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56個民族永不分(1 / 2)

【聽故事 悟真諦】

天山風情

支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展的國家大動員序幕已經拉開。國家將出台一係列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大決策部署;19個省市代表團高規格到新疆考察調研,新一輪援疆春潮拍岸。

現在,新疆站在了大發展的曆史節點上。

這是一個經濟騰飛的節點;這是一個城鄉巨變的節點;這是一個2000多萬新疆人奮勇奔向全麵小康的節點。

時光回撥60年,新疆——這個位於祖國西北邊陲的省區,沒有現代工業,農業生產力低下,百姓生活普遍貧困。

新中國成立揭開了新疆發展的新篇章。改革開放後,新疆經濟社會經曆了兩次大發展浪潮:第一次浪潮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確立,新疆一步步擺脫封閉、落後的局麵,迎來了一場深刻的巨變;第二次浪潮是西部大開發以來,隨著中央和全國各地的幫助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新疆進入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各族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時期。

1952年,自治區生產總值僅為7.91億元,到改革開放初的1978年,增加到39.07億元。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新疆經濟總量迅猛擴大,2009年達到4274億元,是1952年的540倍。

扣除價格因素,如今新疆一天創造的財富量,遠遠超過了1952年一年的總量。

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受曆史、自然、社會等多方麵因素的影響,新疆同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仍然較大,部分群眾生活仍比較困難,社會穩定的基礎也有待加強。把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搞上去,把新疆長治久安工作搞紮實,是時代的召喚,是具有全局和戰略意義的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玉門關外的西域,曾經令人望而斷腸,連春風都不願飛度。如今,多民族聚居的新疆得到的利好之多,可以用“春風頻度玉門關”來形容。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各族居民發現,從抗震安居房建設、防病改水,到農村改廁、農村沼氣、通電通路……國家和自治區一項項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正在變成各族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的好日子。

悟一悟: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新疆站在了大發展的曆史節點上?

【讀政策 明道理】

在民族聚居地區,我們常常可以聽到漢族和少數民族群眾講這樣一句話:“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之間也相互離不開。”淳樸的語言,說出了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心裏話。

各民族兄弟“誰也離不開誰”說得多好啊!它完全符合我們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國情。這種一脈同源、血濃於水的深厚民族感情;相互依存、生死與共、親如手足的新型民族關係,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各民族成員,在漫長的曆史變遷中形成的。無論是從曆史文化的傳統來看,還是從現實的經濟政治來看,中華各民族都有著極為緊密的聯係,不容分離。悠悠歲月的洗禮和親身切實的體驗,使各民族人民形成了一個堅定的共識:中華民族誰也離不開誰,“分則枯,合則容”。

為什麼“漢族群眾離不開少數民族”呢?首先從我國民族分布來看,由於曆史上多次的民族遷徙、移民屯田戍邊和朝代更迭等原因,形成了漢族和各少數民族既雜居又聚居,相互交錯居住的狀況。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漢族與少數民族有著極為緊密的聯係。這種緊密的聯係,有利於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往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發展繁榮。早在戰國時期,趙國的武靈王就向北方的少數民族學習,改穿胡服,練習騎射,留下了“胡服騎射”這個曆史故事。還有,少數民族地區廣大的地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物產資源,這些寶貴資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重要的保證。因此,不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後;不論是保衛邊疆抵禦外侮的戰鬥,還是建設四化美好家園的奮鬥,漢族人民都離不開少數民族的支持。

絲綢之路

為什麼說“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呢”呢?從曆史上看,漢族人口眾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各方麵發達較早,比較先進,這些對於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來說,是極其需要的。少數民族自古就同漢族有著密切的聯係,世代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秦漢時許多漢族人遷入西北邊疆,大規模進行“屯田”,使先進的農具和牛耕方法傳入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絲綢之路”開通以後,西域少數民族地區的胡麻、蠶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西瓜等瓜果蔬菜,陸續傳入漢族地區,豐富了漢族人民的生活。漢族的絲綢、造紙術、瓷器等先進技術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域,傳到了歐洲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