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時期,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出現了數量眾多的書坊,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神魔小說的發展。明清時期神魔小說的創作之風非常盛行,甚至與誌怪風行的六朝比起來都有過之而無不及。經過了數千年的變遷,神魔小說的作品不但沒有減少,而是一直發展至今,並且還有著很強的生命力。
神魔小說的作者們有意識地利用讀者喜歡新鮮事物、崇尚新奇的心理,宣揚神秘,追求新奇,寓規勸諷鑒於神秘的神魔世界的敘說描繪之中,成為作家們自覺遵循的普遍寫作原則,這種創作之風一直影響後世。
胡勝在文章中曾指出,後代神魔小說中的一些群雄混戰等場麵的描寫,大多是借鑒和繼承了《封神演義》中諸神鬥法、布陣的情節,可見《封神演義》對以後的神魔小說的寫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神魔小說的發展曆史中,影響最大的是《西遊記》。《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境界,是我國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它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都臻於第一流的偉大作品,也是明代長篇小說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說的代表作。以後清代的神魔小說大致也是沿著這些路子發展下去,出現了《後西遊記》《鍾馗斬鬼傳》《綠野仙蹤》等作品,但其總體成就沒有一部超過《西遊記》的。
在世界文學史上,《西遊記》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西遊記》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不斷將其推向國際,引起了世界文學界的廣泛關注。許多國家紛紛引進翻譯、發行,或者改編成電視劇。早在1758年,日本著名小說家西田維則就開始了翻譯、引進的工作,前後經過三代人長達74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在1831年完成了日本版的《通俗西遊記》。到現在,《西遊記》在日本的譯本已經超過三十多種,還有許多改編本。在1987年10月,日本電視工作者把《西遊記》搬上電視屏幕。
英國對《西遊記》的最早譯本見於1895年,是由上海華北捷報社出版的《金角龍王,皇帝遊地府》,係通行本第十、第十一回的選譯本。以後陸續出現了多種選譯本,其中以1942年紐約艾倫與昂溫出版公司出版的阿瑟·韋利翻譯的《猴》最為著名。由安東尼(即俞國藩)翻譯的全譯本《西遊記》四卷,在1977-1980年間分別於芝加哥和倫敦同時出版,得到了西方學術界的普遍好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鞏固了中國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另外,法、德、意、西、世(世界語)、斯(斯瓦希裏語)、俄、捷、羅、波、朝、越等文種都有不同的選譯本或全譯本。英、美、法、德等國的大百科全書在介紹這部小說時都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它是“一部具有豐富內容和光輝思想的神話小說”“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
神魔小說的出現和發展時間漫長,經曆了不同時期的演變過程,逐漸成為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小說流派。神魔小說的興盛給明清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畫上了濃重的一筆,並且影響著後世文人的創作。同時,對世界文學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總之,神魔小說流派的出現在我國文學史上譜寫了重要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