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油可以放二十年不變質?茶油!
變質的食用油有一種哈喇味,哈喇味就是腐敗味。油茶專家韓寧林告訴我,民間土法榨出的茶油,清除了水份和雜質後,可以放二十年不變質,晶瑩剔透,清香如初。嘖嘖!嘖嘖嘖!還沒有哪種食用油像茶油一樣具有如此強悍的抗腐敗能力呢。茶油真是個好東西。
晶瑩剔透的油杯
茶油是食用油。茶油就是茶油。茶油與喝茶的茶無關,不是龍井茶油,不是普洱茶油,不是鐵觀音茶油,不是碧螺春茶油。茶油也不是茶樹油,它是用油茶樹的果實——油茶籽榨出的油。人們隻知道毛澤東喜歡吃辣椒,吃紅燒肉,卻很少有人知道毛澤東喜歡吃茶油。實際上,出生於韶山衝的毛澤東是吃茶油長大的。早年間,韶山衝周圍的山嶺上到處是油茶樹。韶峰腳下至今尚有保存完好的成片成片的老油茶林。韶山營林站站長袁建芬說,那些老油茶樹至少有百餘年的曆史了。悟出“槍杆子裏麵出政權”道理的毛澤東,對油茶和茶油亦頗有研究,他在《興國調查》中把油茶樹的果實稱作“桃”,也稱作“茶子”。毛澤東寫道:“分山比分田更困難,有大山,有小山,有柴火多,有柴火少,有大樹的,有小樹的,有無樹的,因此難分。土地科長和七個土地幹事,一道出發,踏看全村各山,定出個辦法,不照山的麵積分,照山的茶子樹分。以一擔“桃”(一擔茶子,值錢二串,叫做一擔桃)為標準,大樹三十根為一擔桃,中樹六十根為一擔桃,小樹百二十根為一擔桃。把全村山地算成桃數,然後按人口平均分配,插牌子為界。”
多有趣的毛澤東,居然用數“桃”的辦法來分山。看來,革命不光是暴動呢。後來他去了井岡山,後來他去了延安,再後來他去了北京,帶領一幫農家子弟,用小米加步槍,推翻了“蔣家王朝”,創建了一個共和國。那個共和國的前邊還有兩個字:人民。——是韶山衝的茶油給了他“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力量嗎?
恐怕這是永遠無法破解的密碼了。
毛澤東住進中南海後,韶山衝的鄉親們來看他,常常帶給他的就是辣椒、臘肉和茶油。茶油是用有些粗糙的罐子裝著的,筍衣做的蓋子蓋得嚴嚴實實。然而,菊香書屋裏還是彌漫著淡淡的芳馥。
韶山衝現有油茶五千餘畝,每年“桃”的產量都不低。小時候的石三伢子,也幹過摘“桃”,擔“桃”的農活吧?
如今,“毛澤東故居”旁邊的“毛家菜館”每天的食客絡繹不絕。“毛家菜館”燒的菜,味美,好吃,遠近聞名,可為什麼好吃卻沒有幾個人能說清楚了。“毛家菜館”的年輕女主人毛毛笑著說,其實,也沒什麼秘密,隻不過燒的菜多半用的是茶油。毛毛是大學畢業生,精明,能幹,深諳餐飲之道。“毛家菜館”創始人八十餘歲的奶奶湯瑞仁格外喜歡她。
在韶山,湯瑞仁可是一位名人。有一張毛澤東和韶山鄉親合影的照片,是新華社記者1959年6月25日拍攝的,題為《領袖和群眾》——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全國家喻戶曉。那張照片至今仍掛在“毛家菜館”最顯眼的地方。照片上站在毛澤東旁邊,那位抱小孩笑得最開心的少婦就是湯瑞仁。她的丈夫毛凱清與毛澤東有親戚關係。就是那次回鄉,毛澤東還在她家做過客,吃過飯。湯瑞仁回憶說,當時她做的紅燒肉、炸臭豆腐幹、煎小魚等幾個土菜,毛澤東都很愛吃。毛澤東坐在沒有靠背的板凳上,一邊吃,還一邊說著笑話,誇她紅燒肉做得好。臨別時,毛澤東送給她家八丈布,一擔米。
油茶花與山茶花是兩碼事
唉,毛澤東再也吃不到她用茶油做的菜了。她的眼裏噙著淚水。
………
茶油就是茶油。茶油不是茶樹油。那茶樹油是什麼油?茶樹油是植物精油,被稱作“澳洲黃金”。最早命名茶樹油的是英國的庫克船長,一七七零年他在澳洲探險時發現,當地的毛利人采摘一種氣味濃烈的葉子煮茶喝,這種“氣味濃烈的葉子”搗成糊狀後,塗在傷口上還可以消炎止血,使傷口很快痊愈。於是,離開澳洲時庫克船長把這種“氣味濃烈的葉子”帶回英國,讓化學家以蒸餾方法從中提取出了精油,這便是被後來廣泛用於個人護理品的茶樹油。據說,城市美容院裏必備這東西,用於女士香薰安神,潤膚增白。實際上,這種“氣味濃烈的葉子”叫互葉白千層。我在福建閩北見過這種樹,葉子用手一撚,果然能散發出一種濃烈的氣味。而油茶的葉子呢,無論怎樣揉捏,也是不會散發出那種濃烈氣味的。
互葉白千層是針葉樹,清秀端莊,如文雅的仕女。油茶是闊葉樹,雄壯魁梧,若粗獷的漢子。
茶油就是茶油。茶樹油就是茶樹油。茶油與茶樹油根本就是兩回事。就像有人問,竹子是什麼樹?你說是什麼樹?是喬木?還是灌木?——竹子什麼樹都不是,竹子就是竹子,竹子非草非木。茶油亦然。
茶油不是喝的茶的茶油,茶油不是茶樹油。茶油就是茶油。
茶油是個好東西,茶油是中國本土自己的油。
油茶花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