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老房子(1 / 2)

話說迎親隊伍迎了新娘後,本來按計劃是沿著來時的路回去的。不過計劃不如變化快,當我們的隊伍走到一半的時候,遠遠地就聽見了遠處敲鑼打鼓的聲音。這很奇怪,這年頭,有什麼事需要敲鑼打鼓的?

不過敲鑼打鼓就敲鑼打鼓吧,跟我一毛錢的關係也沒有,正當我要繼續走下去的時候,突然間整個迎親隊伍都停了下來。我很詫異,也停下腳步,正想問問身邊的子監知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之際,我就看到一直在隊伍後麵的六姑婆麻利地走了上來。我注意到她的臉色很難看,這讓我有不好的聯想。她到前頭,遠遠地望了望,不過顯然她年紀大了眼睛不怎麼好使,瞅了老久什麼也瞅不出來。所以她一把扯過濯權,跟他說道:“權哥仔,你趕緊跑到前頭去看看,看看是不是有白事?”

所謂的白事,是我家鄉的一種委婉說法,其實就是喪事。

濯權二話不說,邁開步子就跑到前頭去了。他跑得很快,比我跑得快,我想要是跑100米賽跑我會輸的。大馬路是彎的,幾十秒後他就跑沒影了,過不久後又跑了回來,然後喘了幾口氣,跟六姑婆說前麵果真有白事。

“紅事不能跟白事相遇,不吉利。”六姑婆說:“我們繞小巷走。”

小巷就小巷,沒什麼所謂,其實繞小巷走更快。而前麵十多米處就剛好有一條小巷,這條小巷我以前上小學時是常走的,不過自從搬離了村子後,這條小巷我再也沒有走過,細想起來有十五六年的時間了。

迎親隊伍轉入了這條小巷。小巷不寬,大概隻有兩米左右,剛好夠兩台摩托車並排而過。在我的記憶中,它本來是花崗岩鋪就的,旁邊還有一條小小的巴掌寬的明渠用來排放各家各戶的泔水廢料,不過現在的它已經變成了水泥路,而且明渠也變成了暗渠,不複有童年記憶裏常常聞到的那種淡淡的臭道。

走在這條童年常走的小巷上,我感慨歲月變幻的威力真大,路變了,而它兩旁的那些我過去熟悉的房子也有很多都沒了,統統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小洋樓。唯一沒變的,隻有早就沒人住的老房子。

嗯,是老房子。

在我家鄉,老房子是一個特定的稱謂,不是說隻要有幾十年曆史的房子就叫老房子,那頂多隻能叫做舊房子,或者說是爛房子,老房子呢,它必須是這樣的:在建國之前就有了,用青磚砌牆瓦片作蓋,而且裏麵老死過至少一位老人。

村裏頭符合這種條件的房子有不少,但大多數都已經推dao重蓋了,唯一留下來的隻有那些沒人住的。

在我的記憶中,當我還沒有搬離村子前,我家正對門剛好有所老房子。據說那所老房子是村裏頭曆史最悠久的房子,原來住有村裏頭地主的一家,後來地主一家去了美國,所以那房子也早就丟荒了,我還記得它的門額上龍飛鳳舞地寫著鬥大的楷體字“明居”。如今也不知道它變得怎樣了,“明居”兩大字是否清晰如舊?

想到這裏,我突然很想快點見到它。因為在童年的時候,我、子監、濯權、錦平,我們這“四大天王”沒少在裏麵捉迷藏,它留下了太多太多關於我的童年記憶。而我現在走的這條小巷,正好會經過“明居”,故地重遊,感覺一定會很好。

迎親隊伍走得不快,主要是因為大家齊心合力調戲新郎新娘,不過盡管走不快,但因為路程實在是短,所以隊伍很快就到了我期盼看一眼的“明居”前,而同時,這也意味著快到錦平家了。因為“明居”的門牌號碼是105號,而錦平家的門牌號碼是112,兩者隻隔了七個門牌號,同時也隔了一條從中打橫而過的大馬路,小巷就像個“1”字從正中間被“一”字打斷,成了兩條小巷。

我站在“明居”的正前方,我看著它,我從來就沒有猜想過,“明居”它會有如今這樣大的變化,一個令我毛骨悚然的變化。

“不要入內,有鬼!”

我看到了鬥大的漆黑,清晰無比地寫在了“明居”的門前,在貼對聯的地方,歪歪斜斜,像是剛認字的小學生的塗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