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的傳說
在可靠的信史出現之前,早期人類的各種活動幾乎被神話包辦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起源也同中國文化的起源一樣,帶有濃重的傳說色彩。但是,盡量從頭說起總是有益的,即使這個開端還籠罩在一片神秘之中。
比秦代更早的天文學文獻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不過我們在戰國時代楚國的帛書中,卻讀到了一段十分重要的文字,它在描述宇宙的初形和各種天體的起源方麵恐怕是目前所知最早也最完整的資料,所以值得引用在這裏:
曰故大熊雹戲,出自雯,居於鍰,厥田僬僬,女。夢夢墨墨,盲彰弼弼,每水,風雨是於。乃娶敘逞子之子日女皇,是生子四口,是襄天踐,是吝參化。法兆為禹為契,以司土壤,晷天步數,乃上下騰傳;山陵不疏,乃命山川四海與陽氣陰氣以為其疏,以涉山陵、瀧汩、滔漫。未有日月,四神相代,乃步以為歲,是惟四時。
長日青斡,二曰朱四單,三日黃難,四日墨翰。千又百歲,日月允生,九州不平,山陵香側,四神乃作,至於覆,天旁動,孜敦之青木、赤木、黃木、白木、墨木之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思縛,奠四極。曰:非九天則大側,則毋敢蔑天霖。帝俊乃為日月之行。
共工步十日四時,神則閏,四毋思,百神風雨辰諱亂作,乃逆日月,以轉相口思,有宵有朝,有晝有夕。
這些文字詳細講述了天體的形成與演變的過程,其中涉及到11位古史傳說中的人物。雹戲乃是伏羲,女皇就是女媧,他們是創造萬物的祖神,四子是司掌二分二至的神人,禹為夏禹,契為商契,最後是炎帝、祝融和共工。帛書以這11位神人為線索,講述了這樣一段生動的故事:
在天地尚未形成的蒙昧時代,伏羲氏降生。當時的宇宙廣大無形,晦明難分,一片混沌景象。後來伏羲氏娶女媧為妻,生下四個孩子,他們定立天道,於是天地形成,宇宙初開。禹和契又繼承前業,下營水土,上度天數,往來於天地之間。大地上川陵不通,禹和契便命令山川四海的神祗及陰氣陽氣來疏通。當時日月還沒有產生,四子於是依次輪流主掌時間,建立了年歲,形成了春分、秋分、胃至和冬至。
在四時產生之後的1100年,日月被帝後創造而產生。當時大地與山陵都向東南傾斜,於是四子來到天蓋之上,推動天蓋開始繞北極轉動。這時炎帝又令祝融,讓四子定出春、秋分日和冬、夏至時太陽在天蓋上運行的三條軌跡,同時定出東南西北四方。在三天四極奠定之後,帝後終於操縱日月開始正常地運行。
後來共工氏推出十日四時建立了曆法,他以十個天幹紀日,以分至四時紀年,並設定了閏月,從此日月回天,朝夕晝夜由此而產生,創造宇宙的整個過程終於完成了。
在中國的古史傳說中,帛書提到的這11位神人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神奇經曆,他們在創造宇宙的不同階段發揮了不同的作用。
伏羲、女媧創世紀的神話在後世極為流行,古代美術品中常可以看到二神的畫像,伏羲執矩,女媧執規,人身龍尾相互交合,也是將他們視作夫妻。伏羲又稱太昊氏,是高居於眾神之上的大神。女媧則為地母,神話中煉五色石補蒼天的是她,濟冀州、止淫水的是她,一日七十化,造生萬物的還是她。伏羲最終得到女媧相助,開天辟地。
四子是分至之神,帛書講到他們為伏羲、女媧所生,與一些古代文獻的記載相合。在《堯典》
中,四子的名字分別是春分神羲仲、夏至神羲叔、秋分神和仲、冬至神和叔。不過對照更早的商代甲骨文,四子則有更為簡單的名字叫析、因、彝、九,他們分別掌管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
炎帝又稱赤帝,神話中把他說成是五行之一的火神。炎帝與祝融的關係比較複雜,《山海經》
既把祝融視為炎帝的後代,也把他視為顓頊帝的後代。同炎帝一樣,祝融也是世傳的火神,有的文獻說他又叫作黎,曾作高辛氏的火正,死後為火官之神。中國的古文獻普遍以炎帝、祝融主配南方,將他們視為同一係的神。帛書稱祝融受命於炎帝,遣四子奠定三天四極,正是采用了這種說法。
帛書中還出現了兩位夏商時代的著名人物,一位是夏代始祖禹,另一位是商代始祖契。關於禹治洪水的故事早已婦孺皆知,而契在傳說中也曾作過帝堯的司徒,他曾輔佐大禹平治水土,所以帛書中說他與禹同主下土。
帝俊是帛書中提到的又一位神秘人物,史傳一說帝俊就是帝嚳,為太陽和月亮的締造者。帛書說他創造日月,並使其正常運行,正與文獻相合。
共工為炎帝後裔、祝融之子,神話中說他曾與顓頊帝爭奪帝位,盛怒之下頭撞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從此天傾西北,所以日月星辰由東向西移動,地不滿東南,因而水潦塵埃由西向東流泄,但並沒有關於他推步十日四時和建立閏法的記載。事實是,古人在未發現歲差現象之前應是有所感覺的,假如我們把中國地理西北高東南低的特點同時考慮在內,那麼這種“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天文和地理現象顯然早就被古人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