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男子體操水平較高的是前蘇聯、德國、中國和日本等;女子是前蘇聯、羅馬尼亞和德國等。
33單杠
單杠運動的曆史可追溯到近100萬年前的原始人時代,當時人類還保存著攀援樹枝懸臂搖動的技能。
世界上第一副單杠是出現於1812年,受西歐雜技表演啟發而成。那時的單杠運動非常簡單,評定單杠動作好壞的僅僅是以打圈的多少來衡量。以後才有上杠動作及轉體、變換半徑的回環和各種騰越、空翻轉體等動作。
單杠是近代體操中發展最快的,現在已發展到1 000餘個動作。僅單臂旋轉動作中就有手正握、反握、扭臂握等多種,以及一邊轉體一邊變換身體姿勢和空翻後再抓杠等。由於現代單杠具有動力足、位置高、空間大的優越條件,因此對下法也極為講究。
34團體操
團體操是一種綜合性的集體表演形式的體操操練,它屬宣傳表演性的體操項目。
團體操多根據每次表演的具體要求編排,沒有固定內容。一般以徒手體操和持輕器械以及技巧、舞蹈等動作為主要內容,通過各種造型、動作、隊形組成各種圖案,配以服裝道具、看台背景和音響效果進行表演,具有明確的思想性、藝術性,具有體操特點,並且富有民族性。
各國團體操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俄羅斯的表演以高超的體操技術和難度較大的聯合器械見長;日本的特色是華麗的看台背景和正規化的徒手操、疊羅漢;朝鮮的突出之處是場次多,注重背景的配合,力求從多方麵反映同一主題。我國團體操的特點是隊形變化巧妙,圖案造型壯麗,內容豐富,背景畫麵清晰和組織嚴謹。
35雙杠
相傳,雙杠原是德國人在練習鞍馬時為提高手臂支撐力而創製的輔助器械。19世紀初才逐漸成為具有自身特點的運動項目。
一套雙杠動作包括各種回環、屈伸、倒立、轉體、騰越與空翻等。整套動作要求以擺動與騰空為主,杠上動作與杠下動作穿插。
雙杠傳統的難度動作有前擺轉體180°或360°成倒立,後空翻成倒立等。後來又出現了幅度更大、轉體度數更多的新型動作,如“特卡切夫騰越”(分腿向後高騰越)、“貓跳”(屈體轉體高騰越)和大回環等。
中國雙杠運動以編排新、難度高著稱。李寧、童非、樓雲等都曾多次在世界大賽中奪取金牌。1989年10月,中國19歲的小將李敬在第25屆世界體操錦標賽上,又獲雙杠冠軍。
36藝術體操
藝術體操是女子特有的競技性體操項目,也稱韻律體操。它以形體動作、舞姿和造型作為內容。全套動作包括:擺動、繞環、屈伸、波浪、轉體、跳躍、平衡、滾動、拋接和優美的舞蹈步法,並和音樂密切配合。
藝術體操分團體和個人2大類,比賽器械有繩、圈、球、棒、帶。個人項目比賽可選擇其中4種器械,而團體賽選用的器械則由每次比賽的規程來規定。個人項目的比賽滿分為10分,團體項目比賽最高分為20分。
第一屆世界藝術體操錦標賽1963年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進行,以後每2年舉行1次。國際體聯在1978年又增設2個洲際比賽,即歐洲錦標賽和四大洲錦標賽。1981年又決定增加藝術體操世界杯賽。在1984年的第23屆奧運會上,藝術體操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37吊環
現代第一副吊環是德國的施皮斯1842年做成的,當時運動員隻能做一些擺蕩動作和簡單的懸垂、支撐練習,碰到要做單臂動作時,腳和手是搭掛在繩索上進行的。
如今,吊環動作完整而複雜,由擺動動作、用力和靜止動作交替組成。在完成動作過程中,除要求兩手握環外,身體的其他部分不能與環或皮帶接觸,以環不擺蕩為優。近代吊環動作的最大特點是直臂化,即全套動作都采用直臂完成,如直臂直體慢起倒立、倒十字等。這樣,在動作幅度加大的同時,動作的難度和力度也大大增加。
38自由體操
自由體操的特點是體操技術和藝術相結合,動作矯健、驚險、瀟灑優美。
現代自由體操要求男子以各種類型的技巧動作為主,其中必須包括空翻手翻、平衡支撐、轉體跳躍等內容;女子除了上述要求外,還要求把各種技巧動作與具有獨特風格的體操舞蹈音樂和諧結合。
自由體操在1911年被列入國際比賽項目,當時僅限於男子。女子自由體操直到1952年第15屆奧運會才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同時,比賽場地由8米×8米改為今天的12米×12米。從1958年第10十屆世界體操錦標賽起,正式規定女子自由體操必須用音樂伴奏。自由體操要求整套動作充分利用場地與規定時間,表現出個人風格、創造能力和表現能力。動作編排要求新穎、合理、緊湊且富於節奏和難度。
中國男子自由體操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一直位於世界前列。李月久、李寧、樓雲、李敬等屢獲國際大賽金獎。女子自由體操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初曾有輝煌成績。
39攀岩
攀岩運動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發源地是歐洲,當時攀岩者在尚未開發的天然岸壁上進行攀登。工具是隨身攜帶的岩石釘、錘子。
現在的運動攀岩是在已經開辟好路線的岩壁上,係好安全帶和繩子,危險性不大。各種室內人工岩壁的建立,為攀岩族的訓練和比賽以及初學者提供了理想的鍛煉場地。人工岩壁的好處是可以任意調換出倒吊、裂縫、岩片、夾角等每種角度和形狀,可以盡情發揮攀岩者的特技。
隨著攀岩工具的改進,現在攀岩的危險性也大大降低,戶外探險攀岩已經很平常,相對於有繩索保護的探險攀岩而言,徒手攀岩講得是技巧、信心與勇氣。徒手攀岩可分為抱石、上方確保、先鋒攀登和獨攀4種方法。抱石主要是學習如何抱住岩石以利於行進;上方確保是在岩石上方有人員以繩索協助攀岩者,並確保其安全,是目前最安全的辦法;先鋒攀登是攀岩者必須靠自己的雙手一麵攀爬,一麵以繩索、岩釘或岩楔確保安全,是最流行的方法;獨攀是單打獨鬥,危險性較大。
隨著攀岩運動的人數越來越多,各種攀岩競賽也陸續開展,國際登山聯合會決定每2年舉行1次國際攀岩錦標賽。1987年10月,我國首次舉辦了共有12支代表隊參加的國際攀岩邀請賽。攀岩運動需要攀岩者有不畏艱險的精神,利用支點,輕鬆、準確地完成引體向上、閃展騰挪等動作,給人以勇氣、刺激和力量的享受,被形象地稱為“峭壁上的芭蕾”。
40鞍馬和跳馬
在競技體操中,最古老的器械之一是鞍馬和跳馬。它們的大小、高度、形狀幾乎完全一致,隻不過鞍馬比跳馬多2個木環。比賽項目鞍馬隻有男子,跳馬則男女都有。
公元400年左右就有人用木馬進行軍事訓練。18世紀末期,德國人首先將木馬上的馬頭和馬尾去掉,並在木馬上蒙了牛皮做“擺動”練習。1804年木馬上的馬鞍被換成了鐵環,這便是現代鞍馬的雛形。以後再發展就是用木環替代鐵環,更接近今天的鞍馬了。後來在障礙體操的影響下又開始在鞍馬上做支撐跳躍練習,這就是跳馬。於是鞍馬又變成了兩用器材,兩個木環也改成可以裝卸的了。
鞍馬是體操中最典型的動力性項目,要求在支撐麵較小的條件下,在運動中維持重心的穩定,不停地用兩臂在馬的各個部位向縱橫方向做各種轉體、移位、交叉、全旋等動作。
現在鞍馬動作部位增多,除“托馬斯”全旋(兩腿前後交替上下起伏的大分腿全旋)增加轉體和移位難度外,又出現了倒立部位的移位轉體和下法,使鞍馬動作向立體化發展。
跳馬的基本要求是用手臂支撐馬並騰越馬身,同時做轉體、翻轉或空翻等動作。跳馬的整套動作要求跑動快、騰空高、轉體快和落地穩。中國體操運動員樓雲被稱為“跳馬王”,他的跳馬“前手翻轉體180°後空翻”和“屈體前空翻轉體540°”等高難動作,在多次世界大賽中獲得冠軍。
41高低杠
高低杠是女子體操中擺幅最大的項目。一套高低杠動作要求以動力性為主,並不斷換杠、換向,力求避免停頓和不必要的附加支撐。現在高低杠的“飛行”動作越來越多,更新更難的動作已進入高低杠。
高低杠是中國女隊的擅長項目。馬豔紅曾奪得1979年第20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和1984年第23屆奧運會高低杠金牌。而以吳佳妮命名的“佳妮騰越”等已成為高低杠中的知名動作。我國女子體操運動最先出現轉機的項目也是高低杠。1987年14歲的樊迪在世界大賽中,做出了向後大回環轉體180°接向前大回環,再接做一個高出杠麵1米的分腿前空翻抓杠,4個超高難的成套動作,轟動世界體壇。1989年10月,在德國斯圖加特舉行的第25屆世界體操錦標賽上,樊迪在高低杠決賽中以10分的成績獲得金牌。
42平衡木
平衡木是女子競技體操項目,內容包括:各種跳步、轉體、波浪、平衡、造型及軟翻、滾翻、手翻和空翻等。整套動作要求在規定的時間(成人1分10秒至1分30秒)內完成,在500厘米長的平衡木上,不斷變換動作的方向,做動靜結合、高低起伏的各種技巧和舞蹈動作。由於木麵僅10厘米寬,並被固定在高120厘米的支架上,因此,對運動員動作的準確性及控製平衡能力要求特別高。
世界上平衡木除已出現的踺子直體後空翻轉體360°等動作外,各種筋鬥上木法以及“旋”下已得到普及,三麵筋鬥、快過筋鬥掛串、縱向和橫向跳步轉體以及空翻接平衡等高難動作也已出現。
43滑雪競賽
阿爾卑斯式滑雪和北歐式滑雪是滑雪競賽的2大類。
阿爾卑斯式滑雪的參賽者輪流出發滑下山坡,以時間快慢定勝負。參賽者在比賽中要盡可能快地下山。障礙賽中,參賽者要穿過一連串“旗門”。自由式滑雪是比較年輕的冰雪項目,參賽者做出3種自選動作在雪堆上(雪堆動作)、由跳台跳到半空(空中動作)、隨音樂滑下平滑的山坡。
北歐式滑雪包括越野滑雪和跳躍滑雪。越野滑雪參賽者比賽時輪流出發,使用較輕的滑雪板和較長的滑雪杖。跳躍滑雪運動員滑下陡峭的跳台,然後跳起,除了按距離評分,還根據姿勢的優美度來定高下。
44圍棋
圍棋是一項兩人對弈的智力型運動。棋盤麵由縱橫各19道線交叉組成,由此產生361個交叉點。棋子就下在這些交叉點上。
圍棋子分黑白兩色,各180枚。著子規則為執黑子一方先下一子,執白一方繼下一子,對弈雙方輪流下子,每次限下1子。落子後就不能再移動。每個棋子上下左右有以直線相連的交叉點,稱做“氣”。如果這些交叉點均被對方的棋子所占,交叉點裏麵的棋子就沒了“氣”,這就叫被對方“吃”。圍棋通常分布局、中盤和收官3個階段,對局雙方運用圍、攔、斷、逼、打劫、殺氣、做眼、破眼等各種戰術攻擊對方的子並占領空地。終局時對局雙方將各自盤麵所占空地或子數相加計算(日本規則單算空地),多者為勝。
圍棋起源於中國,隋唐時傳到日本,19世紀又傳入歐洲,1938年舉行了第1屆歐洲圍棋錦標賽。1979年3月,第1屆世界業餘圍棋錦標賽在日本東京舉行,有15個國家32名選手參加。以後每年舉辦1屆。1982年2月,國際圍棋聯盟在東京成立。1988年,世界兩大職業圍棋錦標賽富士通杯賽(1年1屆)和應氏杯賽(4年1屆)分別在日本首都東京和中國首都北京開幕。這一年因此被稱做國際圍棋的元年。到1988年,全世界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圍棋運動,其中以日本、中國、韓國圍棋運動水平較高。
45中國象棋
中國象棋是以黑紅子代表兩軍對壘的智力競技,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運動。
中國象棋的棋盤為正方形,上麵有90個交叉點,棋子擺在這些交叉點上,棋盤中間沒有劃通直線的地方叫“河界”,上方和下方劃有交叉線的地方叫“九宮”。棋子共32枚,分為紅黑兩組,由對弈雙方各執一組,各有一帥(將)、兩士、兩相(象)、兩車、兩馬、兩炮、五兵(卒)。一方先走,然後輪流下子,以把對方“將死”、“困死”或對方認輸者為勝,不分勝負為和棋。
中國的象棋在唐朝寶應年間就流行,與現行象棋體製相近。南宋時的象棋體製已與現行體製相同。新中國成立後,象棋正式列入全國體育比賽項目。1956年第1屆全國象棋比賽在北京舉行。1962年成立了中國象棋協會。20世紀70年代後,中國象棋開始走出亞洲,走向世界。1978年亞洲中國象棋聯合會在馬來西亞成立。1980年在澳門舉行了第1屆亞洲杯中國象棋賽。1984年,中國象棋協會、廣東棋協聯合舉辦了“七星杯”中國象棋國際邀請賽。1990年在新加坡舉行了第1屆世界象棋錦標賽。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中國象棋組織。
中國象棋棋手劃分為3個等級,從高到低依次為國際特級大師、國際大師、國內大師(有特級大師和大師之分)。等級的劃分是根據棋手在正式比賽中所獲成績折算成等級分來確定。
46國際象棋
國際象棋是兩人對弈的一項智力型運動。國外稱象棋,在我國為與傳統的象棋區別開來冠以“國際”二字。
國際象棋棋盤為一正方形盤,盤麵有縱橫各8格、深淺兩色交錯排列的64個方格。棋子分黑白兩組,每組16枚棋子,由1王、1後、雙車、雙象、雙馬和8個兵組成。著子規則比較簡單,白棋先走,黑棋後走,雙方輪流走子,每次走1步,棋子必須下在棋盤的方格上。比賽以將死對方的王為勝,雙方都將不死對方的王為和棋。如一方連續不斷地“將軍”,而另一方的王又無法避開,或者走棋的一方王雖未被“將軍”,但無路可走,同時己方其他棋子也無法活動時,也算做和棋。
1886年舉行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賽。1924年,國際象棋聯合會在法國巴黎成立,總部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同年國際象棋被列為奧林匹克比賽項目。1927年第1屆國際象棋奧林匹克賽(又稱“世界團體賽”)在英國舉行。
國際象棋棋手從高到低劃分為3個等級,依次為特級大師、國際大師和棋聯大師,根據棋手在國際棋聯規定的比賽中所獲成績折算成等級分來確定。
國際象棋源於亞洲,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國家卻在歐洲,其中前蘇聯在曆屆世界大賽中成績突出。
47柔道
柔道是一種格鬥對抗性的運動。比賽時雙方徒手、赤足,以把對手摔倒在墊子上或使對手的背著墊達30秒鍾者為勝,也可拿住對手肘關節或絞住對手的頸動脈,迫使對手認輸。
“柔”指技術上的剛柔相濟,以柔克剛,最有效地利用對手的力量摔倒對手。柔道的“道”指培養運動員的道德品質。
相傳,日本的柔術由明朝末年傳入的中國拳術發展而成,並產生多種流派。19世紀末,中國拳術結合日本武技,又融合各柔術流派的長處,創立了柔道。
1951年成立的國際柔道聯合會,總部現設日本東京,有會員國110多個。素有“柔道之國”著稱的日本把它列為“國技”,列為中小學男生的必修課。1964年5月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18屆奧運會上柔道第一次被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現在,重大的柔道國際賽事除奧運會柔道比賽外,還有國際柔道聯合會每逢單年舉行的世界錦標賽(成年)和雙年舉行的世界青年錦標賽。美國紐約1980年舉行了第1屆世界女子柔道錦標賽。
柔道比賽按體重分級,男、女各分8個級別,男子有60公斤級、65公斤級、71公斤級、78公斤級、86公斤級、95公斤級、95公斤以上級和無差級;女子有48公斤級、52公斤級、56公斤級、61公斤級、66公斤級、72公斤級、72公斤以上級和無差級。無差級是任何體重的運動員都可以參加,認為是水平最高的級別。1992年,莊曉岩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獲得女子柔道72公斤級金牌。這是我國運動員奪得的第一個奧運會柔道冠軍。
48相撲
相撲是流行於日本的摔跤運動,被稱做日本的國技。比賽時兩名力士徒手裸體,下身隻係一條護襠肚帶,一方使對手除兩腳外的身體任何部分著地或觸及界外地麵為勝。比賽沒有時間限製,如雙方筋疲力盡而尚不分勝負時,行司(日本相撲裁判員的稱呼)宣布比賽暫停,待休息後繼續進行,直到決出勝負。
我國秦漢時期的“角抵”和日本的相撲運動相似。晉代就有“相撲”的名稱,唐、宋、元、明各朝代,相撲運動十分盛行。清朝中葉,相撲運動在我國逐漸消失。
日本的相撲運動,據傳始於公元4世紀,到8世紀盛行於民間。每逢農曆7月7日,日本天皇總要觀看相撲比賽。日本出現職業性的相撲比賽是19世紀後,職業相撲選手被稱為“大相撲”。相撲運動員統稱為力士,並按運動成績分為十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橫綱”。橫綱是相撲選手的最高稱號,也是終身榮譽稱號。
全日相撲協會規定,體重達75千克以上者才準參加相撲比賽。日本每年要舉行6次全國性的相撲比賽。比賽前有隆重的儀式。運動員要梳好發髻,在專門放置的水桶內飲水漱口,意味著水能增加力量,這個舉動稱“力水”。接著選手們用特備的紙擦身,這叫“力紙”,用“力紙”拭擦胸口,意味著淨洗心靈。然後頭戴高頂紗帽,身穿長袍,手持團扇的行司邊唱邊跳,敲打香尺,招呼力士上場。力士出場時先抓些鹽撒在賽場上,以便驅鬼避邪,然後祭祀天地,祈求保佑。如果是“橫綱”級的高手出場,儀式更加隆重,除鼓樂之外,還有人手舉大刀,緊隨力士,十分威武。
49舉重
舉重運動來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世界許多民族和國家都有大力士的傳說和記載。
1880年,舉重成為體育比賽項目。1896年在英國倫敦舉行了第1次世界舉重比賽。同年,舉重被列入第1屆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當時比賽不分等級,有單手舉和雙手舉兩種,分別計算成績。到1976年第21屆奧運會,舉重比賽分為10個級別,目前男子舉重比賽的10個級別是:54,59,64,70,76,83,91,99,108和108公斤以上級。
舉重比賽各級別試舉重量均由運動員自己選定,但必須是25千克的倍數。各重量段上均有3次試舉機會。比賽名次分抓舉、挺舉和總成績3項分別計算(奧運會隻計總成績名次)。比賽中如有2個或2個以上運動員成績相同,則賽前體重較輕者名次列前;如賽前體重也相同,則賽後再稱量一次體重,輕者名次列前;如果仍是相同,則名次並列。
世界性的國際舉重聯合會,成立於1920年,總部設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它主辦的正式比賽有:每年1次的世界舉重錦標賽、世界青年舉重錦標賽和4年1次的奧運會舉重比賽。1989年新增世界杯舉重賽,這項賽事各級別選手混合參賽,每個級別都有達標標準,超標準者給予加分,最後再根據得分排出名次。中國劉壽斌是該賽首屆冠軍。
50馬術
馬術最初因盛行於英國倫敦的王公貴族之間而有“紳士運動”之稱。
早在古希臘第33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就有了賽馬項目。公元1174年,英國倫敦郊外興起賽馬活動,由於王室的支持,這項運動迅速普及開來。到了16世紀,奧地利、法國、意大利、瑞典等國家先後成立了專門的馬術訓練學校,傳授馬術技藝,現代馬術運動逐漸普及。到18世紀末,馬術運動成為一項獨立的體育競技項目。
馬術被首次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是在1900年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屆現代奧運會上。1921年國際馬術聯合會在巴黎成立,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國際馬聯的重大國際比賽有盛裝舞步賽、超越障礙賽、三日賽和馬車賽等世界錦標賽(逢雙年舉行)以及奧運會比賽(包括個人和團體的三日賽、超越障礙賽和騎術賽)。現在馬術運動強國基本上在歐美。
51擊劍
擊劍是一項單人對抗性的體育運動。運動員穿戴擊劍服裝和護具,一手持劍,在長14米、寬2米的劍台上互相刺擊,擊中身體有效部位一次,算被擊中一劍。
擊劍國際比賽項目有男女花劍、男子重劍和佩劍。每個劍種都有個人賽和團體賽。個人賽采用循環賽、淘汰賽或兩者結合進行,團體賽采用每隊4人的隊際循環賽,失分多者為敗。
1896年第1屆現代奧運會,擊劍即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13年,國際擊劍聯合會在巴黎成立,總部設在意大利米蘭,現有會員約80個。國際劍聯主辦的主要國際比賽有世界錦標賽和世界青年錦標賽。
52拳擊
拳擊是一項對抗性極強的體育運動項目。運動員雙手戴皮革製的拳套,一人對一人,相互打擊對方的頭部至眉、耳以下的麵部和身體正麵臍部以上至胸部以下各部位,以擊倒對方為目標。如果被擊倒在地上的一方,在裁判員呼數至“10”秒而未能起立時,即被判為失敗。若雙方都沒有被擊倒,則按有效的打擊次數或防守技術、積極活動的程度來判分,決定勝負。
拳擊的曆史已有5 000多年,1904年第三屆奧運會上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24年國際業餘拳擊聯合會成立,總部現設美國。國際拳聯的主要比賽有奧運會拳擊賽、成年和青年世界錦標賽以及世界杯賽等。奧運會拳擊比賽按運動員體重分48公斤級、51公斤級、54公斤級、57公斤級、60公斤級、63.5公斤級、67公斤級、71公斤級、75公斤級、81公斤級、91公斤級和91公斤以上級共12個級別。
拳擊比賽有業餘拳擊比賽和職業拳擊比賽之分。參加業餘拳擊比賽的運動員必須年滿18歲,經家長同意並持有教練員證明訓練良好的簽證和醫生的健康證明書。職業拳擊運動員必須年滿21周歲(現有些國家放寬至18歲)。按規定,職業拳擊運動員不得參加業餘拳擊比賽。
53射箭
射箭作為一種體育競賽項目最早是出現在英國。1787年,英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射箭組織皇家射箭團。1844年舉行了第一屆全英射箭錦標賽。18世紀初射箭運動傳入美國並逐漸在各大洲開展起來。1927年在波蘭舉行了第一次世界射箭比賽,有12個國家參加。1931年成立了國際射箭聯合會,現有會員國60多個。
射箭比賽最初是男女混合參賽,1933年起男女分組比賽。重大國際賽事有世界錦標賽和奧運會射箭比賽。第一屆世界射箭錦標賽1931年在波蘭舉行,以後每年舉行1屆,1953年後改為每2年舉行1屆。奧運會射箭比賽始於1900年第二屆奧運會,後被取消,1972年第20屆奧運會重又恢複。世界射箭錦標賽和奧運會射箭比賽均設男女個人和男女團體4個項目。
現代射箭比賽射程男子有90,70,50,30米,女子有70,60,50,30米。男子90,70米,女子70,60米稱為遠距離射程,男女50,30米為近距離射程。比賽時,先射遠距,後射近距。比賽分單輪和雙輪,射完4個射程為1個單輪,單輪每個射手每一射程射36箭,共144支箭;雙輪箭數增加1倍,有288支箭。運動員以射中箭靶環數得分,按環數多少決定名次。目前俄羅斯、韓國、美國射箭實力最強。
54射擊
用步槍、手槍、獵槍等瞄射固定、移動、隱現以及飛行目標,以命中精確度或環數計算成績的運動,稱為射擊。
射擊在1896年第1屆奧運會上就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當時隻有大口徑自選步槍項目。這種槍支價格高,射擊場地要求大,不利於開展。後來小口徑自選步槍便應運而生,1929年在瑞典舉行了小口徑步槍世界錦標賽。當時隻采用臥射和立射兩種形式,1930年開始增加跪射。射擊目標是一個10環直徑為20毫米的環靶,1958年起靶徑改為124毫米。1907年國際射擊聯盟成立,1915年解散,1921年重新成立。總部現設在德國的慕尼黑。國際射聯的主要比賽有世界錦標賽和奧運會射擊賽。世界錦標賽每4年舉行1次。
國際射擊聯盟現在所承認的世界紀錄項目,男子有46項,女子有14項(包括團體賽)。按照國際射聯的規定,隻有在世界錦標賽、奧運會和洲際正式比賽中的新紀錄才能被確認為世界紀錄。
55摔跤
摔跤是最古老的一項競技運動,公元前12世紀的古希臘奧林匹亞競技會上,就將摔跤作為比賽項目。當時比賽的方法很簡單,誰把對方摔倒3次,即為勝利。
現代摔跤分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兩大類。古典式摔跤比賽按運動員體重分10個級別進行,規定隻準用手握抱對手腰以上部分。每場比賽2個回合,每個回合3分鍾,中間休息1分鍾。凡能使對手兩肩同時著墊者為勝,否則根據全局得分多者為勝。自由式摔跤在比賽方式、體重分級、得分和勝負標準方麵均與古典式摔跤相同,不同的是自由式摔跤可以手足並用。1896年第1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古典式摔跤即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自由式摔跤是在1904年第3屆奧運會才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12年國際業餘摔跤聯合會成立,總部設在瑞士洛桑,現有會員80多個。國際摔聯主辦的重大國際比賽有世界自由式和古典式摔跤錦標賽(每年1屆)、世界青年錦標賽(每2年1屆)。
56奧林匹克運動會
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奧運會”。包括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夏季奧運會每4年舉行1次,自1896年算起,已舉辦了27屆。列入奧運會的項目必須是在國際上得到廣泛開展的。比賽項目共設28個大項,包括田徑、遊泳、足球、籃球、排球、網球、曲棍球、壘球、體操、舉重、自行車、摔跤、柔道、跆拳道、射擊、射箭、擊劍、劃艇、賽艇、帆船、馬術、拳擊、手球、棒球、乒乓球、羽毛球、現代五項。
冬季奧運會簡稱“冬奧會”,是國際奧委會主辦的冬季運動項目比賽,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冬季奧運會的比賽項目有:滑雪、滑冰、冰球、雪橇、現代冬季兩項(越野滑雪和射擊)。列入冬季奧運會的男子項目必須是在25個國家和兩大洲都得到廣泛開展的;女子項目必須是在20個國家和兩大洲得到廣泛開展的。
57冰雪運動
冰雪運動是一個特殊的運動項目,擁有自己獨立的、世界性大型運動會,即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並且每個運動項目都有自己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
被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承認的國際冬季單項體育組織有:國際滑冰聯盟、國際冰球聯合會、國際滑雪聯合會、國際現代冬季兩項聯盟、國際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聯合會、國際無舵雪橇聯合會、世界冰上溜石聯合會。它們所屬的項目已被正式列入冬季奧運會的比賽項目。沒有被列入冬季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的有班迪球和速度滑雪,但都曾作為表演項目。
58健美運動
健美運動又名“健身運動”。它是根據人體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和美學原理塑造人們健美體型的一項體育運動。它主要通過啞鈴、杠鈴和擴胸器等進行鍛煉,從而使身體強健、肌肉發達。
一般現代健美比賽按體重分級,男子4個級別,女子2個級別。裁判分別由健美、藝術、醫學等方麵專家(5~7名)組成,以觀察、評定參賽運動員展現的正麵、側麵、背麵等不同角度的各種體型姿勢。
健美運動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盛行。當時,人們以寬闊的胸部,靈活強壯的脖子,偉岸的軀幹,結實隆起的肌肉,矯健輕快的雙腿作為人體健美的標準。18世紀末,健美運動正式起源於歐洲。德國人山道最早獲得傑出成就。20世紀30年代,健美運動由單純的表演發展到進行比賽,以後女子健美比賽也開展起來。
59太極拳
太極拳是武術中的主要拳種之一,早期曾稱“長拳”、“綿拳”。18世紀末,山西民間武術家王宗嶽用古代陰陽太極哲理解釋拳義,寫成《太極拳論》。這種拳術從此被定名為太極拳。
傳統的太極拳主要有陳式、楊式、吳式、孫式、武式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編了簡化太極拳、八十八式太極拳、四十八式太極拳等。太極拳流派繁多,技術要求基本一致,即心靜意專,呼吸自然,柔和緩慢,圓活完整,協調連貫,輕靈沉著,虛實分明。
太極拳不僅有健身作用,還具技術價值,有以靜治動、以柔克剛、借力打力的攻防特點,能“牽動四兩撥千斤”。太極拳的技擊原則,集中體現在散打形式的太極推手上。
60自行車運動
自行車運動起源於歐洲。1896年第1屆奧運會,自行車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00年國際自行車聯盟在法國巴黎成立,主辦一年一度的世界自行車錦標賽,以後又增加了世界青少年自行車錦標賽、世界自行車越野錦標賽。1965年國際自行車聯盟發展成為2個國際協會,即國際職業自行車協會(總部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和國際業餘自行車協會(總部設在意大利羅馬)。
這項比賽按賽車場分為賽車場自行車賽、公路自行車賽和越野賽3大類。賽車場自行車賽又稱場地賽,在專門的賽車場內進行,分室內和室外2種。比賽項目主要有:1 000米計時賽、爭先賽,男4 000米、女3 000米個人追逐賽,男4 000米、女2 000米團體追逐賽。公路自行車賽奧運會比賽項目有個人賽和團體計時賽,世界錦標賽有業餘120~190千米個人賽和100千米團體計時賽,業餘女子50~70千米個人賽,職業運動員250~280千米個人賽。越野賽因有四分之一的賽程在野外複雜地形中進行而得名。分公開賽和秘密賽2種。前者在賽前一天公布路線,後者在賽前半小時公布路線。賽距為職業運動員最長24千米,業餘運動員最長21千米,青年運動員最長15千米。越野賽僅為世界錦標賽項目。
公路賽和越野賽路線變化不同,所以隻有名次成績和平均時速,沒有世界紀錄。
61喬丹
喬丹於1984年加入NBA,次年被評為最佳新手。1988,1991,1992年,他3次當選NBA最有價值的球員,為芝加哥公牛隊奪取全美職業籃球總決賽三連冠立下戰功。喬丹成為20世紀90年代NBA賽場上最耀眼的明星,被喻為“上帝穿球衣也休想攔住他的籃壇飛人”。喬丹是NBA史上平均每場得分最多的球員。在他征戰的667場比賽中,平均每場得323分(總共得21 541分),連續7年贏得NBA得分王稱號,並獲得過1984年和1992年2屆奧運會籃球金牌。
62貝利
貝利被稱譽為“世界足球之王”。1961年一個夏夜,貝利所在的桑托斯隊與勁旅弗魯米恩塞隊交鋒,連過10人的精彩進球使球迷們欽佩不已,電視台將這個鏡頭連續播放了1年。貝利一生共射進了1000多個球,為巴西國家足球隊先後3次奪得世界杯足球賽冠軍立下了功績。巴西的男女老幼沒有一個人不知道貝利的。他的“10號”球衣、球鞋、球襪等,都是球迷們的珍貴藏品。比賽結束,人們便蜂擁而上爭搶他的球衣,哪怕隻搶得一片碎布,也會欣喜若狂。一次,貝利到尼日利亞踢球,當時那裏正打內戰,為了欣賞貝利的球藝,雙方竟達成休戰2天的協議。
63馬拉多納
1986年,第13屆世界杯賽上,身懷絕技的馬拉多納率領阿根廷隊衝鋒陷陣奪得了冠軍,從此獲得了當今世界“新球王”的稱號。1982年馬拉多納在西班牙世界杯賽中初次亮相,給人帶來藝術足球的享受。他的盤帶、傳球、二過一短傳配合以及奮不顧身的個人強行突破,都表現了一名出色球星應具有的技術素質和修養。然而,在與巴西隊的交鋒中,他故意踢人犯規,被亮紅牌罰出場。馬拉多納深感羞辱,之後不斷成長。第13屆世界杯上,馬拉多納擔任阿根廷隊隊長,與隊友協同作戰,密切配合,他準確的傳球和射門以及堅忍不拔的精神,博得所有球迷的喝彩。馬拉多納在這屆大賽中一人踢進5個球,為阿根廷隊奪標立下了很大功勞。
64國際遊泳金牌得主吳傳玉
1953年,在第1屆國際青年友誼運動會遊泳比賽中,吳傳玉以1分8秒4的成績奪得100米仰泳冠軍,這是中國第一次在國際遊泳比賽中奪得金牌。
1928年,吳傳玉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的一個華僑家庭,長大後在一家商店裏打工,工作之餘常去當地的中華遊泳會練習遊泳。他刻苦練習,遊泳技術不斷提高。在一次華僑組織的比賽中,他擊敗了統治印尼泳壇多年的荷蘭選手。
1951年,吳傳玉和一些印尼青年組成的聯合登山隊,分成兩組成功地從南、北兩側登上珠穆朗瑪峰,實現了雙向跨越世界最高峰這一人類登山史上的奇跡。這一時期因此被稱為“不斷突破登山禁區的新時代”。
65世界乒壇皇後鄧亞萍
提到乒乓球,中國人一定會想起鄧亞萍。河南姑娘鄧亞萍是奪取世界乒乓球冠軍次數最多的女選手。鄧亞萍身高僅15米,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但她憑著苦練以頑強拚搏的精神,13歲時就奪得全國冠軍,15歲時獲亞洲冠軍,16歲時在世界錦標賽上成為女子團體和女子雙打的雙料冠軍。1992年,19歲的鄧亞萍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又勇奪女子單打冠軍,並與喬紅合作獲女子雙打冠軍。1993年在瑞典舉行的第42屆世乒賽上與隊員合作又奪得團體、雙打2枚金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乒壇皇後。
66中國第一個奧運冠軍許海峰
中國從1928年首次參加奧運會以來,從來沒有得過金牌。直到1984年第23屆奧運會上,許海峰以566環的成績奪得男子自選手槍60發慢射冠軍,從而為中國贏得了奧運會上的第一枚金牌,實現了“零”的突破。許海峰原是一名安徽農村供銷社的營業員,少年時代的他是學校聞名的“彈弓大王”,天天彈弓不離手,練就了彈無虛發的本領。許海鋒1979年參加了縣射擊隊連續2次奪得運動會冠軍,並多次刷新省紀錄。1982年11月,25歲的許海峰進入了省射擊隊。進隊後,他專心於訓練。1983年3月的華東地區射擊賽中,許海峰以587環的優異成績刷新了583環的全國紀錄,並奪得冠軍。1984年在奧運會上奪得冠軍以後,1986年參加亞運會,他一人為中國贏得4枚金牌,並刷新1項世界紀錄。
67我國第一個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陳鏡開
陳鏡開先後9次打破舉重世界紀錄,邁出了中國舉重運動走向世界的第一步。陳鏡開1935年出生在廣東東莞,自幼喜歡舉石擔、耍石鎖。16歲時正式拜師學習武術和舉重。1954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年被選入中南軍區體工隊進行正規舉重訓練,後進國家舉重集訓隊。1956年6月,在上海舉行的第3屆中蘇舉重友誼賽上,他以133千克的成績打破56千克級(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成為我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參賽時,他腰痛發作,肩關節受傷。比賽主持者在最後一次試舉還沒賽完時,就已經把國旗的位置掛好,中國的五星紅旗被排在第二。陳鏡開受到極大的刺激,在最後一次試舉中,他強忍疼痛,以頑強的意誌將1395千克的杠鈴舉過頭頂,第4次打破56公斤級挺舉世界紀錄。從1959年到1964年,他又先後4次打破60公斤級別挺舉世界紀錄,成為中國舉重史上迄今為止破世界紀錄次數最多的運動員。
68中國第一個田徑世界冠軍黃誌紅
黃誌紅是浙江蘭溪人,從小長得結實,力氣大。但進國家隊的開始幾年,由於教練更換頻繁,腳傷開刀,進步不大。到1983年以後她的成績飛速進步,幾乎每年提高1米。1985年,她的鉛球成績突破18米大關,首次登上重大賽事冠軍的領獎台;1986年的全國冠軍賽中,她又以1889米的成績再度奪魁。同年的漢城亞運會上,黃誌紅又拿了金牌。這以後,20米、21米大關被她連連突破,最好成績達到2128米。1989年,黃誌紅在世界室內錦標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和世界杯這三大賽上,一連拿了2塊金牌、1塊銀牌。1989年9月,在西班牙巴塞羅那,黃誌紅以2073米的優異成績拿了世界杯田徑賽的女子鉛球金牌。黃誌紅因此成為中國乃至亞洲的第一個田徑世界冠軍。
69我國第一位獲得世界冠軍的運動員
容國團1937年出生在廣東中山縣,少年時期在香港度過。他從小酷愛乒乓球,球技也進步很快。1956年,容國團在香港與來訪的日本乒乓球隊對陣,擊敗了剛剛在東京獲得第2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的荻村伊智郎,此事轟動香港。他於1958年加入廣東乒乓球隊,並獲得運動健將稱號。
容國團采用直拍快攻打法,球路廣,變化多,尤其精於發球。他的推、拉、削、搓和正反手攻球技術都具有很高水平。1959年,容國團在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奪得了男子單打冠軍,成為我國第一個奪得世界冠軍的運動員。接著他參加了第26屆世乒賽,為中國隊第一次捧得斯韋思林杯立下了汗馬功勞。1959年、1961年2次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1963年容國團出任中國乒乓球女隊教練。為使女隊早日奪得考比倫杯,他推遲了婚期,放棄了節假日休息。在他的嚴格訓練下,中國女隊終於在第28屆世乒賽上登上了世界冠軍的寶座。
70中國第一個女子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謝軍
1991年10月,中國姑娘謝軍在菲律賓舉行的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爭霸賽中戰勝格魯吉亞的齊布爾達尼澤,奪得世界棋後寶座,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前蘇聯棋手壟斷女子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的曆史,當時她隻有21歲。
謝軍出生在北京的一個軍人家庭,從小聰慧過人,曾獲全市少兒中國象棋冠軍。10歲改練國際象棋,在名師指導下,進步飛快。1988年入選國家隊,在第28屆奧林匹克團體賽中獲第2名,為我國奪得第4名立下汗馬功勞,同時獲國際大師稱號。1989年在第29屆團體賽上取得9勝4平1負的成績,將中國隊的名次推進一位為第3名。1993年在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爭霸賽中又以85分比25分的罕見優勢戰勝挑戰者,成為亞洲首位獲男子國際特級大師稱號的女棋手。
71獲歐文斯獎的運動員王軍霞
以已故著名美國田徑運動員傑西·歐文斯名字命名的歐文斯獎,每年由國際業餘田徑協會頒發給為當代體育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一名優秀運動員。我國中長跑運動員王軍霞,1994年1月在美國紐約領取了歐文斯獎。王軍霞成為第一次獲歐文斯獎的亞洲人。王軍霞獲得1992年世界青年錦標賽女子1 000米冠軍,1993年又先後獲得世界錦標賽女子1萬米和世界杯馬拉鬆賽女子冠軍。1993年9月在第7屆全運會上,她奪得3 000米、1萬米、馬拉鬆3項冠軍並以29分31秒78的驚人成績,把萬米世界紀錄縮短了近42秒,把3 000米世界紀錄縮短了16秒多(8分06秒11),還創造了女子馬拉鬆當年最好成績。
72“鐵榔頭”郎平
郎平是20世紀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扣球手之一,被譽為“鐵榔頭”。郎平1960年出生於北京,中學時代就是學校女排的主攻手。14歲進入業餘體校,16歲調進北京青年隊。1978年,不滿18歲的郎平被調進國家隊,並參加了在曼穀舉行的第8屆亞運會。1979年12月,在香港舉行的第2屆亞洲女排錦標賽上,中國隊在洲際以上的比賽中第一次戰勝兩獲“三連冠”稱號的日本女排,郎平立下了頭功。1981年11月,郎平和隊友們以7戰7捷的成績奪得了第3屆世界杯女排賽的桂冠。她還獲得了優秀選手獎。1982年中國女排奪得了第9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冠軍,郎平被報界評為最佳運動員。1983年初孫晉芳、曹慧英等老隊員退役,她擔任了中國女排副隊長。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再登冠軍領獎台,實現了幾代人夢寐以求的“三連冠”宏願。洛杉磯奧運會後又一批老隊員退役,郎平擔任了隊長。1985年的第4屆世界杯賽上,中國女排又一次捧回冠軍獎杯。郎平獲得了最佳運動員獎和優秀運動員獎。
73 “棋聖”聶衛平
聶衛平1952年出生於北京的一個圍棋之家,父母親和外祖父都是圍棋愛好者。聶衛平自小學棋,在北京少年圍棋賽上和姐姐弟弟一起被稱做“聶氏三小將”。聶衛平13歲就奪得全國少年冠軍。1973年,他進了中國圍棋集訓隊。1975年第3屆全運會上,聶衛平首獲全國冠軍。1976年,在訪日比賽中,獲得7戰6勝1負的成績,震動了日本圍棋界。1975年到1989年,聶衛平5獲全國冠軍,6獲“新體育杯”賽冠軍,3獲十強戰冠軍。1979年獲首屆世界業餘圍棋錦標賽冠軍,1981年獲九段稱號。在1985年到1987年3屆中日圍棋擂台賽中,聶衛平連挫日方9名高手,成為中國圍棋史上的英雄。1988年被中國圍棋協會授予“棋聖”稱號。
74“體操王子”李寧
李寧是廣西柳州人,1963年出生在一個音樂教師的家庭。10歲時參加全國少年體操比賽,獲得自由體操冠軍和雙杠第4名。1977年在全國體操比賽中又獲自由體操亞軍。1980年再奪全國體操分區賽(成都)鞍馬冠軍、全國體操錦標賽全能第3名。由於李寧的出色表現,這年年底他被選入國家體操集訓隊。1982年“世界杯”體操比賽中,李寧奪得單杠、自由體操、跳馬、鞍馬、吊環和全能6項冠軍,成為“世界杯”比賽舉辦以來第一個取得最佳成績的男子體操運動員,李寧因此獲得了“體操王子”的美稱。1984年,在洛杉磯奧運會上,李寧又奪得6塊獎牌(3金2銀1銅),成為我國在一屆奧運會上得獎牌最多的運動員。
75 “四冠王”劉易斯
迄今為止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能一舉奪得4枚金牌的田徑運動員隻有2人,其中一位就是美國的劉易斯(另一個是歐文斯)。1981年,劉易斯創造了他的第一個世界紀錄:室內跳遠849米。1982年他又跳出860米的成績,刷新了他自己保持的室內跳遠世界紀錄,繼而在全美運動會上跑出100米10秒整的好成績。1983年6月,劉易斯參加印第安納州波利斯舉行的全國田徑錦標賽。在拿了100米跑冠軍後,他又以879米奪得跳遠第一,距世界紀錄僅差11厘米。接著他又在200米比賽中,跑出19秒75的優異成績,與19秒72的世界紀錄僅差003秒。1983年的第1屆世界田徑錦標賽上,劉易斯如願以償,不僅拿了3枚金牌,而且還與隊友一起,打破了4×100米接力賽的世界紀錄。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劉易斯連獲4枚金牌,人稱“四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