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小引(1 / 2)

神頭電力城位於中國名關——雁門關外,海河支流桑幹河源頭的山西省朔州市,是鑲嵌在祖國塞北版圖上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她北枕洪濤山,南依同蒲線,西通朔州市,東眺雁門關。九曲蜿蜒的恢河像一條彩巾係在她的肩膀,在她周圍噴泉湧出的濕地公園,天鵝、鴛鴦追逐嬉戲的高原湖泊,秦時建製的馬邑名郡,星羅棋布的大型漢墓,一切具有濃鬱的塞外風情。電力城北距曆史文化名城大同105公裏,南距山西省會太原239公裏,東至首都北京450公裏,西臨中國新興的煤都-朔州市區13公裏。當地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是坑口電站的理想燃料,加之地理條件優越,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具備建設大型坑口電站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是形成神頭電力城的決定因素。電力城南北兩側有北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和大運二級公路和建設中的烏海——威海高速公路從附近通過,電力城通往朔州市區的神朔大道按市區主幹道設計。公交車沿神朔大道駛往市區。電力城東北邊有幾十處泉眼和大大小小的湖泊,平均流量為7.5立方米/秒。這裏是一塊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古有蔚遲恭、張遼等一代名將誕生。今天,電力城伴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的春風崛起在這塊晉西北革命老區土地上。電力城的上馬是周恩來同誌親自關懷的項目,凝聚著幾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江澤民、李鵬、宋平、萬裏、餘秋裏、鄒家華、錢正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親臨電力城視察。李鵬、錢正英更是多次蒞臨視察。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神頭電力城的建設和發展,中央有關部委領導、山西省委、省政府和朔州市委、市政府領導也經常到該廠檢查指導工作。美國、德國、捷克等國家的專家先後在電力城參與技術方麵的建設,中國科學院、中外新聞界的許多知名人士、記者多次到該廠參觀、采訪,海內外一些友好國家的友人也多次來參觀旅遊。

在凝結著中捷友誼的山西省神頭發電廠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神頭電力城,城內的電力企業分布著:中國電力神頭發電公司、中電國際神頭檢修公司、中電國際神頭實業公司(原神頭一電廠分離後形成)。神華國能集團公司神頭二電廠、中國能建集團山西電力建設二公司、山西大唐神頭發電有限責任公司、華電集團朔州公司等股份製電力企業,體現了近年來,我國電力企業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

神頭電力城是我國“六五”、“七五”、“八五”計劃期間重點建設項目。神頭發電廠1971年10月開始籌建,原名山西朔縣電廠,1973年10月破土動工後,為和朔縣城邊的小電廠區分開來,改為神頭發電廠。裝機容量為130萬千瓦,工程代號為“216”工程,總投資14.8億元,分三期建設,是華北電網骨幹火力發電企業之一,擔負著向本省和京、津、唐地區的供電任務。1977年12月首台機組投產發電後,到1987年12月24日,8台機組全部投產。神頭發電廠裝機總容量已達130萬千瓦,僅次於江蘇諫壁電廠162萬千瓦和唐山陡河電廠155萬千瓦,當時居全國火力發電廠第三位。1985年1月根據神頭一、二電廠發展的需要定名為:“神頭第一發電廠”和“神頭第二發電廠”。

神頭第一發電廠共有六回110KV出線,供雁同地區用電,其中有1回專供平朔露天煤礦用電;有6回220KV出線,其中有4回供太原、大同忻州地區用電,2回同神頭第二發電廠聯網;有4回500KV出線與京、津、唐電網聯網。

神頭第二發電廠位於神頭第一發電廠西南側1.5公裏處,總裝機容量為220萬千瓦,分兩期建成。於1988年3月正式開工,1991年7月投產,一期工程是國家“七五”、“八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二期擴建工程於1997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可行性研究報告2001年2月經國家計委批準,2002年8月正式開工,2005年投入商業運營。該項目是國家“西電東送”北通道首批開工項目之一,是山西省乃至華北地區第一座單機容量最大的火力發電廠,是山西電網和京津唐電網的主力發電廠之一,是山西省內特大百萬電廠之一。產品除自用部分外,全部入網外送,擔負著本省和京、津、唐、張等地區的供電任務,年均發電量60億千瓦時以上。該廠60%的電力用於山西省經濟建設,40%通過500KV超高壓輸電線路送往京、津、唐電網。兩台機組為亞臨界、再熱凝汽式機組,全套設備由原捷克斯洛伐克成套引進,部分輔助設備由美、英等十二個國家配套轉口引進,采用第三國專利22項,為京津唐地區、特別是山西省的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