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唐代帝陵(4)(1 / 2)

唐玄宗統治初期,繼承了唐太宗的統治政策,他仟用賢相,整頓吏治,選拔人才,賞罰嚴明,君臣之間密切配合,唐朝出現了“開元盛世!”但其後期卻殆於政事,任用奸臣李林市為相,杜絕言路,嫉賢妒能,殺諸功臣,寵幸楊貴妃。整天沉溺於聲色淫逸的生活之中,使朝政日益腐敗,終於在天寶十四年(755年)發生了安史之亂。叛軍攻入長安城,玄宗被迫逃往四川,途經馬嵬驛,兵士嘩變,他無可奈何,賜楊貴妃自盡。他的兒子李亨在靈武即皇帝位,遙尊玄宗為太上皇。至德二年(757年),玄宗回到長安,寶應元年(762年)死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翌年三月葬泰陵。

泰陵在橋陵東北23公裏,是渭北唐陵中最東端的一個。開元十七年(729年),李隆基謁橋陵至金粟山,見此山有龍盤鳳息之勢,謂左右日:“吾千秋後,宜葬此地。”

泰陵規模浩大,設置分內外兩城,布局酷似京師長安。現存石刻有:華表、天馬、駝鳥、石翁仲、石獅等。這些石雕刻工細膩,形象逼真,線條流暢,是我國石刻藝術的瑰寶珍品。

南門神道石刻現存:

華表1對:華表是古代帝土接忠納諫的象征。此對石華表高45米,蓮花基座,八棱柱身,周身線雕纏枝卷葉花紋,頂端為寶珠。

天馬1對:天馬因身生雙翼故也稱翼馬,是傳說巾能飛善跑的靈獸,隻有在太平盛世才能出現這種傳播友誼的吉祥動物。鮑方在“開元樂章”中寫道:“開元海內承平久,萬國戎王皆頓首。天馬銜來首蓿花,故人獻上葡萄灑。”此石天馬高224米,長21米,昂首挺胸、渾圓雄壯。造型雄偉,肚底部刻有花紋。

駝島1對:駝鳥是中外人民發誼的見證,它原產於非洲沙漠地帶。唐初時,隨著大唐帝國的日益強盛,巾外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伊朗、吐火羅(今阿富汗北部)等巾亞細亞古國,曾先後派遣使者送駝鳥到長安。據《新唐書·吐火羅傳》記載,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吐火羅“獻駝鳥,高六尺,色墨,足類蒿鴕,鼓翅而行,同三白-裏,同噸鐵,俗為駝鳥”。當時人們把駝鳥視為神異,又視為祥瑞,四方獻貢,是社稷興旺的象征。於是獻於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駝鳥便躋身於司馬道兩側。陵前放有形態活躍的石駝鳥,以示土權聲威,臣服邊陲,天下歸順。這對石雕駝鳥體態和躍,羽毛豐滿,回首貼翼,生動自然,它刻在高145米,寬193米,厚045米的石屏上,為唐代石刻藝術中的珍品。

石馬5對:石馬高17米,長18米,整個基座和馬身是一塊大右刻成,鬃毛密披,鞍蹬俱全,昂首前視,神態自若。

石人10對:石人又稱石翁仲,它按左文右武兩行相排列。全是身穿長袍、頭帶高冠。文臣掛圭,武將持劍,這些石人麵部表情神態各異。唐玄宗執政時為“文用漢、武用胡”,所以石刻武臣全為少數民族形象。石人身高25米,胸圍215米。

石獅1對:此對石獅威武雄壯,身高16米,長12米,寬1米。另外三門也各有石獅一對。

陪葬泰陵的隻有元獻皇後楊氏和宦官高力士。玄宗皇後楊氏,弘農華陰人,係肅宗李亨的生母,卒於開元十七年(729年),先葬於長安細柳原。肅宗當皇帝後,母以子貴,德以諡尊,追冊楊氏為元獻太後。寶應二年(763年)正月,襯葬泰陵。

高力十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寶應元年(762年)卒於朗州(今湖南常德),代宗贈以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大曆十二年(777年),代宗為追念高力士侍奉玄宗的功勞,立神道碑予以表彰。高力士墓位於保南鄉山兩村西。墓為圓錐形,高53米,周長70米。墓碑現存蒲城縣文化館。

關中唐十八陵及其分布:

高祖(李淵)獻陵:三原縣東20公裏的徐木原上。

太宗(李世民)昭陵:禮泉縣東北20多公裏的九峻山上。

高宗(李治、武則天合葬墓)乾陵:乾縣西北的梁山主峰上。

中宗(李顯)定陵:富平縣北10公裏的龍泉山上。

睿宗(李旦)橋陵:蒲城縣西北15公裏的豐山上。

玄宗(李隆基)泰陵:蒲城縣東北15公裏的金粟山上。

肅宗(李亨)建陵:禮泉縣北12公裏的索山石馬嶺上。

代宗(李豫)元陵:富平縣西北14公裏的檀山上。

德宗(李適)崇陵:涇陽縣雲陽鎮東北15公裏的嵯峨山的主峰東側。

順宗(李誦)豐陵:富平縣東北20公裏的金翁山上。

憲宗(李純)景陵:蒲城縣西北13公裏的金積山上。

穆宗(李恒)光陵:蒲城縣北15公裏的堯山南側。

敬宗(李湛)莊陵:三原縣陵前鄉紫家窖村東側。