾中廣泛傳播;派人分赴武宣、象州、藤縣、陸川、博白等處,發展更多的人加入上帝會。
粵西地區因為鬧饑荒,不少人都聚眾起義,湖南人雷再浩和新寧人李沅發,也都進入粵西活動。像廣江人張家福等,每一股起義群眾差不多都有數千人。洪秀全和楊秀清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創立保良攻匪會,練兵籌餉,得到了許多人的積極響應,前來依附他們的人日益增多。桂平知縣曾一度將洪秀全拘留,搜出入教名冊十七本,但巡撫鄭祖琛不知道應該怎樣處理,仍把他釋放了。洪秀全出獄後,楊秀清率領群眾將他迎接回來,進一步擴大隊伍,貴縣人秦日綱、林鳳祥和揭陽人羅大綱、衡山人洪大全就是在這時入會的,會眾很快發展到了一萬多人。馮雲山是個讀書人,很有計謀,部署隊伍和攻守方略大多是他出的主意。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洪秀全在桂平縣金田村正式舉行武裝起義,時為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公元1851年1月11日)。官軍出兵鎮壓,但未能取勝,巡檢張鏞和清江協副將伊克坦布反而被起義軍殺死。洪秀全稱大王,分兵進攻桂平、貴、武宣、平南等縣,進入象州。鹹豐元年閏八月(公元1851年),東路進攻藤縣,北路攻占永安,建國號為太平天國,年號天德。洪秀全仍自任天王,立妻賴氏為後;楊秀清為東乇,主管軍事;蕭朝貴西王,馮雲山南王,韋昌輝北王,石達開翼王,洪大全天德王,秦日鋼、羅亞旺、範連備、胡以晃等四十八人為丞相、軍師。二年二月,石達開敗官軍於壽春營,天德王洪大全在仙回嶺被俘後遭殺害。廣州副都統烏蘭泰在桂林城南將軍橋戰鬥中被太平軍擊傷,死於軍中。
馮雲山與羅大綱在攻陷興安、全州後將順流直搗長沙,在蓑衣渡遭到浙江知縣江忠源的攔截,馮雲山中炮犧牲,太平軍撤退到道州。蕭朝貴率領李開芳、林風祥經永興、荼陵、醴陵向長沙發動進攻,在攻打南門時蕭朝貴陣亡。洪秀全從郴州趕到長沙前線,但長沙仍久攻不破。十月,洪秀拿夜渡湘江,經寧鄉抵達益陽;出臨資口渡過洞庭湖,攻陷嶽州。嶽州城中儲備著從前吳三桂留下的大量軍械,全部被太平軍繳獲。太平軍進入長江,不過十餘天,得到船隻五千艘。洪秀全乘勝率部下夜間行軍,“數十裏火不絕如晝”,十一月,攻陷漢陽;十二月,進攻武昌,並迅速占領武昌,進城後,洪秀全發布命令,“民人蓄發束冠巾”,建高台於小別山,向人民群眾廣泛宣傳太平軍起義的口號是“吊民伐罪”。
清政府以向榮為欽差大臣,率軍發動反攻;太平軍離開武昌沿長江東下,號五十萬,江麵上是船隻,兩岸是步騎兵,一路上接連攻陷黃州、蘄水等十四州縣,直達九江。兩廣總督陸建瀛率兵二萬人,船一千五百般,逆流而上,遭遇太平軍後,不戰自退,逃回金陵,前軍全部覆沒。太平軍從九江出發,繼續前進,攻破安慶,殺死了巡撫蔣文慶,到達金陵後,晝夜環攻,守兵戰敗潰亂,陸建瀛化妝逃命,半途被殺,將軍祥厚刮副都統霍隆武戰死。
太平軍占領南京(金陵)後,即以它為首都,此時已共有精兵六十萬。洪秀全自稱是明代的後嗣,曾去拜謁了明太祖(朱元璋)陵,並舉行祭掃儀式,祝詞說:“不肖子孫洪秀全得光複我大明先帝南疆土,登極南京,一遵洪武元年祖製。”軍上夾道歡呼,然後大封將卒,王分四等。侯為五等,分設官職,掌管軍事民政。除男性官員外,還有大量女性官員,包括女軍師,女丞相、女檢點、女指揮、女將軍等在內,共有女官六千五百八十四人;有四十餘軍女兵,人數多達十萬。太平軍紀律嚴格,“凡行軍亂其行列者斬”,“一旗偃,千旗齊偃,瞬息千裏,皆伏地不見。伏半時,忽一旗立,千旗齊立,急趁敵,往往轉敗為勝”。“官軍在三十裏外,方準擄掠;若官軍在前,有取民間尺布、百錢者,殺無赦。”
南京被定為都城後,洪秀全開始拆毀總督府改建官室,“役夫萬餘,窮極奢麗。雕鏤螭龍、鳥獸、花木,多以金為之”,各王也分別修建府第。其宗教製度,大多仿效西洋,每天都要聚集群眾演說,“予人民以自由權,解婦女拘束”。頒布的律令共有六十二條,懲治違法者十分嚴厲。
大家集議進圖河北,羅大綱說:“欲圖進必先定河南。可以大駕(洪秀全)駐河南,軍隊再渡河,由皖、豫兩省出動;也可以先定南九省,然後三路出師:一路出湘、楚,一路出漢中向成陽急進,一路以徐、楊席卷山左,再出山右,會師北京。如果不是這樣而采用懸軍深入,犯險無後援,那就非失敗不可。既已定南京為都城,就應多造戰艦,精練水師,做到可戰可守。”當時太平軍的司令官實際上是楊秀清,他沒有采納秦日綱的意見,而是命丞相林鳳祥、李開芳、羅大綱、曾立昌率部東下。洪秀全囑咐他們說“軍隊要選擇最便捷的路徑,迅速向燕京挺進,沿途不要貪小便宜,攻城奪地浪費時間。”羅大綱聽後告訴別人讜“爭奪天下的鬥爭誰勝誰負,還沒有定準呢,就想安然定居於南京,這也能持久嗎?看來我們很難逃脫失敗的結局!”
三年二月,林鳳祥等攻陷鎮江、揚州。向榮在收複武昌後,跟蹤太平軍東下,駐軍孝陵衛,即所謂的江南大營:都統琦善率領直隸、陝西、黑龍江馬步各軍駐屯揚州城外,即所謂的江北大營。楊秀清派吉文元由浦口經亳州配合林鳳祥攻陷永城,向開封進軍。豫王胡以晃攻陷安慶,丞相賴漢英、石祥禎攻克九江、湖口,進圍南昌。六月,吉文元在圍攻懷慶的戰鬥中陣亡。
八月,林鳳祥進入山西,轉進直隸,到達深州;十月,抵達天津,駐屯獨流、楊柳青。湖北、江西、安徽各地的太半軍亦廣泛出擊,秦日綱等在攻克舒城時,殺侍郎呂賢基。奕濘(鹹豐)認為太平軍既然在長江沿岸各地活動。就非建立水師不可,因而命令在籍侍郎曾國藩主持訓練鄉勇、創建水軍。曾國藩共招募了水兵四千人,分為十營;陸軍五千人,亦分成十營。十二月,胡以晃攻破廬州,巡撫江忠源被殺。四年正月,兩軍激戰於黃州,官軍潰敗,總督吳文鎔戰死。太平軍乘勝攻陷漢陽。石祥禎部攻克嶽州後到達銅官渚,逼近長沙與曾國藩遭遇於靖港,連續血戰了五晝夜。北線官軍在參讚大臣僧格林沁指揮下,攻克獨流:四月,官軍勝保部敗太平軍於曹縣,追擊到漫口支河,曾立昌、許宗揚被淹死。僧格林沁與勝保會合後,圍攻連鎮,林鳳祥被殺,李開芳被押送到北京後,亦遭殺害。至此,河北的太平軍已被官軍全部肅清。六月,太平軍陳玉成部攻克武昌、漢陽,巡撫青麟自殺未遂,棄城逃竄,後被清朝廷“正法”。七月,官軍收複嶽州,太平軍丞相汪得勝、曾天養陣亡。
向榮在南京城外,不斷同太平軍作戰。楊秀清對韋昌輝說:“隻要江南大營存在一天,我們就一天不得安寧。目前他們銳氣正盛,不太好對付,但等到他們稍許懈怠之後,一定要把他們拔除掉。”八月,曾國藩收複武昌、漢陽。五年二月,太平軍韋國宗等再陷武昌、殺巡撫陶培恩。七月,曾國藩手下的主要戰將塔齊布死於軍中。六年正月,曾國藩的另一主要戰將羅澤南在戰鬥中負重傷後死亡。十一月,官軍收複武昌、漢陽。
南京方麵,這一年的五月,江蘇巡撫吉爾杭阿被太平軍擊斃於鎮江之黃泥州。楊秀清與洪秀全製訂出了進攻江南大營的作戰計劃:密令吳如孝率鎮江兵自東向西,襲擊大營背麵;南京駐軍則自西而東,出兵接應;溧水、金柱關各部亦旁出橫截。楊秀清親統勁旅出廣濟門,由賴漢英率紫荊山駐軍進攻七橋甕。向榮和張國梁因以往曾打過不少勝仗,有驕傲情緒,太平軍開始行動後,他們立即全軍出動應戰。大軍離營外出,大營頓呈空虛,遭到吳如孝的進攻後,守兵很快驚慌潰散。官軍望見大營起火,退路已被阻斷,被人搗了巢穴,接著也潰敗了。張國梁保護著向榮收集殘兵敗將退保丹陽。這時,向榮已經生病了,太平軍進圍丹陽,向榮“一慟而絕”,氣死了。
向榮既死,太平軍舉酒慶祝,大家都認為楊秀清立了大功。洪秀全從此更加深居王宮不再出頭露麵,軍事幾乎全部由楊秀清決斷。楊秀清的地位顯然已突出於其他各王之上,於是“陰謀自立,脅秀全過其宅,令其下呼萬歲”。洪秀全不能容忍,“因召韋昌輝圖之”。韋昌輝從江西回來,楊秀清責備他未能立功,將他拒之城外;經他再三懇求,方才被允許進城。韋昌輝進城後,見到了洪秀全。洪秀全故意嚴厲批評了他,命他去見楊秀清,“而陰授之計”。韋昌輝見到楊秀清後,對有人曾向楊歡呼“萬歲”表示“佯喜拜賀”。楊秀清留下他吃飯,就在吃飯時,韋昌輝突然拔刀猛刺,致楊秀清“洞胸而死”,韋昌輝向大家宣布說“東王(楊秀清)謀反,我奉天王之命將他誅戮。”並令“閉城搜偽東王黨殲焉”。使楊秀清手下的人很惶恐,於是韋、楊兩方的人每天都在互相鬥殺,“東黨殆盡,前後死者近三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