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弘揚“四種精神”鑄就大學之魂(1 / 1)

楊振斌

廈門大學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是一所聞名海內外的高等學府。在我來廈大工作之前,就對學校特有的“愛國、革命、自強、科學”這四種精神留有深刻的印象。當我再次步入這所具有悠久辦學曆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大學,成為一名廈大人並為之服務時,我為自己能夠涵濡浸漬於這片慕名已久的文化熱土和精神高地,親身領略到這所中國美麗大學的精神之美而深感榮幸。

校主陳嘉庚先生“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的興學壯舉和報效祖國、振興中華的愛國精神;建立在廈大的福建省第一個黨組織負責人羅揚才烈士的革命精神;薩本棟校長在抗戰中廈大內遷長汀辦學艱難時期,把學校辦成“印度加爾各答以東最完善的大學”的自強奮鬥的精神;以王亞南校長、陳景潤教授為代表的一代代廈大學者對科學孜孜以求的精神,正是這些一脈相承的廈大精神,生生不息,日新其德,構成了廈大優秀的辦學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鑄就了學校“南方之強”的筋骨和氣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精神的家園。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它塑造了大學立身社會的脊梁和賴以生存的不朽靈魂。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曆史名校,憑借自己在長期辦學實踐中所形成的獨特的辦學精神、治學風格等人文氣質和價值取向,不僅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還為促進文化傳承創新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大學精神不僅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也是大學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學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廈大自創辦的那一天起,校主陳嘉庚先生就把“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闡揚世界文化”作為建校之初的三大任務,頒布於1921年的《廈門大學校旨》開宗明義指出:“本大學之主要目的,在博集東西各國之學術及其精神,以研究一切現象之底蘊與功用,同時並闡發中國固有學藝之美質,使之融會貫通,成為一種最新最完善之文化。”在90多年的發展曆程中,廈大始終以文化傳承創新為己任,繼承嘉庚精神,凝練最新最完善之文化,傳承並弘揚廈大“四種精神”,使之成為淬礪師生品質、凝聚師生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園和價值取向。“四種精神”既蘊含了中華文化的深邃內涵,又煥發著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智慧光芒,既是廈大人長期實踐、身體力行品格風範的文化結晶,也是廈大辦學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軟實力的形象體現。“四種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已逐漸融入了對師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全過程,不斷發揮著引領風尚、教育師生、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重要作用。學校日益成為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闡揚世界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地,成為知識創新、文化創新的重要載體,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了積極貢獻。

大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人才,而培養人才的根本在於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目的在於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大學精神教育和熏陶,對於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在全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奮鬥過程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曆史征程中,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廈大“四種精神”,並使之成為我們前進道路上經受住各種困難和風險考驗的精神力量,理應成為全體廈大人的共識和擔當。

多年來,學校通過各種場合,以多種形式在全校師生和海內外校友中進行“四種精神”的廣泛宣傳,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我校老教授協會和校關工委的老同誌們長期致力於對“四種精神”的整理和宣講工作,如今,他們基於自己對學校曆史和文化傳統的理解和認識,並結合長期的校園生活體驗,又聯合組建編委會,邀請一批專家學者分別就我校“四種精神”撰寫個人感受和體會並編輯成冊,旨在對廈大“四種精神”進行深入的詮釋和充實,這種愛校之情值得敬佩和鼓勵。我有幸為此作序,對自己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和受教育的機會。相信通過閱讀他們的研究心得與感悟,一定會有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和把握“四種精神”的內涵和本質。

在新的曆史時期,全體廈大人正朝著全麵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兩個百年”宏偉目標奮力前行。要建成一所一流大學,離不開三個最基本的要素,這就是:大樓、大師、大愛。大樓是基礎,大師是核心,而大愛則是一流大學的靈魂之所在。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廈大人與社會熱心人士能夠投入到對廈大“四種精神”的研究整理和宣傳教育工作中,充分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將廈大“四種精神”所蘊含的大愛精神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光大,為早日圓“兩個百年”的“廈大夢”注入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