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快樂的人生(一)
生活是快樂的源泉
活潑進取的生活,使每個人都充滿快樂。在這個充滿活力的世界裏,有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就是為每天確定一個目標,然後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奮鬥。無所事事,自暴自棄地讓時光白白消逝,是最可悲的事。在你感到疲憊的時候,讓自己到心靈的靜室中鬆弛一下,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需要。這和活潑進取的生活哲學是相輔相成的。
生活中富有創造力的人,會參加各種活動,使日子過得充實,趣味盎然。也會利用空餘時間躲到心靈的靜室裏鬆弛一下。這種人即使在生活中遭受重大的挫折,仍然能夠取得成功。
詩人佛洛斯特在75歲生日時,才受到美國國會頒贈的金章,他起初在國內默默無聞。他的第一本詩集是在英國出版,回國後才獲得了人們的讚揚。
你可能被許多煩惱包圍著,但你必須保持屹立不倒的精神。要積極地活著,緊跟著生活的步伐前進。同時保持年輕。
偶爾一次的失敗,也許對你有所幫助。
然後回到生活中——不僅在輕鬆的環境中,也要在艱苦的環境中。
在積極的生活中,最有意義的事情是忍受壓力,擺脫困難、不幸和錯誤的束縛,然後走向成功。
英國諷刺作家史威夫特說:“願你一生中,每個日子都過得充實而有意義。”
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幾年以前,我參加一個廣播節目,他們要找出“你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
這很簡單,我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思想的重要性。隻要知道你在想些什麼,就知道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造成的。我們的命運,完全決定於我們的心理狀態。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他怎可能是別種樣子呢?”
我現在很確切地知道,你我所必須麵對的最大問題——事實上,幾乎可以算是我們需要應付的唯一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正確的思想。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古羅馬的一位大哲學家把這些總結成一句話——決定你命運的一句話:“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不錯,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事情,我們就能快樂;如果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如果我們總有不好的念頭,我們恐怕就不會安心了;如果我們想的淨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裏,大家都會有意躲開我們。諾曼·文生·皮爾說:“你並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樣,而你卻是你所想的。”
我這麼說是不是暗示,對於所有的困難,我們都應該用習慣性的樂觀態度去看,不是嗎?生命不會這麼單純。不過我們要趨向正麵的態度,而不要采取反麵的態度。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關注我們的問題,但是不能憂慮。關注和憂慮之間的分別是什麼呢?讓我再說明白一點。每一次我要通過交通擁擠的紐約市街時,我就會很關注我正在做的這件事——可是並不會憂慮。關注的意思就是要了解問題在哪裏,然後很鎮定地采取各種步驟去加以解決,而憂慮卻是發瘋似的打著小圈子。
憂慮使人崩潰
一個人可以關注一些很嚴重的問題,同時在衣襟上插著花昂首闊步。我曾看過羅維爾·湯馬斯就這樣做。有一次我同湯馬斯一起主演一部關於艾倫貝和勞倫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征的著名影片。他和幾名助手在好幾處戰事前線拍攝了戰爭的鏡頭,而其中最好的是:用影片記錄了勞倫斯和他那支多彩多姿的阿拉伯軍隊,也記錄了艾倫貝征服聖地的經過。他那個穿插在電影中的演講——“巴勒斯坦的艾倫貝與阿拉伯的勞倫斯”,在倫敦乃至全世界都產生很大的轟動。倫敦的歌劇節因此延後了六個禮拜,讓他在卡文花園皇家歌劇院繼續講這些冒險故事,並放映他的影片。他在倫敦獲得巨大成功之後,又很成功地遊曆了好幾個國家,然後花了兩年的時間,準備拍攝一部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記錄影片。不幸的是,經過一連串令人難以相信的黴運後,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了——他發現自己破產了。當時,我正好和他在一起。
我還記得,那時候我們不得不到街口的小飯店去吃很便宜的食物。要不是一位蘇格蘭人,也是一位知名的作家——邁克爾借給湯馬斯錢的話,我們甚至連那點菲薄的食物也吃不到。下麵就是這個故事的要點:當湯馬斯麵臨龐大的債務以及極度失望的時候,他很關注麵臨的這些問題,可是並不憂慮。他知道,如果他被黴運弄得垂頭喪氣的話,他在人們眼裏就會不值一文了,尤其是他的債權人。所以他每天早上出去辦事之前,都要買一朵花,插在衣襟上,然後昂首走上牛津街。他行事很積極而且很勇敢,不讓挫折把他擊倒。
對他來說,挫折是整個事情的一部分——是你要爬到高峰所必須經過的有益訓練。
思想的魔力
我們的精神狀態,對我們的身體和力量,也有著令人難以相信的影響。
著名的英國心理學家哈德勒,在他那本非常了不起的隻有54頁的小書《力量心理學》裏,對這件事有驚人的說明。“我請來三個人,”他寫道,“以便實驗心理對生理的影響。我們以握力計來度量。”他要他們在三種不同的情況下,盡全力抓緊握力計。
在一般的清醒狀態下,他們平均的握力是101磅(1磅=0.4536千克)。
第二次實驗則將他們催眠,並告訴他們,他們非常虛弱。實驗的結果,他們的握力隻有29磅——還不到他們正常力量的1/3。
然後哈德勒再讓這些人做第三次實驗:在催眠之後,告訴他們說他們非常強壯,結果他們的握力平均達到142磅。當他們在思想上認定自己有力量之後,他們的力量幾乎增加了50%。
這就是我們難以置信的心理力量。
舉個例子來說吧。有一件令人難以相信的轉變,可以證明思想的力量,而它就發生在我的一個學生身上。他曾經精神崩潰過一次,起因是什麼呢?
是憂慮。那個學生告訴我:
我什麼事情都發愁。我之所以憂慮是因為我太瘦了,因為我覺得我在掉頭發,因為我怕永遠沒辦法賺夠錢來娶個太太,因為我認為我永遠沒有辦法做一個好父親,因為我怕失去我想要娶的那個女孩子,因為我覺得我現在過的生活不夠好,我很擔憂給別人不好的印象。我很擔憂,我覺得我得了胃潰瘍,我無法再工作。辭去了工作後,我內心愈來愈緊張,像一個沒有安全閥的鍋爐,壓力終於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必然得有一個退路——結果果然出了事。如果你從來沒有經曆過精神崩潰的話,希望你永遠也不要有這種經驗吧,因為再沒有任何一種身體上的痛苦,能超過精神上那種極度的痛苦了。
我精神崩潰時,有時甚至嚴重到沒有辦法和我的家人交談。我控製不住自己的思想,充滿了恐懼,隻要有一點點聲音,就會使我嚇得跳起來。我躲開每一個人,常常無緣無故地哭起來。
我每天都痛苦不堪。覺得我被所有人拋棄了。我真想跳到河裏一了百了。
但後來我決定到佛羅裏達州去旅行,希望換個環境能夠對我有所幫助。
我上了火車之後,父親交給我一封信並告訴我,等到了佛羅裏達之後再打開來看。我到佛羅裏達的時候正好是旅遊的旺季。因為旅館裏訂不到房間,我就在一家汽車旅館裏租了一個房間睡覺。我想在邁阿密的一艘不定期的貨船上找一份差事,可是沒有成功,所以我把時間都消磨在海灘上。我在佛羅裏達時比在家的時候更難過。此時我拆開那封信,看看我父親寫的是什麼。他在信上寫道:“兒子,你現在離家1500公裏,但你並不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對不對?我知道你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同,因為你還帶著你所有麻煩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無論你的身體或是你的精神,都沒有什麼毛病。因為並不是你所遇到的環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於對各種情況的想象。總之一個人心裏想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樣子;當你了解這一點以後,兒子,回家來吧。因為那樣你就能醫好自己了。”
“我父親的信使我非常生氣,我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訓。我當時氣得想永遠不回家。那天晚上,當我在邁阿密一條小街上行走時,經過一所房子,因為沒有別的地方好去,我就晃了進去,聽了一場能征服精神的人,強過能攻城占地的講座。我聽到和我父親同樣的想法——這一來我能夠很清楚而理智地思想,並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傻瓜。看清楚了自己,實在使我非常震驚,我還想改變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呢,而唯一真正需要改變的,隻是我腦部那架思想相機鏡頭上的焦點。
“第二天清早我就收拾行李回家去,一個禮拜以後,我又開始了以前的工作。4個月以後,我娶了那個我一直怕失去的女孩子。我們現在有一個快樂的家庭,生了5個子女,無論是物質方麵或是精神方麵都很好。當我精神崩潰的時候,我是一個小部門的夜班工頭,手下有18個人;現在我是一家紙箱廠的廠長,管理450多名員工。生活比以前更充實、更友善。我相信我現在能了解生命的真正價值了。每當感到不安的時候,我就會告訴自己:隻要把相機的焦點調好,一切就都好了。
“我要很誠實地說,我很高興我曾經有過那次精神崩潰的經驗。因為那使我發現思想對身心兩方麵的控製力。我現在能夠使我的思想為我所用,而不會有損於我;我現在才知道我父親是對的,使我痛苦的,確實不是外在的情況,而是我對各種情況的看法。一旦我了解這一點之後,就完全好了,而且不會再生病。”
這就是那位學生的經驗之談。
善於發現生命的美好我深信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由生活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在哪裏,我們有什麼,或者我們是什麼人,而隻是在於我們的心境如何,與外在的條件沒有多少關係。
300年前,彌爾頓在瞎眼後,也發現了同樣的真理:
“思想的運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獄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獄。”
拿破侖和海倫·凱勒,就是彌爾頓這句話的最好例證:拿破侖擁有一般人所追求的一切——榮耀、權力、財富,可是他卻對聖海蓮娜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而海倫·凱勒——又瞎、又聾、又啞,卻表示:
“我發現生命是這樣的美好。”
如果說半個世紀的生活,曾使我學到什麼的話,就是“除了你自己,沒有別的可以帶給你平靜”。
我隻是想再重複一次愛默生在他那篇叫做“自信”的散文裏所說的那句結束語:“一次政治上的勝利,收入的增加,病體的康複,或是久別好友的歸來,或是什麼其他純粹外在的事物,能提高你的興致,讓你覺得你眼前有很多的好日子。不要去相信它,事情絕不會是這樣的。除了你自己,沒有別的可以帶給你平靜。”
依匹克特修斯,這位偉大的斯多噶派哲學家,曾警告我們說:我們應該極力消除思想中的錯誤想法,這比割除“身體上的腫瘤和膿瘡”重要得多。
依匹克特修斯在19世紀之前說過這句話,可是現代的醫學也能支持他的理論。坎貝·羅賓遜博士說,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所收容的病人裏,有五分之四都是由於情緒緊張和過大壓力所引起的。甚至一些生理器官的病例也是如此。歸根結底,他宣布說:“這些都能追溯到生活和問題的無法協調。”
蒙田,這位偉大的法國哲學家,以下麵的兩句話來作為他生活的座右銘:
“一個人因發生的事情所受到的傷害,比不上因他對發生事情所擁有的意見來得深。”而我們對所發生的一切事物的意見,完全是看我們自己怎樣來決定。
憑借意誌力改變不良的心境當你被各種煩惱困擾著,整個人精神緊張不堪的時候,我是否應該大膽地告訴你,你可以憑自己的意誌力,改變你的心境?不錯,我應該這麼做。
而且,我還要告訴你如何做到這一點。這可能要花一點力氣,可是秘訣卻非常的簡單。
威廉教授是實用心理學的權威,他曾經發表這樣的理論:“行動似乎是隨著感覺而來,可是實際上,行動和感覺是同時發生的。如果我們使人們意誌力控製下的行動規律化,也能夠間接地使不在意誌力控製下的感覺規律化。”
換句話說,威廉教授告訴我們,我們不可能隻憑“下定決心”就改變我們的情感——可是我們可以變化我們的動作,而當我們變化動作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改變我們的感覺。
“於是,”他解釋說,“如果你感到不快樂,那麼唯一能找到快樂的方法,就是振奮精神,使行動和言詞好像已經感覺快樂的樣子。”
這種簡單的辦法是不是有用呢?你不妨自己試一試。使你的臉上露出一個很開心的笑臉來,挺起胸膛,好好地深吸一大口氣,然後唱一小段歌。如果你不能唱,就吹口哨。你就會很快地發現威廉教授所說的是什麼意思了——也就是說,當你的行動能夠顯示你快樂的時候,根本就不可能再憂慮和頹喪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