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十三年,太行之西,人口稠密。全國總人口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卻達4103450人,大移民勢在必行。
農曆八月初七,朝議之後,明太祖朱重八頒布詔令:
為天下太平,均衡人口。八月十五過後,山西百姓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至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違令、抗令、誤令者斬立決!
於是,在河北、河南、山東等省份便有了“試問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民謠流傳至今。
洪洞移民叢先泰的名字讀者未必耳熟。話說叢先泰有一旁係的留晉外甥名曰王金龍。是年王金龍進京趕考,相遇蘇三,兩人一見鍾情,海誓山盟。蘇三原名周玉潔,花名“玉堂春”,自幼父母雙亡,後來被人賣到京城蘇淮妓院,因她到妓院之前已有兩妓,故被老鴇喚作“三兒”,因而得名——蘇三。王金龍床頭金盡之時,老鴇偷偷將蘇三賣給山西馬販子沈洪為妾。沈洪長年在外販馬,其妻皮氏與鄰居趙昂通奸,遂同趙昂合謀毒死沈洪,誣陷蘇三。並用一千兩銀子行賄知縣馮牙,可憐那蘇三受刑不過,屈打成招,被判斬刑。
適值王金龍進士及第,出任山西巡按。金龍得知蘇三案情,火速押解蘇三案全部涉案人員到太原府審理。蘇三奇冤得以昭雪,王金龍、蘇三終成眷屬,自此《蘇三起解》的故事家喻戶曉。
叢先泰家中人丁七口,世代行醫。老父叢曾豪去年進山采藥,路遇妖獸,那獸人麵狐身,通體赤紅。叢曾豪以藥籃投獸,獸喜藥香,僥幸逃脫。當晚屋外狐啾不斷,老父離奇失蹤,至今未歸。老母王氏六十有八,風濕病嚴重,恐難長途奔徙。叢先泰與妻子趙氏育有兩兒一女,大兒子叢顏十二歲,濃眉大眼,機靈可愛;女兒叢思八歲,眉宇精致,皮膚潔如白雪;三歲的小兒子叢有之尚不懂事,恐難以忍受移民勞頓之苦。故此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之律令隻得留下部分家財讓老母王氏和小兒子有之留晉生活,其他人悉數遷往膠東聖經山。
八月十五,移民留晉的最後一夜,月圓。一家六口最後的晚宴,祖母王氏早早包了角兒,做了叢顏最愛吃的東坡肉,叢思愛吃的清蒸淡水魚,趙氏做了婆婆最愛吃的山西傳統刀削麵,飯桌上另有叢先泰從醫館閉門後特意去買的燒雞和鄰裏叢先齊送來的自釀酒。老母王氏夾了一塊回鍋肉放進叢顏碗裏轉頭對叢先泰說:“兒啊,放心走,不用惦記娘。娘一把老骨頭,生在洪洞葬在洪洞,就此罷了。”一向多言的叢有泰望著燭光下的老母,淚眼模糊,說不出話來,隨手掏出一張壹貫麵值的大明寶鈔遞與老母。叢顏站起身來,走向祖母,抱住王氏的脖頸,小臉貼近祖母滿是皺紋的臉龐。叢思伸手去擦叢有泰的眼淚,趙氏懷抱著小兒子叢有之在一旁啜泣。
八月十六拂曉,尚未雞鳴。叢先泰聽到門外軍吏喊話的吵雜聲,叫醒了趙氏、叢顏、叢思準備在不驚擾老母的情況下出發。“兒行千裏母擔憂”,王氏一夜未眠,坐在房內等候兒孫起床。王氏環顧四壁,希望兒子把所有用的東西上的都帶走。軍吏進門催行,王氏急忙低頭摘下一隻銀鐲戴在小孫女叢思的手脖上,嘴裏念叨著一人一隻留個念想。抬頭淚眼婆娑的對叢先泰說:“我兒先泰,娘臨終前有三個願望,一是盼著你那失蹤的爹能回來,二是盼著我孫叢顏出人頭地、衣錦還鄉,三是盼著你們安頓下來把有之接走撫養成人。”叢先泰應著“是,娘。”轉身對叢顏、叢思說:“一起給你祖母磕頭。”四人齊齊跪地,老母顫抖著將兒孫一一扶起,趙氏進裏屋看了一眼還在睡夢中的小兒子叢有之,忍淚含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