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音樂戲曲(4)(1 / 3)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淩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淩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徵雲爾。”(明《伯牙心法》)從這裏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後來才改編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難以定論)。值得注意的是,唐以前所稱的“笛”其實即現代的簫。《梅花三弄》在清代又被改編為琴簫合奏曲,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晉代笛曲的風格。

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你了解名曲《陽關三疊》嗎?

《陽關三疊》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也是我國古代音樂作品中難得的精品,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唱,有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

這首樂曲產生於唐代,是根據著名詩人、音樂家王維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譜寫而成的。因為詩中有“渭城”、“陽關”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陽關曲》。大約到了宋代,《陽關三疊》的曲譜便已失傳了。目前所見的古曲《陽關三疊》則是一首琴歌改編而成。最早載有《陽關三疊》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年)刊印的《浙音釋字琴譜》,而目前流行的曲譜原載於明代《發明琴譜》(1530年),後經改編載錄於清代張鶴所編的《琴學入門》(1876年)。原詩飽含深沉的惜別之情,譜入琴曲後又增加了一些詞句,加強了惜別的感覺,表達了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無限留戀的誠摯情感。據清代張鶴所編《琴學入門》(1864年)傳譜,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個基本曲調將原詩反複詠唱三遍,故稱“三疊”。每疊又分前後兩段,琴歌開始加了一句“清和節當春”作為引句,其餘均用王維原詩。後段為新增歌詞,每疊不盡相同,帶有副歌的性質,分別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別之情,“淚沾巾”的憂傷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緒。

旋律以五聲商調式為基礎,音調純樸而富於激情,特別是後段“遄行,遄行”等處的八度跳進及“曆苦辛”等處的連續反複呈述,情真意切,激動而沉鬱,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歌曲結尾處漸慢、漸弱,抒發了一種感歎的情緒。

你知道《秦王破陣樂》是什麼嗎?

《秦王破陣樂》即《秦王破陣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軍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敗了叛軍劉武周,鞏固了剛建立的唐政權。

於是,他的將士們遂以舊曲填入新詞,為李世民唱讚歌:“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聖開昌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李世民登基後,親自把這首樂曲編成了舞蹈,再經過宮廷藝術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個龐大的、富麗堂皇的大型樂舞。在原有的曲調中糅進了龜茲的音調,婉轉而動聽,高昂而且極富號召力。同時有大型的宮廷樂隊伴奏,大鼓震天響,傳聲上百裏,氣勢雄渾,感天動地。這個歌舞使百官看了都激動不已,興奮異常。現在在表演這個舞蹈的時候,連外國的賓客都禁不住跟著手舞足蹈。中華民族鼎盛時期的象征,果然氣勢不凡。

你了解名曲《春江花月夜》嗎?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之一,原名《夕陽簫鼓》(又名《夕陽簫歌》,亦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意境深遠,樂音悠長。後取意唐詩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被認為是中國古典民樂之代表。約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解放後,又經多人整理改編,更臻完善,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

後《春江花月夜》也成了古箏名曲,A調。抑揚頓挫,柔柔似水,優雅優美非常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