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娛樂遊藝(1 / 3)

【弦管】

也稱南管、南曲,上世紀50年代始有南音之稱。晉江城鄉凡有飲水處,都能聽到弦管之聲。研究者認為,弦管源於晉唐,定型於兩宋,經元明清的豐富而趨完善。它是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域外音樂、戲曲音樂與泉州民間音樂經一千多年的交流與融彙而形成的一種古老樂曲。由“指”(聲樂套曲)、“曲”(散曲)、“譜”(器樂曲)三個部分組成。風格沉緩幽婉,長於表現男女情愛和離愁別恨。有清唱與器樂合奏二種。演唱形式俗稱四管,有上四管與下四管之分。“上四管”樂器有洞簫(或品簫)、琵琶、二弦、三弦、拍板;“下四管”樂器有南噯(中音嗩呐)、琵琶、二弦、三弦和小打擊樂響盞、銅鈴、四寶、木魚、扁鼓、小鐺鑼。最具特色的是琵琶橫抱,洞簫尺八,三弦在右,二弦在左,執板居中,保留了漢樂遺製。據傳,清康熙年間曾奉召進京演奏,得賜彩傘宮燈榮歸。此後,凡演奏時必豎立繡有“禦前清曲”字樣的黃涼傘,以示榮譽。晉江弦管社團數以百計,其中曆史悠久的有成立於明崇禎三年(1630年)的“深滬禦賓社”和成立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的安海“雅頌軒”,同時也傳到隔海相望的台灣和遠隔重洋的南洋群島。現台灣有“聚英社”、“和聲社”等南管社團幾十個,菲律賓有“國風社”、“長和郎君社”等,多數弦友為晉江籍鄉親。

【十音】

器樂曲。據傳“十音”從北方進入,其中有不少樂曲如《水龍吟》、《到春來》、《萬年歡》等,與陝北、晉中、北京的同名樂曲極相似。北曲傳入後即與泉州晉江一帶民間音樂相融彙,成為獨具地方特色的新樂種。樂曲有幾百首,《北元宵》、《北上小樓》、《哭皇天》等曲子為群眾所喜愛,經常在出陣時演奏,也被用作梨園戲、高甲戲、木偶戲的場景音樂。樂器有噯仔(小嗩呐)、管子、笛子、高胡、二胡、雙清、月琴、三弦、琵琶、椰胡、四胡,還有打擊樂板鼓、通鼓、大小鑼、大小鈸、雙鈴、木魚等。其風格大多熱烈歡快,也不乏優雅柔婉、豪放激昂之作。晉江人在農暇工餘演奏自娛外,喜慶節日,迎神賽會、出殯送葬亦常見有十音演奏。

【籠吹】

鼓吹樂。通常用於迎神賽會、喜慶節日。所謂籠吹,是用一擔雕飾精美的紅漆箱籠裝樂器,而演奏以吹牌為主,故稱。所用樂器有大吹(大嗩呐)、噯仔(小嗩呐)、二弦、三弦、橫笛、梆笛、蘆管、京胡、二胡;打擊樂有大通鼓、大堂鑼、南北鑼、扁鼓、碗鑼、鈸、四寶、拍板、雙鈴、鐺鑼、響盞,其主樂是大通鼓和大嗩呐(可多至十支以上)。代表樂曲《得勝令》、《將軍令》,粗獷、壯偉、動人心魄。據傳,宋代泉州提督衙設有演奏“籠吹”的樂廳。“籠吹”曾作為閱兵練武的軍樂。至清代,“籠吹”被用於宴飲。後來藝人薪俸低微,難以糊口;為生活計,四散謀食,於是“籠吹”流入民間。

【十番】

亦稱“十歡”。清朝人李鬥《揚州畫舫錄》:“番者,更番之謂。”此樂本以打擊樂為主,後漸發展為鑼鼓與絲竹合奏。始於明末,盛於清。葉夢珠《閱世編》:“吳中……有十不閑,俗訛稱十番……萬曆末,與弦索盛於江南;至崇禎末,吳閭又創新十番。”由此可見,十番在不斷改革、更新中。李鬥之言不謬。福州也頗流行,鄭洛有詩雲:“閩山廟裏夜人繁……子弟場中較十番。”晉江獨東石肖下村有此樂種,不詳何時傳入,舊時通常在迎神賽會,喜慶節日演奏,多采用南管的樂曲,但保留十番的絲竹鑼鼓合奏形式,氣氛熱烈。

【南琶】

為別於直項、豎抱的“北琶”,故稱弦管所用曲項、橫抱的琵琶為“南琶”。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已出現“琵琶”一詞,可見琵琶曆史悠久。此後,唐代敦煌壁畫,五代南唐《韓熙載夜宴圖》以及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甘露戒壇飛天樂技的琵琶,都是曲項、橫抱的。此種規製的琵琶,現在除閩南弦管還保留著,別的民族器樂已不再見。晉江數以百計的南音社團、戲曲劇團演奏、演出時,仍以“南琶”為主樂。

【洞簫】

洞簫,古稱“尺八”。宋代後,“尺八”已絕跡,唯弦管尚保留至今。陳暘《樂書》所述“豎笛”,即“尺八”前身。唐代稱“豎笛”為“尺八”,是按當時豎笛的長度而定名。從已出土文物東漢吹笛泥俑及兩晉墓葬吹“尺八”的磚雕看,“尺八”的曆史比文字記載更悠久。現在弦管中的洞簫,未必全是尺八之製,但一節兩孔至今不變,這是它的獨特處。

【大鼓吹】

這是一種大鼓與大吹合奏的形式。據明代王圻《三才圖會》記載,嗩呐於金元時從波斯傳入,後幾經改造,出現了另類嗩呐——喇叭、海笛及大吹(大嗩呐)。大吹何時傳至晉江不詳,疑在金元之後。嗩呐發音歡快明亮,大吹渾厚沉雄,各有鮮明的表現特點。大鼓吹演奏一般有大吹四至八支,多至十二支,分列兩行,配以大鼓和若幹中小鼓,選用曲牌有高甲戲的《將水》、《玉交》、《金錢花》,籠吹的《太子遊》、《將軍令》等,既熱烈昂揚,又莊嚴肅穆。據載古時為軍中之樂,流入民間後其用頗濫,通常在迎神賽會,婚喪喜慶活動中吹奏。

【車鼓弄】

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一醜一旦,且歌且舞且對答,詼諧風趣逗人樂。清末民初盛於閩南地區,通常在迎神賽會,出陣遊行的隊伍中表演。同時傳到台灣,頗為流行,陳學吳有《車鼓詩》雲:“歲稔時平樂事多,迎神賽社且高歌,嘵嘵鑼鼓無季節,舉國如狂看火婆。”

【跑驢】

戲曲舞蹈。為高甲戲柯派醜角藝術家柯賢溪首創。女醜扮老婦,運用馬鞭,以特有的腿、肩、頸等基本功,表現在騎驢探親路上,人急驢不急,驢疾人更疾的心情,輕鬆、活潑,富有情趣,為觀眾所喜聞樂見。

【鋪兵】

晉江濱海一帶,每逢迎神賽會,喜慶節日,在遊藝踩街隊伍中,有一兩個頭戴氈帽或清兵笠,臉塗脂粉,衣著襤褸,肩扛一長木棍,前頭掛一麵大鑼,後麵掛一個裝酒的尿壺和一個生豬腳;

褲筒一長一短,左穿草鞋,右光腳丫,模樣像高甲戲的破衫醜。

這就是晉江人俗稱的“鋪兵”或“鋪兵”(晉江方言“即瘋的意思)。史誌載,古代沒郵局,朝廷在全國各地設立”鋪“作為傳遞公文信件的機構。每隔十裏設一鋪,並配備一定數量的”鋪兵“以為信使。晉江有十九個鋪,總鋪在泉州東街府署前,叫府前鋪,此外有古樓、新鋪、洛陽鋪、下輦鋪、井鋪、石龜鋪、駟行鋪、潘徑鋪、寶月鋪、新亭鋪、白塔鋪、山前鋪、蘇厝鋪、福全鋪、安平鋪、西湖鋪、白沙鋪、秀山鋪、蓮埭鋪等。”鋪兵“任務繁重,公文不按時送到就要受罰,因此天天東奔西走,曉行夜宿,”頭無梳,麵無洗“像小醜一樣。不知哪朝哪代,晉江人讓他粉墨登場,塑造成遊藝隊伍的”鋪兵,逗人發笑,頗受喜愛。

【薌曲坐唱】

民間說唱形式。明末清初,漳泉人大量徙台,錦歌隨之流入台灣,吸收糅合了各種戲曲唱腔及打擊樂,形成一個新的歌仔調樂種,並設立一種民間樂社“歌仔館”,組成一種演唱形式“歌仔陣”,至清朝末葉發展成一個新的劇種“歌仔戲”。1895年日寇侵占台灣後,歌仔戲藝人不堪受辱,帶領戲班回故土閩南,活躍於薌江兩岸,更名薌劇。除舞台演出外,仍保留初期的坐唱、行唱。曲調樸素自然,優美動聽,有七字調、倍思調、雜念調及各種哭調,主要樂器大廣弦、殼仔弦,台灣笛、月琴,配以節奏明快的打擊樂,頗具鄉土氣息。演唱者邊唱邊敘事,內容多為曆史傳說,如《山伯英台》、《安安尋母》、《陳三五娘》等,構成吹拉彈唱的綜合藝術,很受群眾喜愛。晉江民間常見於迎神賽會,婚喪喜慶。

【鄭元和】

民間說唱。因藝人說唱戲曲傳奇《繡襦記》鄭元和與李亞仙的故事而得名。由少年男女分別裝扮鄭元和(生)、李亞仙(旦)

和家婆(女醜)。生、旦輪唱,間有夾白,女醜則在音樂間歇中插科打諢,逗人發笑。舊時民間節俗活動中常有“鄭元和”演唱。

【拍胸舞】

民間歌舞。又稱“蓮花落”。表演者通常一人裝扮落魄書生鄭元和,手持拍板,唱南曲《三千兩金》,四人裝扮頭戴草箍,上身赤裸,下穿短褲,邊唱邊按著節奏作拍胸的舞姿動作,剛健、活潑、詼諧,有一種粗獷美。北宋普濟《五燈會元》已有乞者唱“蓮花落”的記載。梨園戲傳統劇目《李亞仙》,演鄭元和被棄屍荒郊,為乞者所救,以賣唱“蓮花落”乞討為生,也有乞者作“拍胸舞”穿插。

【火鼎公火鼎婆】

舊時元宵節遊樂活動的一種表演形式。一男一女,男扮火鼎公,掛八字胡,拿旱煙管;女扮火鼎婆,兩頰塗紅消膏,手搖芭蕉扇,二人扛一大鐵鼎,鼎中燃著熊熊炭火,兩側懸“掃去千災,迎來百福”對聯,在行進中插科打諢,滑稽詼諧,不時引來陣陣笑聲,陣陣鞭炮聲,有迎神祈福,淨路驅邪意。

【跳加官】

原為戲曲開場前的一個具有舞蹈性的小節目。高甲戲、梨園戲都有“跳加官”的節目。一人表演。表演者身穿紅袍,頭戴紗帽,麵扣一個笑容麵具(加官麵),在輕快的小鑼聲中出場表演,邊作戲曲舞蹈,邊向觀眾展示寫有“一品當朝”、“風調雨順”、“天官賜福”等頌詞的條幅,寓祝福、祈願意。

【歌謠】

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晉江置縣,距今近1300年曆史。晉江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口頭創作了大量質樸自然,可歌可念的歌謠。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時政歌,如《打日本》:“丸仔湯,泵泵滾,中國打日本。日本鬼仔死真最,中國江山萬萬歲。”儀式歌如《添丁謠》:“今天好日子,添燈笑微微。新人入門喜,明年生貴子。”勞動歌如《播田》:“透早就出門,天色漸漸光。受苦無人問,來到田中央。為著這三頓,不怕田水冷酸酸。”生活歌如《雨落簷頭流》:“雨落簷頭流,我君在外頭。雖是別人子,掛在我心頭。”情歌如《一支煙炊三簇綏》:“一支煙炊三簇綏,三個小娘做一堆。中頭那個有較水,給我做某無克虧”;兒歌如《天烏烏》:“天烏烏,要落雨。海龍王,要娶某。龜吹簫,鱉拍鼓。火螢挑燈來照路。水雞扛轎目吐吐。田昵舉旗喊辛苦,螳螂要嫁穿綠褲。”曆史人物故事傳說歌如《雪梅思君》、《安安尋母》、《陳三磨鏡》等,為人們喜聞樂唱,久傳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