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保持一顆童心是成熟的最高境界
1.像孩子一樣快樂
“有了快樂的思想和行為,你就能感到快樂。”
在快樂中,你的生活便會豐富多彩;在快樂中,你的生活便會美麗動人。
這世界可以隨著自己性子做事,不計後果,不看人眼色,隨心所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能吃能睡的人大概隻有那些不諳世事的孩子們了。因為沒有煩惱,因為沒有負擔,所有他們很快樂。成年人如何讓自己注入快樂的激素呢?像孩子一樣快樂,可以減輕工作的壓力,更利於創造出好的成果。成熟的人應該相信:少一份煩惱,就多一份快樂。正如拿破侖·希爾所說:“忘卻煩惱,學會讓自己快樂。”
生活得快樂與否,完全決定於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因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幾年以前,有一個廣播節目要人們找出“你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其實,這很簡單,最重要的一課是:思想的重要性。我們的命運完全決定於我們的心理狀態。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他怎麼可能是別種樣子呢?
可是很確切地說,你所必須麵對的最大問題——事實上幾乎可以算是我們需要應付的惟一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正確的思想。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曾經統治羅馬帝國的偉大哲學家馬爾卡斯·阿理流士,把這些概括成一句話——決定人命運的一句話:“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念頭,我們就能快樂;如果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如果我們想的是不好的念頭,我們恐怕就不會安心了;如果我們想的盡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裏,大家都會有意躲開我們。諾曼·文生·皮爾說:“你並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樣,而你卻是你所想的。”
一個人可以關心一些很嚴重的問題,同時在衣襟上插著花昂首闊步。有一次卡耐基協助羅維爾·湯馬斯主演一部著名影片,湯馬斯那個穿插在電影中的演講在倫敦和全世界都大為轟動。倫敦的歌劇也因此延後了六個禮拜,讓湯馬斯在卡文花園皇家歌劇院繼續講這些冒險故事,並放映他的影片。他在倫敦得到巨大成功之後,又很成功地旅遊了好幾個國家。然而一連串令人難以相信的倒黴事件接踵而至,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了——他發現自己破產了。當時,卡耐基正好和他在一起,他們不得不到街口的小飯店去吃很便宜的食物。要不是一位蘇格蘭人,也是一位知名的畫家——詹姆士·麥克貝借給湯馬斯錢的話,他們甚至連那點菲薄的食物也吃不到。下麵就是這個故事的要點:當羅維爾·湯馬斯麵臨龐大的債務以及極度失望的時候,他很關心,可是並不憂慮。他知道,如果他被黴運弄得垂頭喪氣的話,他在人們眼裏就會不值一文,尤其是在他的債權人眼裏。所以他每天早上出去辦事之前,都要買一朵花,插在衣襟上,然後昂首走上牛津街。對他來說,挫折是整個事情的一部分——是你要爬到高峰所必須經過的有益訓練。
讓自己快樂的另一法寶是勿忘回報。
演講大師卡耐基曾經講過這樣一段體會:他的父母很樂於幫助別人,但他們家以前很窮,總是債台高築。雖然窮,可他的父母仍每年總是盡量想辦法送點錢到孤兒院去。那是設在愛荷華州的一座基督教孤兒院。他父親和母親從來沒有到那裏去看過,或許也沒有人為他們所捐的錢謝過他們——除了寫信——可是他們所得到的報酬卻非常豐富,因為他們得到幫助孤兒的樂趣,而並不希望或等著別人來感激。
卡耐基離家之後,每年的聖誕節總會寄一張支票給父母,讓他們買一點比較奢侈的東西。可是他們很少這樣做。當他每個聖誕節前幾天回到家裏的時候,父親就會告訴他又買了一些煤和雜貨送給鎮上一些“可憐的女人”——那些有一大堆孩子卻沒有錢去買食物和柴火的人。他們送這些禮物時也得到很多的快樂——就是隻有付出,而不希望得到任何回報的快樂。
卡耐基相信他父母有資格做亞裏士多德理想中的人——也就是最值得快樂的人。“理想的人,”亞裏士多德說,“以施惠於人為樂,但卻會因別人施惠於他而感到羞愧。因為能表現仁慈就是高人一等,而接受別人的恩惠卻代表低人一等。”
卡耐基說:如果我們想得到快樂,我們就不要去想感恩或忘恩,而隻享受施予的快樂。
現在,讓我們為我們的快樂來製定一個建設性的計劃,為我們的快樂而奮鬥吧。它的名字叫“隻為今天”。這是已故的西貝兒·派屈吉所寫的。如果我們能夠照著做,就能消除大部分的憂慮,而“像孩子一樣的快樂”。
隻為今天,我要很快樂。假如林肯所說的“大部分的人隻要下定決心都能很快樂”這句話是對的,那麼快樂來自內心,而不是存在於外在。
隻為今天,我要讓自己適應一切,去試著調整一切來適應我的欲望。我要以這種態度接受我的家庭、我的事業和我的運氣。
隻為今天,我要愛護我的身體。我要多參加運動,善自照顧,善自珍惜;不損傷它、不忽視它;使它能成為我爭取成大事的好基礎。
隻為今天,我要加強我的思想。我要學一些有用的東西,我不要做一個胡思亂想的人。我要看些需要思考、更需要集中精神才能看的書。
隻為今天,我要用三件事來鍛煉我的靈魂:要為別人做一件好事,但不要讓對方知道;我還要做兩件我並不想做的事,而這就像威廉·詹姆斯所建議的,隻是為了鍛煉。
隻為今天,我要做個討人歡喜的人,外表要盡量修飾,衣著要盡量得體,說話低聲,行動優雅,絲毫不在乎別人的毀譽。對任何事都不挑毛病,也不幹涉或教訓別人。
隻為今天,我要試著隻考慮怎麼度過今天,而不把我一生的問題都在一次解決。我雖能連續12個鍾點做一件事,但若要我一輩子都這樣做下去話,就會嚇壞了我。
隻為今天,我要訂下一個計劃。我要寫下每個鍾點該做些什麼。也許我不會完全照著做,但還是要訂下這個計劃;這樣至少可以免除兩種缺點——過分倉促和猶豫不決。
隻為今天,要為自己留下安靜的半個鍾點,輕鬆一番。在這半個鍾點裏,我要想到神,使我的生命中更充滿希望。
隻為今天,我要心中毫無懼怕。尤其是,我不要怕快樂,我要去欣賞美的一切,去愛,去相信我愛的那些人會愛我。
2.做麵帶微笑的人
同樣的兩個人做同樣的事,擁有同樣的財富和聲望,但他們其中一個快樂,另一個卻很難過。這是因為他們中一個悲觀,一個樂觀,一個整日微笑,另一個成天愁容滿麵。做麵帶微笑的人,去收獲成熟和喜悅吧。
在酷熱不毛的熱帶地區,那些可憐的農奴用他們原始的農具耕作著,在他們中間你能看到許多快樂的臉孔。而這些快樂的臉孔卻無異於你在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的冷氣辦公室裏所看到過的。“沒有什麼事是好的或壞的,”莎士比亞說,“但思想卻使其中有所不同。”
林肯說:“多數人快樂的情形,跟他們所決心要快樂的差不多。”他說得不錯。戴爾先生曾講過一個他親身經曆的故事:
“我當時正走上紐約長島火車站的階梯。就在我麵前,有三四十名拄著拐杖的男孩,正掙紮著走上階梯。有個男孩還必須靠人抱上去。我對他們的笑聲和快樂的心情感到吃驚極了。我跟一個帶領這批孩子的人提到這點。‘嗬,是的,’他說,‘當一個孩子發覺他一輩子將是個跛子時,最初會驚愕不已;但是,等他的驚愕消失之後,他就接受了自己的命運,用微笑去說服自己,於是就比一般正常的孩子們更快樂一點。’”
“我真想向那些孩子敬禮。他們教了我一課,我希望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富蘭克林·貝特格,當年聖路易紅雀棒球隊的三壘手,目前是全美國最成功的推銷保險人士之一。好多年前他就發現,一個麵帶微笑的人,永遠受歡迎。因此,在進入別人的辦公室之前,他總是停下來片刻,想想他必須感激的許多事情,展出一個大大的、寬闊的、真誠的微笑,然後當微笑正從臉上消失的刹那,走進去。
他相信,這種簡單的技巧,跟他推銷保險如此成功,有著很大的關係。
細讀艾勃·哈巴德這段賢明的忠告——但記住,光讀對你無濟於事,除非你把它應用出來:“每回你出門的時候,把下巴縮進來,頭抬得高高的,肺部充滿空氣,沐浴在陽光中;以微笑來招呼你的朋友們,每一次握手都使出力量。不要擔心被誤解,不要浪費一分鍾去想你的敵人。試著在心裏肯定你所喜歡做的是什麼;然後,在清楚的方向之下,你會徑直地達到目標。心裏想著你所喜歡做的偉大而美好的事情,然後,當歲月消逝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掌握了實現你的希望所需要的機會。正如珊瑚蟲從潮水汲取所需要的物質一樣。在心中想象著那個你希望成為有辦法的、誠懇的、有用的人,而你心中的思想,每一個小時都會把你轉化為那個特殊的人……思想是至高無上的。保持一種正確的人生觀——一種勇敢的、坦白的和愉快的態度。思想正確,就等於是創造。一切的事物,都來自於希望,而每一個誠懇的祈禱,都會實現出來。我們心裏想什麼,就會變成什麼。把下巴縮進來,把頭部高高昂起。我們是明天的神仙。”
中國古人對世界上的事物都看得很透徹;和氣生財。(一個沒有微笑麵孔的人,不能做生意。)
你的笑容就是你好意的信差。你的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對那些整天都看到皺眉頭、愁容滿麵、視若無睹的人來說,你的笑容就像穿過烏雲的太陽。一個笑容能幫助他人了解一切都是有希望的,也就是說世界是有歡樂的。
紐約一家大百貨公司的人事主管曾經說過:“要是一個女孩子經常發出可愛的微笑,那麼,她就是小學程度我也樂意聘用;要是一個哲學博士老是板著撲克麵孔,就是免費來我的公司當店員,我也不要。”
紐約證券交易所斯坦哈先生曾給卡耐基寫信說:“我結婚18年了。這些年來,每天早晨起床到出門的這一段時間內,我很少向我太太微笑,甚至於絕少講過幾句話。自從你傳授給我微笑的辦法後,我決定試一個禮拜。第二天早晨我梳頭的時候,看到自己這一副繃得緊緊的嘴臉,我便對自己說:‘比爾,今天你必須把撲克麵孔藏到鞋底下去,你要有笑容,現在就開始。’坐下來吃早點時,我對太太笑著說:‘親愛的,早安!’這時候的她呀,簡直是處於無意識狀態,她發呆了。我可以看出她太高興了。我如此做下去,一直到現在,兩個多月了,我們的家庭生活真是改變得太多了。過去我經常批評別人,這些壞習慣我也改過來了。我把責備的話轉換成讚賞和激勵。我絕口不談自己所需要的,我盡量地克製這種自我中心的弱點,努力去接受別人的觀點。我變成完全不同的一個人,一個比以前更快樂、更富有的人了……”
你平常不苟言笑嗎?怎麼辦呢?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像孩子們學習,四下無人的時候,你可以強迫自己高興起來,吹吹口哨哼哼歌,相信你真的會快樂起來。請聽已故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威廉斯的意見:
情感似乎指引著行動,但事實上,行動與情感是可以互相指引、同時運作的。因此,當你不快樂的時候,你可以挺起胸膛,強迫自己快樂起來。快樂並非來自外力,而是得於內心的情境,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思維”。
微笑永遠是受歡迎的,它來自快樂,也可以創造快樂。推銷怪傑巴赫有個神明的建議:在你心目中確有一個你喜歡的目標,然後朝著目標勇往直前,不可轉移。當你把全部精神集中在你所喜歡的事業上時,在往後的歲月之中,你會發覺,你所渴望的機會一個接一個,你都掌握到了。這就像珊瑚靜止於水中,而它所需要的原生物卻不斷地送上門來。
心中經常保持一種正常的心理態度——毅力、誠實、愉悅。正確的思想乃是創造之母。我們想要獲取什麼成就,隻要心擺在那邊,總會有收獲。把頭抬起,揚起你深鎖的雙眉,你就是明日的主宰。
3.學會喜歡別人
像孩子一樣,發自內心地去喜歡應該喜歡的人,而不是敷衍了事。因為這是你能博得他人喜歡的最好方法,當他人喜歡上你的時候,你的各種要求他就不會再生硬地拒絕了。
每個人都渴望被喜歡,所以要想得到別人的喜歡就必須先喜歡別人。
羅斯福從西部遊行演說回來後,在華盛頓和威廉·麥金利在一起相處了一個早晨。當天晚上,他和裁判官羅斯說:“今天早晨我和麥金利談了兩個鍾頭。我相信他非常喜歡我。”
“你和麥金利有許多地方不相同,”羅斯回答說,“不過你有一種魔力,那就是你無論對什麼人,隻要談5分鍾的話,沒有不使他覺得你是喜歡他的。”
羅斯福帶著疑惑的神氣,麵帶微笑地說:“的確,我相信凡是和我談了5分鍾話的人,我沒有不喜歡他的。”
羅斯福所說的這句話,道出了一個人可愛的根本秘訣:如果你想在私人方麵引入喜愛,你首先必須去喜歡別人。設法使別人認為你是喜歡他們,這是不夠的,而是要你能真正地喜歡他們。花費許多時間去決定你是否喜歡某人,也是沒有必要的。最初,你可以采取博愛的態度,喜愛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即便後來因為深知的緣故,而改變了你的態度。
成熟人士說想使別人喜歡自己的惟一方法,便是自己先去喜歡別人。進一步說,你去喜歡別人,必須是出於真心,而不是因為你想讓他們喜歡你才這樣做。凡是那些說喜歡了別人,而別人並不喜歡他的人,他喜歡人的動機往往是出於一種交易的性質,“我和你交換親熱”,抱這種動機去喜歡人,多半是得不到多大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