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不要依賴,即使你真的能夠依靠
幸福可以享受,但它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享受幸福需要一種實力與資本。女人經濟獨立,才能有能力談人格獨立。如果處處依賴男人,就隻能歎一句:娜拉出走後,不是回來就是墮落。女人要做到人格獨立,不擁有實力不行。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身家。依賴往往會使女人的智商下降到零,這是女人最忌諱的事之一。
1.女人瀟脫點,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我們總是被迫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永遠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們就不可能擁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可以肯定,每個女人都可以並且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想做某種事情的願望本身就說明你具備相應的才能或潛質。
為了生存,或許你不得不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而且似乎已經習慣了在忍耐中生活。拿出你的魄力,做你想做的事情,放飛你心靈的自由鳥吧。
做自己想做的事,需要你的勇氣和魄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無論有多麼困難,女人都應該找到自己內心深處真正需要的東西。甘願迷失方向的人,她永遠也走不出人生的十字路口;隻有那些不願隨波逐流,不甘陳規束縛自己的女人,才有勇氣和魄力解除捆綁自己身心的繩索,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並設法改變現狀。
衝破世俗的羅網,衝破內心的矛盾,真實地做一次自由的選擇吧。生活本沒有那麼多的拘束,隻是你自己不願意改變現狀,甘於這種無奈而已。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當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要取決於你是否具備該行業所要求的特長。
沒有出色的音樂天賦,很難成為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沒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就很難在機械領域遊刃有餘;沒有機智老練的經商頭腦,也很難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
但是,即使你具備某種特長——某種你所從事職業所需要的特長,也不一定會保證你就一定能夠成功。有些女人具有非凡的音樂天賦,但是,她們一生卻未登上大雅之堂;有些女人雖然手藝高超,卻未能過上富裕的生活;有些女人具有出色的人際交往和經商能力,但她們最終卻是失敗者。
在追求成功和致富的過程中,人所擁有的各種才能如同工具。好的工具固然必不可少,但是能否正確地使用工具同樣非常重要。有人可以隻用一把鋒利的鋸子、一把直角尺、一個很好的刨子做出一件漂亮的家具,也有人使用同樣的工具卻隻能仿製出一件拙劣的產品,原因就在於後者不懂得善用這些精良的工具。你雖然具備才能並把它們作為工具,但女人必須在工作中善用它們,充分發揮其作用,方能天馬行空,來去自由。
當然,如果你擁有某一個行業所需要的卓越才能,那麼,從事這個行業的工作,你會比別人有更多的自由度。一般說來,處在能夠發揮自己特長的行業裏,你會幹得更出色,因為你天生就適合幹這一行。但是,這種說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任何人都不應該認為,適合自己的職業隻能受限於某些與生俱來的資質,無法做更多的選擇。
做你想做的事,致富後將能獲得最大的自由感。做你最擅長的事,並且勤奮地工作,當然這是最容易取得成功的。
如果你具有想做某件事情的強烈願望,這本身就可以證明,你在這方麵具有很強的能力或潛能。你所要做的,就是去正確地運用它,並且去鞏固和發展它。
在其他所有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最好選擇進入一個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特長的行業。但是,如果你對某個職業懷有強烈的願望,那麼,你應該遵循願望的指引,選擇這個職業作為你最終的職業目標。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最符合自己個性、令自己心情愉悅的事情,這是所有人的共同欲求。
誰都無權強迫你做自己不喜愛的事情,你也不應該去做這樣的事情,除非它能幫助你最終獲得自己所求的結果。
如果因為過去的失誤,導致你進入了自己並不喜愛的行業,處在不如意的工作環境中,在這種情況下,你確實不得不做自己並不想做的事情。但是,目前的工作完全有可能幫助你最終獲得自己喜愛的工作,認識到這一點,看到其中蘊藏的機遇,你就可以把從事眼下的工作變成一件同樣令人愉悅的事情。
如果你覺得目前的工作不適合自己,請不要倉促轉換工作。通常說來,轉換行業或工作的最好方法,是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順勢而為,在現有的工作中尋找改變的機會。當然,如果一旦機會來臨,在審慎的思考和判斷後,就不要害怕進行突然的、徹底的變化。但是,如果你還在猶豫,還不能得出明確的判斷,那麼,等條件成熟了,自己覺得有把握了再行動。
在創造的世界裏,女人從來都不缺少機會,所以你無需操之過急、草率行事。
2.女人要獨立,平等生活輕鬆自在
甜言蜜語時的男人會說:“我是為了你而生,我會養你一輩子。”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意義,不應過分依賴對方,成為他的負擔,甚至是負債。女人不能依賴,即使你真的有依靠。
在女人的生活空間裏,男人總是被想象成自由獨立的化身。女人總是留在家裏,要人陪伴,有所依賴。對大部分女人來說,一想到單身生活就會感到恐懼。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她們開始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了,感覺到自己可以承擔一個成年人的自由和責任了。在這種時候,她們與自己選擇的人在一起生活並不是為了有所依賴,而是為了相互比翼,共同推進。
今天做女人,如果隻滿足做一個安分守己的家庭婦女是遠遠不夠的。然而,如何才能找到女人真正的位置和實現女人真正的價值?特別是對今天許多結婚生子的婦女來說,她們除了丈夫和孩子,除了家庭之外,似乎不再有什麼成就了。但歲月悠悠,她們總不甘心於如此將就著打發人生。她們或許會哀怨、歎息、憂鬱。而她們的丈夫每當聽到她們談論為婚姻所做的犧牲時,他們就愛理不理地擺出一副“沒人要你犧牲”的無所謂的樣子,這更使她們感到委屈和困惑。她們為了婚姻、為了丈夫和孩子而不得不忍痛放棄成就自己的機會。
一個生活充滿朝氣,能獨立自主的女人和一個喪失獨立勇氣和能力的女人相比,自然是前者容易達成一種圓滿和諧的婚姻生活。夫婦倆能夠在一起一邊做晚餐一邊告訴對方這一天各自的經曆,這都會凸現出各自的人格獨立和相互的人生尊重。
有的女人本來隻想待在家裏做純粹的家庭主婦,卻因生計被迫出去工作;有的女人則是一心想出去做事,卻被迫留在家裏。事實上兩者的處境都一樣,她們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雖然她們總以為自己的情況一定比別的女人糟,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卻又無意改變現狀。那些身心已經被刻上深深的依附印痕而又生怕自己若是不再繼續做下去丈夫就不再愛她的女人,和那些曾經有機會出去工作,如今對家務已完全陌生的女人,都有可能成為對方需求的犧牲品。
愛並不是誰為誰犧牲,誰為誰做什麼。一旦愛變成這樣,就不是愛了。好的女人希望男人看重的就是她這個人。她要男人愛她的本質,好男人會讓女人按照她們自己能夠獨立做自己而處理生活事務。而最好的女人會恰到好處地擺脫男人對她們的束縛,按照自己的獨立能力去生活。愛是兩情相悅,本來就應該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基礎上,無所謂誰靠誰、誰為誰、誰給誰。
投入家庭生活中的女人們千萬不要被生活所拖累,千萬不要隨便把男人們甩過來的包袱都背上。要想活得輕鬆自在,就必須甩掉傳統的包袱,還愛以本來麵目,在兩性平等的世界中創造有獨立能力的生活。
3.女人有事業,增加享受幸福資本
作為女人,自己有一份穩定的收入,甚至是事業,才能獲得享受生活的權力,才能增加享受幸福的資本,不依附男人生存的女人才能享有自尊。
有一位喜歡做詩人夢的女孩,背負往日的失落和痛苦,經過磨難的考驗和勤奮的思索,寫出了她人生中美麗的詩篇。
這位愛做詩人夢的女孩長大後成了一位獨立自主的女性創業者,在經曆漫長而艱難的追求之後,將失散的中國民間工藝——“中國結”再次複活,打造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創業之路。
她,就是孫麗。不少人或許可能不認識孫麗這個人,但相信不少的人一定知道如今火遍神州大地的中國結。許多歸國華僑遊覽了祖國大好河山離開祖國時,選購禮物中最多的是中國結;一些年邁的父母寄給遠方兒女的物品中,沒忘裝上一個紅色的中國結。中國結不僅掛在了五星級賓館的大堂中,也掛在了普通百姓的住宅裏,掛在了機關單位辦公室。中國結牽動了中華民族悠悠脈線,牽動了中國百姓的殷殷之情。正是孫麗,演繹著中國結產品開發推廣的序曲。
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孫麗也有過做夢的季節。那時的她對繆斯有著無限的虔誠,憑借對文學的愛好和良好天賦,她的詩篇出現在全國許多報刊上,在校讀書時已是學校裏小有名氣的小詩人了,在眾多女生中,她是一個優秀的學生。
畢業後,為了掙錢,孫麗做了一名薪水僅夠養活自己的小學教師。小時候,孫麗曾經跟奶奶學過用繩子編結各種圖案,於是,在每次寄給自己男友的信中,她都會用紅繩子打一個“同心結”放進信封裏,希望紅紅的繩子能牢牢聯結兩人的愛情。但一年後,孫麗等到的卻是一張結婚請帖,男友終於還是抵抗不住物質和金錢的誘惑,和一個比他母親小不了幾歲的公司女經理結了婚。孫麗一下子懵了,多少夢幻和苦戀,就這樣煙消雲散。
孫麗病倒了。她確實想不通,她認為自己所追求的事業是非常神聖的,在繆斯的保護下,她是那樣幸運,卻又是那樣不幸。但她最後還是走了出來,她並沒有因為男友背棄當日的山盟海誓而頹廢消沉,因為她還有夢,她要為自己心中的夢想而活,教學成了她情感的依托,畢竟,她還年輕,她還得振作起來,闖出自己能夠獨當一麵的新天地來。
美麗的故事總是一個懸念,一個溫柔的夢。初戀的失敗並沒有讓孫麗改變初衷,而一個與她素不相識的男孩,不經意間說的一句話卻改變了她的一生,這是她所始料不及的。
孫麗業餘愛好寫作。那年,她去北京參加一個筆會,聯歡結束,最後的一個活動是遊長城、訪古跡。當時組委會由於經費不足,臨時決定每個與會會員都要交300元錢作為暫時的費用。當時有位陝西來的農民文友也在場,他和年輕的孫麗談得很投緣,這位農民作家很清貧,來北京的經費也是賣了家裏的糧食才湊齊的,組委會的決定使他很為難,經濟緊張的孫麗也是同樣尷尬。俗話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何況是300元呢!孫麗和那位農民文友便商議,到組委會詢問一下,看能否照顧一下。到了組委會財務室,孫麗走到會計跟前,小聲問:“同誌,我們沒有那麼多錢,能否關照一下?”當時收錢的會計是一位剛參加工作的小夥子,聽了孫麗一番話,卻白了她一眼:“沒錢?沒錢來這裏幹什麼?”一句話說得孫麗和農民文友都驚呆了,在場的會員們都很氣憤,但孫麗和那位農民文友卻一言不發走向一旁。最後,孫麗和那位農民文友都未去長城,而是在北京的十字街頭從傍晚8點走到淩晨4點,他們在探討,更多的是思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沒有純文學,純文學能否生存。那男孩年紀雖不大,說話也有點偏激,但卻給了她很大的啟迪,他說出了一個很多年一些人都沒有明白、即使明白了也不敢麵對的一個事實,搞文學創作並非不食人間煙火,離開物質基礎,純文學很難生存。經過幾個漫漫長夜的思索,終於,一絲曙光從心靈和生活的另一個角落折射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